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探索与重构
2011-02-20赵洋
□赵洋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探索与重构
Expl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public art construction in Quanzhou city
□赵洋
(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福建泉州 362021)
加强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建设“和谐大泉州”、改善投资环境、弘扬侨乡文化、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目前,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主要存在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渠道不畅、高校资源缺位、历史文化融入不够等问题。加强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应完善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政策与管理,采用政府与企业共建的“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以高校资源为依托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长效机制,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公众认识,在汲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比如泉州市东海片区市民广场的公共艺术空间建设,应该通过体现时代特征、活化公共建筑、注重时空脉络、融入地域特色来表现其品格。
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泉州花灯
世界著名艺术评论家南条史生 (Fumio Nanjo)说过:“无论从建筑、都市规划,或是艺术的角度来看,时代正逐渐将注意力转向公共艺术。”[1]公共艺术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城市的发展某种程度上说就是一部公共艺术的发展史。公共艺术作为整个城市的窗口,它所呈现出来的文化艺术品位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公共艺术对城市建设的重要性正逐步彰显,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公共艺术建设纳入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中。2009年 3月,国内首家城市公共艺术中心在深圳成立,主要研究如何以新观念来塑造城市形象、让普通民众参与城市建设,从而使公共艺术成为公众艺术。然而,有国际花园城市之誉的泉州却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显得滞后。本文拟在借鉴其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探讨泉州市加强公共艺术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现存问题与对策,以期重构符合泉州实际的公共艺术发展模式。
一、泉州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必要性
城市公共艺术是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城市品位乃至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史证明,城市公共艺术在提升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实力、营造适宜人居环境、推动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北京、上海、深圳、苏州等城市也已充分认识到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性,并通过强化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来改善城市软环境和城市文化氛围。泉州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同时作为对台的重要窗口和海西经济大开发的重点建设城市之一,在建设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现代化城市过程中,更应抓住时机,通过批判地继承本土传统文化艺术、吸收外来进步文化艺术来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增强城市竞争力。
1.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构建“和谐大泉州”公众文化环境的需要
宜人的城市人居环境不但需要有好的城市生态环境,更需要有浓厚的文化艺术氛围。近年来,我国青岛、厦门等城市以提升生活品质为目标的公共艺术建设,促进了城市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城市逐步走上宜居、和谐的发展之路。泉州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延续历史文脉的同时,更需要构建人性化、艺术化的高品位公众文化场所,需要通过建设一系列高品质的城市公共艺术使“和谐大泉州”成为一种公众文化环境。
2.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推进海西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的需要
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吸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助推剂。根据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推算,对城市公共艺术的经费投入可得到 12倍的连带经济效益。[1]例如苏州的工业园区通过积极改善包括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在内的软环境,将整个工业园区打造成生产、休闲、旅游为一体的新型生态园区,为苏州带来了投资热潮,使旅游收入也成为城市经济的一个新增长点,大大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和城市竞争力。泉州台商投资区、东海总部经济区等作为泉州的重点建设项目,更应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方面做一些开拓性尝试,以和谐开放的胸怀开展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从而改善泉州的投资环境,推进海西经济发展。
