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原经济区 关键在做
2011-02-21完世伟
完世伟
建设中原经济区 关键在做
完世伟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为河南发展描绘了一幅雄伟壮丽的蓝图,事关全国发展大局,事关亿万中原人民的福祉。要把这项艰巨而又宏伟的事业推向前进,把蓝图变为美好的现实,关键要靠脚踏实地地奋斗,关键要在“做”上下工夫。
做,要立足在把握宏观形势中抢抓机遇。我们要以贯彻落实《指导意见》为契机,深入研究分析新一轮机遇的规律特点、变化趋势、适应环境,研究分析全省资源禀赋、区位特征、发展优势、产业基础,研究分析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动集聚的关注点、关键点和兴奋点,找准定位,有效对接,搭建平台,为机遇落地落户落实创造一切可能。在政策方面:力争国家能将赋予其他经济区已有的支持政策在中原经济区全面实施;力争国家在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新型城镇化、产业转型升级、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物流、文化发展等方面,赋予财税、产业、土地、金融等特殊扶持政策。在重大生产力布局方面:重点争取国家在重大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基地、科技研发平台、生产要素交易平台、区域性医疗中心、高水平大学、地方金融机构规划布局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在资金方面:重点争取国家在转移支付、中央投资、中央财政补助等方面加大对中原经济区的投入力度。明年国家宏观政策将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以适应形势的变化。要抓紧运作项目,强化与国家和有关部委对接,能纳入国家大盘子的争取纳入,能尽早实施的尽早实施,特别是交通、能源、水利、社会事业等一批重大项目要抢抓机遇,认准了就快上快干,不能错失机遇。
做,要立足在加快发展中推动转型。一要加快结构调整“谋”长远。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开放招商、承接产业转移为主要途径,以重大转型升级项目建设为抓手,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优势企业,扩大优质产品,抓增量、补短板、增后劲,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切实抓好产业集聚区建设。引导各地制定针对性强的产业、人才、政策配套措施,着力培育和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促进同类企业、关联企业和配套企业集聚,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二要确保投资增长“强”引擎。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强化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拉动作用。切实加快新增投资项目落实转化,突出国有投资的带动作用和乘数效应;积极引导启动民间资本参与投资;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先导产业、城乡建设、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启动实施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优化资金来源渠道,保障投资顺利到位。三要扩大消费需求“增”后劲。要千方百计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促增长奠定基础。要尽快完善社保,加大财政补贴,增加就业机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完善和用好消费政策,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四要强化科技创新“助”动力。坚持把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努力培育经济增长点,使创新型经济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增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创新动力,推动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努力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推出更多的“河南创造”。
做,要立足在新型城镇化引领中推进“三化”协调。建设中原经济区,走好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新型城镇化是引领。只有发挥好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新型工业化的主导作用和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作用,“三化”才能科学发展、协调推进。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推进交通一体、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优化中心城市布局和形态,发展城区经济,完善城市功能;要着力增强县域城镇承载承接作用,要用现代城市的理念和标准来规划建设城镇,注重内涵式发展,突出特色、提高品位,强化产业支撑,完善公共服务,把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把基础较好的中心镇发展成为小城市;要着力增强新型农村社区战略基点作用,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纳入城镇体系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要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做,要立足在先行先试中增创优势。中原经济区就其探索的命题和它所承担的任务而言,它某种意义上就是试验区,就是要为全国同类地区探索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因此,凡是涉及“三化”协调发展问题,中原经济区都要先行先试。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可从以下方面先行先试:(1)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试点。开展省域内土地置换试点。建立省域内基本农田有偿保护机制。开展集约用地激励机制改革试点,完善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办法。调整和实施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2)城市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开展城市土地储备制度改革试点。推行城市土地投资强度分级分类管理。开展工业用地预申请制度改革试点。(3)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方式创新试点。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试点,建立流转交易平台。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改革试点。(4)被征地农民补偿制度改革试点。开展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征地补偿安置争议协调裁决制度。开展征地安置模式试点、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分配制度改革试点。
做,要立足在扩大开放中承接产业转移。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开放,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建设内陆开放高地。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调结构、育集群、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结合起来,围绕高成长性产业、传统优势产业、先导产业发展,突出龙头带动、市场带动、配套带动、技术带动,有针对性地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继续抓好沿海和发达国家产业转移承接工作,突出抓好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环渤海地区、海峡西岸及台湾地区等招商引资,力争在与中央企业的战略合作上有新的突破。加强与中部各省和高铁沿线区域的合作,扩大利用省外资源资金。深化与港澳台和亚太地区的经贸交往。鼓励省内优势企业“走出去”,在海外建立资源开发、产品制造和市场销售基地。继续抓好已签约重大招商项目跟踪推进,提高项目开工率和投产率。加强国家级开发区、出口加工区、航空港区等开放平台建设,抓好产业配套、市场支撑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加快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建设,推进“一站式”通关和电子口岸建设,创新监管模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培育对外开放的环境优势。
做,要立足在改革创新中破解瓶颈制约。破解要素瓶颈制约之难,准确把脉主要矛盾是第一要务。从河南发展实践看,引发要素瓶颈制约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发展的刚性需求与供给的有限性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矛盾。只有解决这对主要矛盾,要素瓶颈制约才能彻底有效破解,根本办法有三条:一是增加供给补缺口,二是盘活存量腾空间,三是有保有压搞平衡。其中前两条侧重于破解要素供给瓶颈,后一条侧重于破解要素需求过旺。
完世伟,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郑州 450002)。
责任编辑:晓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