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产业的困境及对策
2011-02-21左建国
左建国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杨柳雪镇人民政府,滨州 256655)
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豆类。大豆是豆科植物中最富有营养而又易于消化的食物,是蛋白质最丰富最廉价的来源,在中国栽培并用作食物及药物已有5 000年历史。我国大豆生产分为5个主要产区:东北三省为主的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的夏大豆区、长江流域的春夏大豆区、江南各省南部的秋作大豆区和两广、云南南部的大豆多熟区。其中,东北和黄淮海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两个地区。1995年以前我国是大豆主要出口国,2005年我国开始成为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现在,中国大豆正在面临着从未有过的一场危机:“洋大豆”大举进入,已基本控制了我国大豆加工业。中国大豆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困境,如何突破成为了问题。
1 我国大豆产业的困境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的需求日益增加,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饲料用豆粕的需求激增,国产大豆供不应求,进口转基因大豆趁虚而入。黑龙江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生产省份,受进口大豆的影响严重,大豆种植面积日益萎缩,省内压榨加工业举步维艰。2011年4月,华东地区也已经有不少大豆压榨企业被迫停产,能够正常开工的企业寥寥无几。而同期沿海大豆压榨厂的开工率则不足40%。青岛、日照、大连等港口大豆进港价在4 300元/t左右,相对于2010年,已属高位运行,而国家又对食用油价格上涨进行调控,粮油企业无法上调食用油价格,导致不少企业成本利润倒挂出现亏损,中国大豆产业已经深陷困境之中。
大豆就其用途来讲主要是榨油、生产蛋白产品、直接食用。其中榨油所需量最大,也是大豆最重要的功用市场。在大豆及大豆榨油加工市场对外开放后,这个产业链逐步变成了外资的天下。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占据全球进口总量的1/3。据悉,目前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已高达80%,而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被四大跨国粮商控制,中国失去了大豆定价的话语权。业内人士指出,这些国际巨头凭借资本与经验的优势,实现了对上游原料、期货,中游生产加工、品牌和下游市场渠道与供应的绝对控制权,因此也主导了大豆等农产品价格的定价权。这对于大豆需求量极大的中国粮油企业来说,无异于掌控了其生产经营的命脉。在种植环节,国产大豆已被低价进口大豆全面攻陷,进口大豆占中国大豆消费量的70%。而在加工环节,中国70%左右的大豆压榨企业,已经由国际大豆产业五大巨头美国阿丹米、邦基、嘉吉、路易达孚和丰益等外资控股或参股。这些跨国巨头在华拥有的压榨工厂,也因其成本和技术优势,占据了大约70%的市场份额,致使我国粮油企业压榨能力和经营利润不断萎缩。同时,由于国内物流成本过高、收购大豆所需融资成本高及价格调控等因素影响,使国内食用油加工企业从国内收购大豆进行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大豆种植萎缩和产能过剩之间存在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豆的需求长期持续快速增长,但同期产量却增长缓慢。农业部公布的全国农民种植意向调查显示,粮食、棉花、蔬菜意向种植面积增加,大豆意向种植面积减少11.2%。大豆种植面积之所以减少,是因为扩充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与其他农作物相比,种植国产大豆的经济效益并不高。黑龙江大豆协会的一位人士介绍,种植水稻的收益要比大豆高一倍,这是农民弃种大豆的根本原因。
2004年的第一轮产能过剩之后,如今,我国的大豆压榨业正处在又一轮的狂飙突进中。而刺激大豆压榨企业加速扩张的,是疯狂进口的大豆。2008年,国家发改委就印发了 《促进大豆加工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 《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了我国大豆加工业面临的产能过剩问题。 《意见》中这样表述道:由于产能扩张过快,全行业开工率逐年降低,2000年超过90%,2007年降至44.2%。但国内大豆加工能力不减反增,2007~2009年我国大豆压榨能力增长迅速。据不完全统计,3年之内至少有16家大型大豆压榨油厂建成投产,合计日压榨大豆能力接近4.5万t左右。2010年,国内大豆压榨产能预计为1亿t左右,但国内大豆压榨量仅为6 000万t左右。因为产能过剩,国内大豆压榨和规模较小的油菜籽等加工项目被列入到2011年本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限制类产业项目。
