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011-02-20赵永红
■赵永红
新课改下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赵永红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学科教学;教学结构;建构主义;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新途径,与学科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和继承性,同时又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结构类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正是创新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和运用。
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
1.1 当前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忽视“教学结构”改革
多年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的传统教学结构,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在这种结构下,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关系是: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甚至是教学过程的绝对权威,教师通过口授、板书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用耳朵在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相当于收音机或电视机);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作为辅助教师教、即用于演示重点和难点的直观教具,传统CAI就是起这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讲这本教材,复习和考试都是依据这本教材。而这样教学的后果会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抑制创新人才的成长。
1.2 倡导的新型教学结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而且教师越主导,学生就越被动。现在倡导的新型教学结构则是要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建构主义提倡的以学为主、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所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二者并不矛盾,它们完全可以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统一起来,统一的具体体现就是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这正是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所要追求的理想境界。
1.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利于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和创建新型教学结构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正是为了有效地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即彻底改变教学系统中4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
2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2.1 针对学生的整合目标
1)提高学习效率,优化学习效果,如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促进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
2)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如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对信息内容的理解与批判能力以及处理并运用信息的能力。
3)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如指导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利用数字化资源和学习工具进行探究学习,利用网络通信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与学习,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和创造性学习。
2.2 针对教师的整合目标
1)革新课程内容,如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课程内容。
2)扩充课程资源,如在教材和参考资料等纸质资源的基础上,引入网络以及音像制品等信息技术手段;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通信功能与专家、学者等交流,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3)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如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创造新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等方式。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
根据社会发展、学生需要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革新课程内容。
4)改进教学评价手段,如利用信息技术帮助设计、实施教学测评,处理测评结果以及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测评等。
5)发展教师的信息素养,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收集、处理、评价与应用,提高备课、学习以及科研等活动的效率。
3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3.1 信息技术整合于接受学习
1)有意义接受学习。有意义接受学习是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有意义学习的实质不在于学习的形式是接受还是发现,而在于新材料与学生头脑中已有观念之间是否产生实质的、非人为的联系,也就是非字面的、逻辑的联系。
2)直接教学。直接教学是教师直接教授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典型的接受学习。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向全班学生讲解新概念或新技能,指导学生进行练习,通过练习,测试学生的理解程度。这一模式在结构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活动中被普遍应用。
3.2 信息技术整合于探究学习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课程内容,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科学研究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整合于探究学习,学生既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大量数据,还可以十分方便地处理数据、制作图表、撰写文章,通过电子邮件、网上论坛、博客等来交流自己探究的成果。
2)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由布鲁纳提出来的,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3)基于问题学习。这种模式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资源型学习。资源型学习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获取资源,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学习和基于问题的学习,强调学生分析资源、利用资源验证假设的过程。
3.3 信息技术整合于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多个学习者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的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等互动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深化问题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应用、人际关系技能和高级认知能力的获得等。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转变被动学习的旧习惯,树立学生是认知主体的意识。要鼓励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主动搜集并分析有关信息和资料,对学习问题敢于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验证,要采用探索法、发现法、协商法去建构知识,以学习专题形式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3.4 信息技术整合于个体学习
非线性结构的网络资源和人机交互的特点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整合于个别化学习的优势。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进行个别化学习,真正享受到学习的“民主”和“自由”。
4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怎样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这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重大课题,而且不同学科的整合方式不完全一样,不可能按一个模式来进行整合。但是信息技术与不同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又必须遵循若干共同的原则,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甚至适得其反。所以认识并遵循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做好整合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至少应遵循4条原则。
4.1 要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
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种理论都不能替代其他理论而成为唯一的指导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
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境,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技术设置情境,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4.2 要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实质来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教师给予明确的指导和讲授;而有的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则更愿意独立学习,进行个人钻研,更能适应结构松散的教学方法或个别化的学习环境。
4.3 要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大类。理想的方法是将二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而且,这种理论也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将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
4.4 要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每个学科都有其固有的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它们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语言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主要训练学生在不同的场合,正确、流利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较好地与别人交流的能力;数学属于逻辑经验学科,主要由概念、公式、定理、法则以及应用问题组成,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上;物理和化学则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做实验的能力的培养。如果需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那么用计算机的模拟实验全部代替学生的亲手实验,将会违背学科的特点,背离教学目标中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10.3969/j.issn.1671-489X.2011.02.076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