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众传播

2011-02-20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学院黄洁

中国艺术 2011年3期
关键词:昆曲纪录片文化遗产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黄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大众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广播电视学院 黄洁

The mass commun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modern media environment

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净化心灵的诗意的美育作用,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产和民族的象征。由于科技的日新月异,现代的传播方式已经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局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批古老艺术已经被冷落在一隅,它们的生存、发展、传承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危机。如何运用现代传播媒介更好地发展和传承,如何对其进行传播,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也具有深远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代传媒 多元化 大众传播

现在的生活节奏和压力已经剥夺了原来的从容而雅致的东西,我们没有时间静下心来去欣赏一幅画,听一段古曲,相反,我们大多数会选择一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来获得片刻的释放,所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离我们太遥远。在多元化的现代传媒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得到大众传播,使其能够不失去生命的土壤,能够传承下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就此问题,笔者做了如下三点思考和分析。

一、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保护和传承是大众传播的基础。我国的书法、篆刻、雕版印刷、剪纸、昆曲、古琴、龙泉青瓷、南京云锦等先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些传统文化艺术是世代相传、口传心授的活的文化遗产,体现着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多样性。由于长期没有得到重视,在大众的意识中它们是边缘的,陌生的,面临着失传和消失的危机。

以昆曲为例,根据笔者的采访和调研,由于当地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做得好,昆曲现在的生存状况确实比之前的几十年要好很多,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昆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和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生活节奏和文化审美趣味之间存在着某种隔阂,让人接受和喜爱具有一定的难度;2.由于大众特别是青少年对昆曲缺乏了解,昆曲的演出市场不断萎缩;3.上演的剧目急剧减少(历史上昆曲剧目可考的有3000多个,到“传”字辈演员还能演600个);4.昆曲的观众也面临着断代问题,而昆曲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一批有素质的观众,就像鱼和水的关系。

目前还在从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士,有不少都遭遇着经费不足的困境。因此,很多从业者放弃对一些艺术和技能的学习和传承,改行以养家糊口,使得传承文化遗产的队伍后继无人。不难看出,只有保护和传承做好了,才能提到传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人类文化遗产,基本态度是“文化环保”,是尽量保护各种文化传统(特别是小传统)的原生状态,以免人类文化的多元多样在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消失。对文化传统的保护需要社会普遍意识的提高和认同,因此,进行大众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接受这些优秀的文化财富,唤醒大众保护意识,维持和丰富我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进行大众传播

现代传媒的强大功能使社会文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同时文化的产业化,使得文化不再只是具有教育和美育功能的抽象概念,同时也是获得经济效益的产品,比如畅销书、商业电影、流行音乐等等。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批古老文化早已淡出大众的视野,成为文化中的化石只供用来研究,失去了受众就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那么如何重新发挥它们的作用和价值呢?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的思维要随时代而改变,新的环境会产生新的机遇。

传统文化适应现代传媒规律和借助现代传媒手段能够产生极大的影响力,甚至成为新的社会文化热点。如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央视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通过电视向大众讲《论语》,节目一经播出即刻在社会上掀起学习《论语》的浪潮,几乎人手一本《论语心得》。于丹让这部千年经典重新成为人们争相拜读的“畅销书”,对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播和继承有积极作用。纸媒、电视、网络等现代大众媒介也可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渠道,例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为古老传统艺术创新提供了很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它在排练前就开始利用媒体进行宣传,其后白先勇以自己的知名度带主创人员利用全国各地的媒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各大主流媒体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的报道,为演出赚足了社会关注度。在演出成功后,又策划出版相关书籍。一时间,在全国各地掀起一阵“昆曲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之后,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在欧美演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好评,国际媒体对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关注。通过现代传媒的大众传播,昆曲摆脱了一直以来的困境,各大院团的经费问题都得到一定的改善,各大高校也都成立了曲社。现代大众传播方式作为古老的传统艺术的推动力,使它们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中,为其传承带来了希望。