2 中国大豆走出困境的对策
2.1 扬长避短,打造绿色品牌
虽然国产大豆现在看来整体上处于劣势,但是与进口大豆相比,仍然具有比较优势。国产大豆一般都是非转基因大豆,无论是从食品安全上来说,还是对于环境的影响来说,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安全程度高。现在,国人使用的绝大部分大豆油均为转基因食品,但是转基因产品的安全问题仍有待考证,关于这些,中国的消费者知之甚少。因此,在竞争中,应突出国产大豆的这一优势,加强宣传力度,打好食品安全牌。目前,部分国家,如日韩等对转基因大豆抱持着不认同的态度,在这种背景下,我国也应该对这些国家积极实施出口战略。另外,国外的大豆加工业一般以油脂加工为主,国外资本较难进入传统豆制品加工业。从长期来看,中国乃至于世界豆制品食用消费的增长空间还很大,振兴中国传统的豆制品加工业也不失为突破当前困境的一记良策。
从长远看,国产大豆还应该依靠自身特点,向蛋白产品领域靠拢,生产出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越来越重视,原汁原味的五谷杂粮受到消费者青睐,这方面也是进口转基因大豆难以媲美的。大豆出油率一般为20%,但是蛋白含量一般都在40%以上,中国大豆蛋白质含量最高达到47%。而大豆蛋白产品也越来越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一份由中国大豆产业协会提供的 《大豆食品加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报告显示,国内众多企业都在加入大豆蛋白产业和扩大大豆蛋白产能。前述报告数据显示,用于食品加工的国产大豆每年递增约100万t,2010年总量超过1 000万t,占总产量65%。中国大豆蛋白食品在欧美市场份额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目前已经占据国际贸易中50%的份额。企业进入大豆蛋白加工领域能够获取更高的利润,目前大豆榨油市场的利润率为5%,而大豆蛋白加工市场则达到20%。在向大豆蛋白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品牌建设,形成中国大豆文化,贴上原产地标签,使得消费者更加认可中国产大豆蛋白产品。
2.2 取长补短,提高科技含量,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相对于进口大豆而言,国产大豆生产成本较高。国产大豆单产水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5%左右,生产技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没有显著的提高,科技进步在提高单产水平方面的贡献率较发达国家低。针对这种情况,一定要借助中国得天独厚的发源地优势,加大科研方面的投入,加强适合不同区域的新品种的研发与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有了良种和良法也还是不够的,中国大豆种植的规模,无论从国家还是从个体农户上来看,都难以和美国、巴西、阿根廷相比。长期混种、混收、混销的结果必然是整体品质的下降。因此,政府要支持建立一批大豆生产基地,努力实现规模效应。
在我国,农产品风险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以至于中国大豆产业在遭遇市场风险冲击时往往损失惨重,中小型企业纷纷破产。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大致遵循 “农业保险+订单农业+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模式创建和完善农产品风险管理体系,增强国产大豆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就我国来说,这3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期货市场方面。因此,应该加大对期货知识的宣传普及,大力支持大豆期货市场的发展,以实现期货市场转移风险和价格发现的功能。
2.3 发挥职能,政府积极引导
由于外资快速扩张,中国自主大豆加工业失去行业发展良好契机。大豆种植、油脂加工行业不但没有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形成优势品种,出现跨国龙头加工企业,反而 “饥一顿、饱一顿”,行业危机不断显现。外资粮油企业的迅猛发展,也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面对产能过剩、利润降低的困局,国家发改委修订并发布了新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2011年本),限制发展国内大豆压榨和规模较小的油菜籽等加工项目。除了限制令以外,政府还应加强产业发展引导,避免简单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控制市场垄断行为,重点扶植一批大型的民族大豆加工企业。与此同时,也应吸取大豆产业的经验教训,优化大豆产业的同时避免其他产业重蹈覆辙,促进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