APP下载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数学教学

2011-02-21姜青春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新课程

姜青春

新课程下如何实施数学教学

姜青春

1 前言

数学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树立了新理念,提出新要求,中学数学教学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迅速地反思过去和现在的数学教学,树立新的数学课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 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上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 新课程下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3.1 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4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也要关注情感态度,即将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数学教学不仅要关注问题解决,也要关注数学思考过程,即将结果和过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3.2 建立平等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3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理解、赏识、激励。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

再次,要改变家长和学生的学习观念。大部分家长把孩子学习不好的原因直接归结为他没有付出努力,而努力仅仅局限在准备大量的习题,通过增加学习的负担来应对考试竞争,却很少鼓励孩子思考学科的特点是什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自己的特长在哪里,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等等,这是缘木求鱼的做法。学生不能只是简单地学习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不断反省与总结自己的学习行为,不仅要乐于学习,还要善于学习,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特长。

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3.3 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数学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西关中学)

猜你喜欢

中学数学数学课程新课程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上海中学数学》2022年征订启示
基于在线教育技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预习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让钟表发展史走进数学课程思政课堂
浅谈高中数学课程资源的开发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组合数学课程教学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