3.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弘扬侨乡文化特色、提升国际知名度的需要
成功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可以使一座城市具有强烈的地域感,培育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例如,北京将旧厂房改造成现代 798艺术中心,通过对厂房的艺术化创新,培育出新兴产业。如果泉州能突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主题,利用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这个平台打造好历史文化名城、清源山名胜、宗教博物馆、郑成功史迹、惠安女民俗、安永德生态风光等特色品牌,将会大大提高泉州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同度,也会给泉州带来无限商机。
4.加强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是创建国际品牌之都、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
文化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泉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赋予其发展的动力,今天的泉州名城、晋江品牌,无疑是泉州优秀历史文化在现代的延伸和升华。泉州轻工业发达,尤其是晋江鞋业、石狮服装业等,创建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同时出口贸易节节攀升,品牌效应日益凸显。泉州要想打造国际品牌之都,就必须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深入挖掘侨乡文化,注重品牌与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关系,以带动泉州企业文化的发展,为世界泉州、晋江品牌注入长青基因。
二、泉州城市公共艺术之不足的成因分析
当前,高速发展的泉州正勃发着强劲的经济活力,各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例如古城区的道路改造、石头老房社区改造、新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等。与此同时,相应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也随之有序推进。然而从泉州市现存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来看,公共性和互动性大多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作品与周围环境并没有发生关联,缺少和谐气氛,受众也少有共鸣。近年来,泉州市开始重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项目,出台了相关政策规划,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1.政策支撑力度不够、体制不顺
一方面,我国在城市公共艺术监管方面的法律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有效的法律保障体系,缺乏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违法行为的处罚和约束;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泉州市公共艺术建设没有统一的管理部门,未能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这主要表现在作品的艺术质量良莠不齐:有些作品过于个性化,很难与大众“对话”,影响了公共艺术作品在大众间的影响力;而有些则过于低俗、媚俗,缺乏艺术的前瞻性,有损城市形象。目前国内各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通常都由该市的公共艺术中心负责管理,公共艺术中心根据不同片区整体设计的需要统一规划片区内公共艺术建设的主基调,同时负责制定与公共环境建设相关的政策。因此,泉州要大力发展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首先应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
2.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渠道不畅
泉州作为国际花园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投入明显不足,有艺术感染力的现代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并不多见。政府对城市公共艺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因素之一。作为福建省三大城市之一,泉州是一个品牌之都,大大小小的企业品牌不胜枚举,但企业品牌与泉州市公共艺术建设脱节,民间资金进入公共艺术建设的渠道不畅。事实上,在政府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民间资金的介入可以大大推动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公共艺术建设应是解决资金问题的可行之策。
3.高校资源利用不够
泉州的国立华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以及福建省内的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汇聚了众多全国甚至世界知名艺术家,而泉州并没有给这些艺术家们提供广阔的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往往是墙里开花墙外香。上述各高校经常有设计作品见之于众,如 2009年泉州市室内设计大赛就涌现出很多优秀的高校作品。如果泉州能在公共艺术建设过程中合理整合本土高校资源,发挥本土高校的综合优势,那么泉州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将会有新的发展。
4.对历史文化的融入有待加强
