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2011-02-21谢勇旗
□谢勇旗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谢勇旗
近几年,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但仍然存在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需求,服务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等诸多不协调现象。要实现促进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政府层面要加强宏观调控,高职院校要加强自身建设,行业企业要积极参与。
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理想境界。但从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区域的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许多不协调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不仅对实现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推动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建立沿海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也可为我国其他地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并有效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一、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建立了互动关系
(一)区域经济驱动高等职业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和水平,需要不同层次的人才为之服务。上世纪末,河北省经济发展迅速加快,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与优化,技术不断改造与升级,迫切需要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投入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在这种背景下,河北省积极落实教育部提出的“三改一补”方针,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进入21世纪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不断提速,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扩张。截至2009年,河北省高职院校共有57所,在校生已达55万人,占全省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5.2%。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迫切需求驱动高等职业教育产生并推动其不断向前发展。
(二)区域经济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以地方政府投入为主,而地方经济发展实力决定着地方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投资的力度。近几年,随着地方经济的不断发展,河北省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幅度改善,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不断提升。其二,高等职业教育为经济发展输送高级技术性人才,它的成本补偿和资金投入离不开物质生产部门的支持。近几年,河北省各高职院校都在实施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各项教学改革大都依赖于地方生产部门的参与,其专业设置、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开发、招生规模、学生就业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与升级。没有区域经济的发展,没有生产部门的广泛参与,地方高职院校就没有活力,就不可能发展壮大。
(三)高等职业教育大大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要求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超前发展。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城市设有了大多数普通本科高校,而大多数地级市只设有高职院校,专科层次的高职院校成为广大地市级城市主要的高等教育资源。这种布局和高职教育本身的特性,使得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教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其所拥有的科技、人才、信息资源已成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宝贵财富,肩负着推动科技进步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任。其传授知识培养人才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后,可以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适用的一线高级技术人才,还能够以短期培训的形式提升地方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和技术能力,从而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近几年,河北省的各高职院校能够立足地方,利用自身优势,为当地企业培训员工,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参与新技术开发,成为高新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催化剂,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现象
(一)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
“十一五”期间,河北省大力实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步伐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壮大。这些战略性规划的实施离不开高等职业教育的服务与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一规划的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目前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不协调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仍然阻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根据张文雯、曹晔对2008年河北省高职院校招生情况统计显示,三大产业计划招生人数分别是1.67%、28.92%和69.41%,而河北省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17%、52.82%和34.01%,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分别是40.42%、30.96%和28.62%。显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同三大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以及三大产业的就业结构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一产专业招生数明显低于其经济增加值以及就业需求,三产类专业明显高于其经济增加值与就业需求。究其原因,河北省没有一所专门的农业类高职院校,因此,其高职高专培养农业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能力非常薄弱。另外,河北省所环绕的京津地区对三产类人才需求量较大,并且三产类专业相对二产类专业成本投入较少,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设有三产类专业,其招生数量所占比例较高,并且明显高于河北三产经济的需要。总之,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同其发展农业大省,振兴工业经济,以及建立沿海经济社会强省的发展战略不协调。
(二)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需求不协调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其培养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近10年我国非常重视高等职业教育规模数量的扩张,但在一定程度上却忽视了培养质量的提高,培养出来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河北省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坚持走校企合作、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打造了一些校企合作深入,办学质量好,社会声誉高的高职院校,比如邢台职业技术学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但总体情况距离河北省各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还有不少差距,主要原因是校企合作还不深入。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但近几年,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同企业的合作多数是松散、短期、低层次的合作,还没有形成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和教学资源,共同谋划学校发展和学生就业的良好局面。这种合作无论是与我国经济发达省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相比,还是与国内综合性高校的校企合作相比,都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制度上的障碍、法规机制上的滞后,也有政府、企业、院校方面的局限。没有行业、企业的深入参与,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学生所学知识与技能就不会适应行业、企业的需要,其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发展需求自然不会协调。
(三)社会服务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
培养高素质技术型人才是高职院校的主要功能和重要任务,但作为地级城市的主要高等教育资源,还应肩负更多的服务功能。首先要面向城镇相关行业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产品联合开发、员工联合培训,为促进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其次要面向社区开展短期培训、函授教育、文化技术普及,为提升市民素质服务;第三要面向新农村建设开展送教下乡、农民工培训、农村现任干部及后备干部培训、信息技术咨询、远程教育,为推动新农村建设服务。只有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深入开展各项服务活动,高职院校才能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增强自己的适应能力。河北省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把办学重点集中于在校生的培养上,而忽视了其他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尤其忽视了为行业企业发展服务和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两方面的功能。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学校办学定位偏差,只关注学校人才培养功能,没有考虑其他社会服务功能;二是“双师型”教师短缺,学校的服务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服务能力,目前各高职院校的专业师资大多数是从校门到校门,普遍缺少企业实践经验,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工艺改造能力都很弱,根本就谈不上为企业服务;三是学校实验实训设施普遍落后,不能在实验与设备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基于以上原因,河北省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较弱,与社会发展需求不协调。
三、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策略
(一)政府层面:加强宏观调控,推动协调发展