此外,海外的一些主流媒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予很大的关注。他们大多通过拍摄纪录片或专题片的方式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的一位日本老师是日本NHK的资深纪录片导演,2011年春天,他的拍摄团队来到苏州拍摄关于古琴的纪录片。他们长期关注这类题材,用影像来纪录文化遗产。作为以创造性纪录真实生活的一种影像创造方式,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具有独特的价值,通过对时空的纪录可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同当下的社会联系在一起。古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的生存状态是怎样的?现代的人们是如何看待它们的?从事传承这些艺术的人们在当代又是怎样的境遇?他们的坚持和理想?这些疑问都可以通过纪录片的拍摄让我们了解到。这是对历史的纪录也是对当下的纪录,将成为可考的文献资料。纪录片的文献性使其纪录的影像在日后成为历史资料,成为文化传承的一个载体,它的价值也是永恒的。纪录片的影像资料不仅可以在电视台播出,还可以制成光盘出售,亦可通过网络传播,全面覆盖,使传播没有了界限,加大了传播力度和效果。

目前的大众传播是以大众传媒的意识传播为主导的文化环境,传播媒介的多元化,使信息、文化的传播畅通无阻。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这是契机也是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需要一代一代人之间的交流和接纳,要想继承好就要有大量的关注和受众,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对其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从长远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多元化的“文化基因库”能够提供各族人民世世代代累积的宝贵人生体验,能呈现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创新资源,能启发后人站在前人的基础上建起更美丽的艺术殿堂。在思维脉络上,这种强调多元文化的心理,尊重前人的心血,珍惜世上一切美好的贡献,着眼的是人类文化艺术如何更丰富、更多彩。

通过现代媒介的传播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应现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要求,同时又遵从其内在的古典精神,大众传播是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在新时代下的新要求。

三、利用现代传媒的力量

通讯技术的发达,已经把整个世界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同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趋势,使知识、信息、影像的传播变得更加迅捷,空间更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现代媒介传递给大众,从而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因此,现代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具有几个积极的作用:1.大众传播媒介凭借先进的传媒手段和传播技术,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延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时间、丰富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内涵,所起的作用是人际传播所望尘莫及的;2.一种文化要获得发展,必须是将文化的传承和积累相结合;3.大众传媒通过宣传、报道、评论、舆论监督的方式,引发社会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在进行大众传播过程中,现代媒介传播环境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也带来了思考,这种相互的作用对推进整体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现代媒介进行大众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媒介环境的强大功能,以及一定的商业性质,要避免被通俗化。很多所谓的创新其实是在毁灭传统艺术。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持自己原生态基础上,要将自身传播规律和大众传播规律相结合,做到健康有效地传播,良好地继承。

在“娱乐至死”的影视娱乐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似乎与时代那么不相称。我们的节奏是那么快,快得都来不及关照自己的内心。在我拍摄关于昆曲的纪录片中,感触很深的是那些从事昆曲事业的人,沉浸在其中是那么的快乐,这种快乐深深感染了我,使我每每在拍摄后都会去想:这快乐的源泉到底在哪里?为什么每次去拍摄时,当我们到达昆剧院古香古色的庭院,顿时感到宁静,仿佛进入一个另外的时空,这时空隔绝了外界的浮躁和喧嚣。我想这就是昆曲的魅力所在,是那份恬静带给了我们快乐。从昆曲放大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大的文化范畴,应该同样具有这样的魅力和作用。这也是本文谈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传播的原因,不论科技有多发达,我们最后还是要回到原点,即我们的灵魂。

[1]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页

[2]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三联书店,1989年版

[3]郑培凯.《口传心授与文化传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页

[4]刘诗迪.《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载《消费导刊》2008年10刊

猜你喜欢

昆曲纪录片文化遗产
也论昆曲的形成与梁辰鱼的贡献
与文化遗产相遇
《红楼梦》的当代昆曲改编与经典化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