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多媒体之翅 跃《斑羚飞渡》之崖
2011-02-20王长有
王长有
展多媒体之翅 跃《斑羚飞渡》之崖
王长有
利用视频文件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感情氛围,为后面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作者巧妙地使用Flash动画演示斑羚飞渡的动作,将课本中文字描述的场面生动再现,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突破教学难点。
音乐资源的恰当使用,起到烘托气氛,调动情绪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悄然走进课堂,走进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细节。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教材提供的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化课本上抽象的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事物,丰富了视听感受,它像一缕清新的风,给一度沉寂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番生气、一片活力,送来了语文课堂上张张甜美的笑脸。
就拿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斑羚飞渡》的教学来说吧。以前,笔者一讲到这节课就头疼,学生读完教科书上《斑羚飞渡》后谈阅读感受和归纳主题时,普遍的感受是人类太残忍了,还有我们要学习斑羚“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等不一而足的套话,想把他们引到“珍爱生命、关注自然”上来非常难。把多媒体整合到课堂上,这些困难就迎刃而解了。
第一,精彩引入:在课前笔者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视频文件,创设情境,营造氛围,通过开课导语把学生水到渠成地送入“斑羚飞渡”的悲壮故事中。课文导入自然和谐,避免了造作,拉近了距离,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并且把本课的两个人文关键词“爱”与“生命”渗透其中,注入爱与生命的血液,接下来的学习就血脉畅通了。
第二,难点突破:文中最感人的、最牵动人心的要数斑羚飞渡的场面了。可无论笔者怎么用语言描述,有些学生就是不明白斑羚是怎么飞过悬崖的。为突破这一难点,笔者特地制作了一个Flash小动画:画面的左边是斑羚飞渡的动作,右边是线条的图解。为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斑羚的飞渡方法,笔者还制作了快放和慢放两个按钮,这样,学生便能一目了然地看清那触目惊心的悲壮场面,明白斑羚是怎么渡过悬崖的了。利用多媒体,令人头痛的问题轻松就解决了。在播放的过程中,再配以《命运》的钢琴曲,学生受到的感染与震撼就更强烈了。
为使学生懂得关爱亲情,课堂即将结束时,笔者说:“当镰刀头羊的身影消失在彩虹深处时,斑羚陷入绝境后的种族拯救过程也就全部结束了,作者为什么用如此笔力描绘这样的一个故事呢?作者沈石溪曾经这样说过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下面就请同学们来观看一段录像,然后说说你从中领悟到了什么?”播放“ 5•12 ”汶川大地震中最感人的母爱情景——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通过强烈的视听刺激,学生因景生情,因情入理,自然冲击出“关爱亲情”的呐喊。笔者又接着说:“人在这里充当的是一种不光彩的角色,是自然的侵害者和掠夺者。”人类的行径已经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通过多媒体计算机用大屏幕展示人类破坏动植物,破坏大自然的资料,并说说自己的感受,使课堂达到高潮。
[1]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稿件编号:P1105049
王长有,本科,中教一级。
河北省迁安市五重安乡旭阳学校。
第三,情感升华:鲜活的事实,可靠的数据引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描述人与自然的小诗,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视频文件,不仅给学生在视觉、听觉上带来美感,更主要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对“珍爱生命,和谐自然”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学生从中懂得了只要从“小我”关爱亲情,从“大我”珍爱生命,就能“共创和谐”。
第四,课堂总结:结束语笔者引用了一位哲人的名言:有生命才有希望。无论我们的地位多么卑微,无论我们的身份多么渺小,这都不意味着我们的生命不重要,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奋斗着,我们就能无比重要地生活着!用大屏幕出示并发出了号召:同学们,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请珍爱生命、善待生命吧!因为我们的生命很重要!
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体会,笔者感觉到每一名学生在课堂上都得到了“爱的教育、生命的教育”。一篇课文因为有了多媒体,师生获益匪浅。当然,多媒体给教学注入的活力有目共睹,但也应看到它给教学也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比如信息一闪即逝,大量信息的输入会使学生应接不暇。因此教学中,我们要扬长避短,让多媒体有效地为教学服务!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是一个长期需要教师研究的问题,我们在发挥其长处的同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它所存在的客观问题,扬长避短,才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