泉州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古迹众多,素有“海滨邹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美誉,但在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过程中未能很好地体现泉州侨乡城市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底蕴,很多外地游客对泉州印象不深。以泉州的城市雕塑为例,在造型上大多以写实为主,功能上主要体现纪念与装饰,材质多为单一的石材,视觉上并没有超越传统写实艺术。如泉州市标“飞天迎宾”、丰泽广场的“鲤鱼化龙”、东湖街口的“97返珠”等城市雕塑,虽然具有泉州本土特色,但对于时代文化的思考、人文性关注和文化生态的探讨相对较少。真正意义上的城市雕塑应具有特殊的公共性、文化性,并能滋润心灵、提升品格,同时它还应该有利于公众想象力和民主意识的培养。
三、构建泉州模式的公共艺术
美国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 (LewisMum2 ford)在 1960年代就指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物质上的质量”转变成“精神上的能量”。[2]1980年代,日本开始重视改善城市环境,并通过资金支持、媒体宣传、政策制定等措施来推进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其间,注重政府行为、注重市民参与、注重文化保护,体现出系统性、科学性、艺术性、休闲性和以人为本的现代公共艺术理念。近年来,随着海西经济体的不断壮大,泉州城市建设也迅猛发展,工业社会对居住环境的诸多负面影响开始引起人们的反思,努力提高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质量成为当今的重要话题。泉州可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艺术发展经验,并结合自身文化特点,摸索出能够适应泉州城市发展的泉州公共艺术模式。
1.完善相关政策,理顺管理体制
建议在规划、城建等部门的基础上,组织相关专家、学者、专业人士和市民代表共同组成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委员会,对全市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实行指导和对口管理。公共艺术建设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为泉州市公共艺术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政策,理顺与公共艺术建设相关的各方面关系,对泉州市公共艺术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对大型公共艺术品的创作和安放进行评审、对全市性的公共艺术活动进行指导、对公共艺术专门奖项进行评定等。其宗旨是稳健地推进泉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这既能为泉州市公共艺术建设提供政策支持,又能使公众对公共艺术产生心理期待,对作品的选择也将会更加谨慎,从而有效地保证泉州公共艺术建设有序、健康地开展,避免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盲目和无序。
2.尝试共建模式,畅通筹资渠道
“城市公共艺术百分比制度”,即政府以法律形式明确投入城市公共艺术资金占城市建设总资金的百分比。1956年,美国费城开始实施“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现已成为一些发达国家和城市普遍认同的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成熟经验。我国“十一五”初期国家建设部通过设立“公共艺术百分比投资政策研究”这一课题,深入研究、分析了国外城市公共艺术政策及发展趋势。近年来,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都安排了专项资金用于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泉州市实力雄厚的企业众多,泉州市政府可与地方民营企业、社会团体合作,每年共同筹措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来加大对公共艺术的建设力度,从资金上保证城市公共艺术建设项目的连续性,使公共艺术的发展与市民对公共艺术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3.依托高校资源,建立长效机制
泉州应在“元宵灯会”、“海丝文化节”、“鞋博会”、“航海日”等活动的基础上,依托省、市高校的优质资源,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城市公共艺术节或定期举办城市公共艺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家参与活动,征集好的艺术作品和策划方案,借以提高泉州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带动泉州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立起泉州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长效机制。此外,各专家、学者应积极献计献策,以加强城市广场、城市雕塑、街头公园、公交车站等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将城市建设与文化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公共场所的文化功能。
4.发掘历史文化,提高公众认识
1992年,日本名古屋爱知县文化情报中心举办公共艺术信息收集整理活动,对日本城市公共艺术进行全面考察与调研。该中心与专家组织研讨会,详细介绍国外大规模公共艺术工程,检讨日本城市公共艺术发展中的各种弊端,大大提高了日本民众对公共艺术的认识,激发了其参与热情。泉州市可借鉴这一做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城市公共艺术活动,通过收集整理与考察调研,发掘泉州侨乡城市的优秀历史基因与深层文化内涵,并使之转化为市标、广场等建筑中的艺术元素。此外,还可以借助于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相关书刊的发行,提高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认识,激发公众的参与热情,从而完善公共艺术的公共性表达。
5.汲取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新
1984年,现代雕塑国际研讨会在日本滋贺县琵琶湖召开,与会各国艺术家讨论了公共空间的性质及公共环境中艺术创作的材料运用等现实问题。类似的活动或会议为我们汲取国外经验、积极探索创新提供了机会。泉州市的公共艺术建设必须同时注重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对本土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使两者和谐统一。目前,泉州市政府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将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与“一湾两江”、“和谐大泉州”等重大建设项目结合起来,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好相关规划,在城市适宜节点布置城市公共艺术景观,在探索中创新,为构建国际一流水准的现代化海滨宜居城市营造艺术氛围。