1.更新观念,强化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意识。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大多数地方政府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鄙薄职业教育的思想仍然存在。因此,各级政府要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要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纳入到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人才发展规划纲要中,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院校布局,支持特色院校和特色专业发展。
2.立足地方,构建协调地方经济发展的高职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区域,应考虑建立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使其涵盖初等、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以及短期培训和学历教育等;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不应追求体系的完善,而应根据地方经济实力和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职教体系。一般而言,经济发达地区,比如唐山市、石家庄市、秦皇岛市,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应大一些;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比如张家口、承德,高等职业教育所占比重可小一些。另外,适当调整学校类型结构,选择实力较强的农业中专学校升格为现代农业高职院校,加大我省农业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力度。
3.抓住关键,制定促进校企深入合作的政策措施。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主要模式,也是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要求。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要想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不仅需要观念、法规的支持,还需要学校、企业以及政府的共同参与。其中,政府层面的宏观调控起着积极的作用。河北省政府要从宏观层面制订相关政策法规,形成校企合作约束机制,通过对企业处以物质处罚等方式,促使企业参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制订相关优惠政策,形成激励机制,激励和引导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建立调整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利益机制,满足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对实际效益的追求,从而促进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搭建平台,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是高等职业教育连接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其结构要与区域就业结构相协调,要与区域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各个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要与就业岗位的专业需求基本对口。如果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就会形成结构性失调,再不及时进行调整,就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为此,必须建立省级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平台,紧紧围绕河北省“十二五”规划目标,引导各高职院校重点发展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紧缺的专业,积极拓展与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发布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变化趋势和供求状况,实现高职专业的动态调整。
(二)院校层面:完善自身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1.科学定位,明确高等职业教育服务方向。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其定位首先要考虑区域经济或行业职业岗位的需要。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每一所高职院校在确定其培养目标时,都应该充分考虑学校所在地的区域经济,把区域性作为高职培养目标定位的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确定培养目标。另外,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兼顾两个区域,即城镇和农村。面向城镇办学主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原始定位的体现,是回报地方投入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现,是促进城镇区域经济发展的体现;面向农村办学是落实国家政策法规的需要,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促进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2.丰富内涵,增强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高职院校应不断完善自身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师资水平、实验实训设施以及市场观念等方面。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养一支专兼结合、动手能力强、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服务能力的关键和保障。在实验实训设备方面,要依据教育规律,坚持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多渠道、多形式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使其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基地,企业产品研发基地,企业员工培训基地。在市场观念方面,要遵循市场规律,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结合,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科研活动与地方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相结合,逐步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3.强化功能,铺设高等职业教育服务路径。教育的功能有多种,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的功能主要有三个:一是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来设置专业、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培养区域经济一线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二是员工培训。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十分重视在职员工的培训与开发,每年都投入一定时间和资金有针对性地提升员工的能力和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应当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培训的需求,组织开展企业员工培训工作,为企业员工提供多样化的培训。三是科技扶持。高等职业教育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师资、实验设备,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扶持工作,帮助企业进行产品设计、技术革新、工艺改造,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
4.注重引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层次。引领功能是高等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更高层次的、具有更大带动作用的功能,它不同于普通的服务功能。就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来看,高等职业教育引领功能主要包括技术引领、信息引领、示范引领三个方面。技术引领是指高职院校在所办专业技术领域占据领先地位,要成为所办专业的技术创新基地,在技术上引领本地区企业发展的方向。信息引领是指各高职院校要深入研究国内外行业、产业发展信息,研究产品生产、销售市场,结合图书馆建设建立相应的信息库,从信息上引领地方企业的发展。另外,还要对农业知识和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加工和传播,直接或间接地传递到广大农村,从而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示范引领是指高职院校要围绕所设专业兴办产业,并努力使所办产业成为地方行业的龙头,引领辐射地方产业的发展。
(三)企业层面:积极参与合作,促进发展共赢
1.谋划发展,视高职院校为战略伙伴。人才资源是唯一具有创造力的资源,决定着市场的一切资源配置。目前,大多数企业都将人力资源规划作为其重要的发展战略,而这一战略的实施离不开高职院校的资源支持。高职院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设备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是企业最需要的资源。因此,不管是从人才资源开发来讲,还是从资源配置来讲,企业在谋划其发展时,一定要将高职院校视为其战略伙伴,并让高职院校参与战略规划的制订,并为自己的战略实施服务。具体来讲,企业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资源为其培养后备人才,培训在职员工,帮助其进行技术改造,产品开发,科技攻关等;企业要努力与高职院校深入合作,形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战略伙伴关系。
2.积极参与,促进学校和企业共赢发展。企业应当与职业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实现车间进校园,教室进工厂;有条件的企业可以与职业院校联合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建设实验室或生产车间,合作兴办技术创新机构,合作组建职业教育实体或其他形式的产学研联合体,共同参与新兴产业基地建设;企业应当积极参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相适应;企业应当接纳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为实习学生和实践教师提供实训场地、设备设施,安排指导人员,做好实习、实践前的安全培训工作和实习、实践期间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企业要充分发挥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高职院校办学评估、职业技能鉴定及相关管理工作。
[1]邢晖.校企合作走深处,进出办学热两头[N].中国教育报, 2007-03-30.
[2]时晓玲.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现代高等职业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0-09-20(1).
[3]宁波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宁波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Z].2009-1-4.
[4]张文雯,曹晔.河北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结构现状调查与调整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余祖光.提高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吻合度[N].中国教育报, 2009-02-20.
谢勇旗(1971-),男,河北新乐人,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在读博士,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省职业技术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HB09BJY017)阶段性成果。主持人:谢勇旗。
G718.5
A
1001-7518(2011)04-0021-04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