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吡格雷在PCI术后的长期抗血小板应用
2011-02-21肖永祺
肖永祺
南宁市第三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003
在世界临床医学中,介入治疗起源于1977年,作为心血管内科中相对独立的一门分支学科,逐渐成为治疗缺氧性心脏病的重要治疗方式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患者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经常会出现血小板过度凝集,进而导致患者PCI术后动脉及微血管血栓、血凝、动脉硬化等症状的出现,对于患者的术后康复具有极其不利的影响[1]。目前,在国内临床医学中,PCI术后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以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氯吡格雷等为主,其中氯吡格雷的临床效果最为显著,而且具有不可逆地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功能[2],从而起到长期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成功行PCI术的患者7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8例。其中,试验组男27例,女11 例;年龄 38~69 岁,平均(46.2±3.4)岁;高血压病 11 例,高脂血症9例,糖尿病7例。对照组男25例,女13例;年龄40~73 岁,平均(45.1±3.7)岁;高血压病 13 例,高脂血症 8例,糖尿病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合并病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8例患者均采取给予阿司匹林、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措施,其中,阿司匹林(拜耳公司生产)100 mg/次,1次/d;低分子肝素钙皮下注射量为 5000~6000 U,2次/d,连续注射4~7 d。试验组在常规措施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00542)75 mg,1次/d,给药时间及疗程根据患者的症状进行调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30 d内不同时间段血小板的聚集率。
1.3 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方法
在两组患者PCI术后给药过程中,定期进行采血,采用1∶9枸橼酸钠抗凝的方法取血2~3 ml,并且将血样尽快送到专业的实验室。以800 r/min低速离心10~12 min,取上层富含血小板血浆10 UL,加入10 UL ADP混匀,再以3000 r/min低速离心10~12 min,选取标准的血小板血浆作空白对照,置入血小板聚集率分析仪中,以比浊法分析,算得每份标本的血小板聚集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30 d内不同时间段血小板的聚集率情况。见表1。
由表1可见,服药后30 d内,试验组不同时间段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在PCI术后服药12个月内,试验组死亡1例(2.6%),对照组死亡4例(10.5%),试验组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成为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类型之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的PCI治疗过程中,极易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而引发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中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进而导致冠状动脉发生闭塞性或非闭塞性血栓。因此,在PCI术后,选择何种药物进行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对于促进患者身体健康是极为重要的,也是降低术后患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之一[4]。目前,国内外医学中常用的PCI术后药物以抗血栓形成药为主,尤其是抗血小板药物尤为重要。
经英国权威医学机构研究表明:在人体的血小板内散在多种颗粒,其中包括酸性水解酶、组织蛋白酶、纤维蛋白原、血小板因子、二磷酸腺苷等,这些微小颗粒的主要作用是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血小板的凝集。对于PCI手术患者而言,采用科学、合理的药物治疗,不但对其进一步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阻碍作用,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近年来,在国内PCI术后的长期抗血小板治疗中,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稳定的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成为预防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重点之一。氯吡格雷主要作用于患者的血小板膜受体和膜特异激动剂,进而达到影响患者血小板内二磷酸腺苷代谢的作用,并不断增加其含量[5-6]。但是通过对于氯吡格雷的药效进行综合分析,其不具备阻断花生四烯酸脂氧化酶代谢的作用,有可能导致患者血小板活化及血栓的形成[7]。另外,在氯吡格雷的临床给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根据患者植入支架的种类不同,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给药方法、剂量和疗程。一般情况下,裸金属支架患者在PCI术后至少要连续用药1个月,而雷帕霉素涂层支架患者在PCI术后,则要坚持用药2~3个月[8]。
在本组研究中,试验组38例中PCI术后出现轻微出血7例(18.4%),而对照组出现轻微出血12例(31.6%)。由此可见,PCI术后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时,血小板的凝集率明显下降,但是显微镜下观察的结果表明,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的同时,血小板的数量却未出现明显减少的现象。本研究中,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在采取标准抗血小板、抗凝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应用氯吡格雷,不但可以起到在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效果,而且可以有效控制患者术后大出血症状的出现。综上所述,在PCI术后的长期抗血小板中,氯吡格雷作为一种抗血小板疗效好、选择性高、安全性高的新型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Ferguson JJ.Exploring therole of enoxaparin in the management of high-risk patients with non-S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the SYNERGY trial[J].Am Heart,2005,49(4Suppl):81-90.
[2]刘慧.氯吡格雷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23):2.
[3]Boltzen U.Clopidogrel-mediatedreduction of circulating tissue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Eur J Haematol,2007,78(4):347-352.
[4]贺竞敏,宁景春.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34):8406.
[5]梁孙英,张明,邓珍.不同负荷剂量氯吡格雷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应用研究[J].现代医院,2009,9(7):24-27.
[6]朱娟妮.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0):95-96.
[7]颜红兵,马长生,霍勇,等.美国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升高心肌梗死治疗指南[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12-19,78-87.
[8]赵卓,吴学思,韩智红,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1):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