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镜检查及活检联合子宫颈电圈环切术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疗效
2011-02-21白石
白石
(潞安新疆煤化工集体公司医院妇产科 新疆哈密 839003)
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93例CIN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收治的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患者93例,均经病理学诊断确诊。年龄21~65岁,平均36岁,平均孕次1.2次。本组CINⅠ级27例,占29%;CINⅡ级36例,占38.7%;CINⅢ级30例,占32.3%。
1.2 临床表现
本组异常阴道流血35例(37.6%),白带增多23例(24.7%),腰酸痛15例(16.1%),无任何症状仅妇科普查发现者17例(18.3%)。宫颈糜烂程度:轻度糜烂29例(31.2%),中度糜烂35例(37.6%),重度糜烂29例(31.2%)。
1.3 方法
1.3.1 诊断方法 采用宫颈涂片巴氏分级、液基细胞学检测法(TCT)及阴道镜检查3种诊断方法,考察与病理结果对照的符合率。将宫颈涂片巴氏Ⅰ~Ⅱ级作为筛查阴性,宫颈涂片巴氏Ⅲ~Ⅴ级作为筛查阳性。液基细胞学检测法以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或腺细胞(ASCUS或AGUS)作为筛查阴性,SIL及以上者作为筛查阳性。轻度SIL(LSIL)相当于CINⅠ,重度SIL(HSIL)相当于CINⅡ和Ⅲ。根据Reid阴道镜评分相对应的组织学诊断:0~2分,HPV及(或)CINⅠ;3~5分,CINⅠ、CINⅡ;6~8分,CINⅡ、CINⅢ[2]。
1.3.2 治疗方法 93例CIN患者中,手术治疗87例,占93.5%,其中宫颈锥切术采用子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术)。物理治疗6例。
1.4 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方法的比较
93例CIN患者中35例行宫颈涂片巴氏分级,12例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符合率为34.3%;46例行液基细胞学检查,24例结果与病理结果相符,符合率为52.2%;阴道镜检查93例有84例与病理结果相符,符合率90.3%。提示阴道镜检查与液基细胞学检测法诊断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宫颈涂片巴氏分级法,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并且阴道镜检查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治疗结果
93例患者中86例无异常发现,治愈率为92.5%。手术治疗患者术后复发4例,均为宫颈锥切术患者,其中CINⅡ3例,CINⅢ1例,切缘无病变累及者1例,有病变累及者3例。5例出现术中、术后下腹痛,持续时间较短,均自行缓解。
3 讨论
液基细胞检查法提高了涂片质量,降低了假阴性率[1]。本组液基细胞学检测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传统宫颈涂片巴氏分级法(P<0.05)。但其仍存在一定的假阴性。另外,阴道镜目前是诊断宫颈病变并指导定点活检的有效方法,它具有无创伤性和可多次重复检查的优点,本组阴道镜诊断CIN的准确性较高(90.3%),并且阴道镜检查诊断符合率显著优于液基细胞学检测法和宫颈涂片巴氏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阴道镜检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CIN检出率与检查者的熟练程度相关,检查者必须受过专门的培训,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最终提高诊断CIN的诊断率[2]。
随着CIN患者日渐年轻化以及CIN早期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其治疗趋于保守,因此子宫颈锥切术因其能保留生育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传统的冷刀子宫颈锥形切除术、激光锥切术等术中出血多、术后并发症多,子宫颈电圈环切术(LEEP术)由于其操作简单、治疗时间短、损伤小,且对病变部位治疗有一定广度和深度,避免了其它物理治疗只是作用于表面,对宫颈管病变治疗不到的弊端,已成为宫颈癌前病变(CIN)及早期宫颈癌治疗的主要方法。本组宫颈锥切术均采用LEEP术,术后4例复发,治愈率为92.2%。LEEP术适于对宫颈CINⅠ和宫颈CINⅡ患者的治疗,但对于宫颈CINⅢ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原因为组织残留使其有复发的可能,故术后必须定期复诊,及时评估手术效果,必要时仍需全子宫切除。大多数CIN病例宫颈病变长期存在而未被发现,此类无症状的CIN病变比较危险,它们的生物学特性提示可能直接形成浸润癌。本组研究中部分CINⅠ或CINⅡ病例行子宫全切除,达到彻底治愈。随着CIN患者日渐年轻化,全子宫切除术的应用越来越少,本组全子宫切除术患者中,33例为无生育要求或中老年患者,占91.7%。总之,阴道镜检查是诊断CIN的有效方法,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婚育状况、病变程度、范围等因素,做到治疗个体化。
[1]陈育梅,胡爱月.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诊断[J].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37~38.
[2]王丽华,许颖,狄文.即诊即治对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的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7):536~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