四、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案例分析——以东海市民广场为例
南条史生认为,品格对于艺术作品而言至关重要。他在《艺术与城市》中写到:“艺术有时以暴露、暴力形式展现,有时看起来只是垃圾,有时看起来猥琐,但是这些表现形式当中仍有有品与无品之区隔。”[3]泉州的东海片区作为日后城市发展的中心区域和新的行政服务中心,其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已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作为全市最大的市民广场,东海片区市民广场包括城市规划建设与成就展示馆、东海工人文化宫、泉州歌剧院和泉州图书馆 4幢公共文化建筑,建筑面积达 16万 m2,建成后的市民广场将成为泉州市地标性公共建筑。作为大型的公共艺术空间,市民广场如何真正体现其品格?笔者认为在设计上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想。
1.体现多元时代特征
21世纪是艺术多元化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愈加频繁,反应在文化上就是文化多元和文化共生,因此在公共艺术创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地集思广益,从世界范围内邀请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民族的艺术家进行创作,以体现时代特征。异国文化在这里不是过客,而是介入市民生活与泉州公共艺术建设的艺术元素。
2.活化公共建筑
在东海市民广场的建设中,大到建筑门口的艺术造景、沿街建筑的立面景观,小至水龙头、消防箱、公共座椅、地面铺装、通风口,都可通过艺术家充满想象力的精心创作而成为活化的艺术。活化了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建筑给人的刻板、冷漠的印象。例如日本东京地铁大江户线,从天井、墙壁、地板、梁柱,到照明灯、月台、座椅、盥洗室,无不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展现出非同凡响的地铁表情。一个大型地铁工程同时也是一个大型公共艺术项目,它将绚烂多彩的公共艺术延伸到地下,极富感染力,从而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泉州市东海片区轨道交通建设亦可借鉴日本的成功案例,将其建设成泉州市活化的艺术景观。
3.注重与时空脉络对话
公共艺术建设不能单从空间的形态、色彩、功能及建筑特征角度切入,还必须考虑空间拥有的历史和文化脉络。泉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其以出砖入石、双波曲、燕尾脊等为特征的当地建筑和别具特色的红砖文化,共同体现出泉州传统建筑的美感与文化性格。就东海市民广场而言,现有设计方案中的 4幢主体建筑可采用长方形、不规则几何图形等构成建筑主体外观形状,同时结合园林绿化进行设计,以体现出现代建筑的时代特色。在主体建筑时代特性凸显的情况下,应从闽南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对周边建筑的形态、色彩、功能进行探索创新,注重与时空脉络的对话,结合历史和文化脉络进行规划设计。
4.融入地域特色
在东海市民广场的建设中,应注重融入地域性特色艺术元素,使艺术走向生活,深入大众。应结合该区展示馆、文化宫、图书馆的建设,把艺术家的作品从博物馆、工作室请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来,让人们参与艺术,在城市生活中赋予艺术新的意义。例如泉州花灯作为泉州民族文化和艺术形象的典型,既为泉州历史文化增光添彩,也使泉州人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花灯工艺美术大师可在继承花灯艺术传统制作技艺的基础上,锐意创新、大胆探索,将花灯艺术应用于东海市民广场公共艺术的景观布置当中,不断打造花灯艺术精品,从而逐步形成泉州地域文化特色,创建新的城市文化品牌。[4]
五、结语
总之,泉州城市公共艺术的建设必须有政策支持并完善相关管理体制,由政府与企业共建,建立以高校资源为依托的公共艺术活动的长效机制,提高市民对城市公共艺术的认知,在汲取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有效推进泉州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于提升泉州城市公共环境的人文与艺术品格、优化市民大众的艺术品质、拓展社会整体的审美文化教育、增进市民的公共意识和社会归属感、强化社会公共福利事业、展现泉州城市地域文化风貌、增强城市竞争力等,有着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1] 房青川.加强成都城市公共艺术建设的建议[EB/O L].(2008-12-09)[2010-12-13].http://www.cdcc.gov.cn/Special Topic/FJDe2 tail.aspx?NewsI D=23634.
[2] LewisMumford.The City in History,its transfor2 mations,and its prospects[M].London:Secker&Warburg,1963:353.
[3] [日 ]南条史生.艺术与城市 [M].潘广宜,蔡青雯,译.台北:田园城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4:59.
[4] 赵洋.泉州花灯的艺术价值及其保护与发展[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74.
[作者已有相关成果 ]
[1] 赵洋.构建城市生活环境的生态和谐 [J].艺术探索,2010(1):138.
[2] 赵洋.泉州回族祠堂建筑的审美文化分析[J].福建论坛,2010(2):69.
[相关主题文献 ]
[1] 时向东.北京公共艺术研究 [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本文创新点 ]论述了加强泉州公共艺术建设的必要性,针对其问题成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并给出了东海市民广场的设计构思,增强了泉州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对策建议的可操作性。
J12;TU-8
A
1009-3729(2011)02-0055-05
泉州市社会科学研究 2010年规划课题(2010C—ZC05)
赵洋 (1980—),男,江苏省镇江市人,华侨大学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