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
——关于高职课程实施的形象思考
2011-02-21□张健
□张 健
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
——关于高职课程实施的形象思考
□张 健
课程实施是将所设计的课程付诸实践并使之发生效用的过程,它是达成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路径和实现方式。姜大源先生在许多不同场合都用过“空对空”、“空对地”、“地对空”的比喻来说明当下高职课程实施的问题。本文愿借此作些演绎展开,以坐实和加深理解。
一、空对空。“空对空”是讲高职课程实施的弊端问题。长期以来,受学科化课程论的影响,高职课程实施“空对空”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所谓空对空,是指高职课程不重视与职业世界的对接,不重视实践导向的引领,沉湎于抽象的符号化传导,醉心于空洞的知识性讲授,使学生的学习缺乏躬行实践的支撑,始终停留在“纸上得来终觉浅”的尴尬之中。具体表现为:1.课程培养的目标空。课程目标是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规约和方向的引领,它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根本目标的。但就高职课程实施实际看,却存在这知识目标僭越、能力目标被架空的状况。总认为知识是能力生成的前提,能力不能建立在知识空白的基础之上,没有知识的奠基,任何能力都不能生成。于是依然在学科化的老路上惯性滑行,一条巷子走到黑。2.课程实施手段空。尽管人们一直在寻求解决上述培养目标被架空的问题,一直在痛批学科教育在职业教育领域的错位运行,强调一定要把能力培养放在职业教育的首位,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手段,使得重视能力培养的课程诉求,只能停留在口头上,而不能落实到实践中,只能留于形式和空泛。3.课程实施效果空。一方面,“致知”教育并非职业教育的“本分”,越位的心虚使它也不能理直气壮;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擅长学科学习。这就必然造成学生“技能不着天,理论不落地”两头不落实的境况。
二、空对地。“空对地”是讲高职课程实施的解弊问题。“空对地”是讲高职教育的课程实施一定要由虚空化、低效化向地面化、实效化回归。杨启亮教授指出:“教学论学者们应该从空中楼阁走下来,踩到坚实的泥土上,寻求教学实践基础。”空对地的课程实施,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即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对接、与职业世界对接、与经验世界对接、与实践实训对接。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变教育即学生的生活为生活即学生的教育。二要做到“做学教合一”。即先做、后学、再教。先“做”体现职业性,后“学”体现主体性,再“教”体现主导性,形成了一种合乎逻辑的完美组合与链接,使课程实施由“做”切入,向下扎根,打牢躬行实践的基础,再求向上开花,求得实效。三要有落实的课程载体。比如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工作过程导向等。有了这样实实在在的抓手,有了这样基于应用、行动而不是基于学科、存储的职业情境,能力的培养以及依附于能力的知识的掌握,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实现空对地的着落和根本转化。
三、地对空。“地对空”是讲高职课程实施的优化问题。强调以能力为目标的高职教育课程实施改革,并不排斥知识的传授。只是要求将当下“致知”教育为主,而“致能”教育为辅的异化状况颠倒过来,变成以“致能”教育为主,而“致知”教育为辅。事实上,“致知”教育作为保证“高等性”实现的一翼同样是非常重要的。人并非单向度的简单和扁平。人需要“谋生之准备”职业技能,也需要“谋个性之发展”的精神奠基。爱因斯坦曾说过:“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再者,人是不确定性的存在,发展中的存在,自我塑造的存在,人应当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总是行走在路上。它是一个过程和段落,而不是一种完成和定格。第三,作为社会的人,不仅面对一个实体的职业世界、生活世界,还生活在一个关系世界中,要与人打交道。没有人文素养、知识奠基、道德修为,他是很难立足社会的。而眼下的高职教育却存在着“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强的功利主义、过弱的人文精神”,(纪宝成语)这样的教育很难培养出合格的高职人才。这些都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高职课程的地对空的升华。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完满的人格以及生活的智慧。重视人的生活所需要的“形而上”的思考和“形而下”实践构成的张力,为学生的精神建构和终生幸福奠基。这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整合教育。才是职业教育的真谛,才是对学生负责任的、更高境界的终极关怀,才能使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激荡优美久远的生命韵律。
(作者单位: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