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创新人才在语文教学的科技素质培养中茁壮成长

2011-02-20

中学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蒙娜丽莎纳米技术纳米

颜 毅

[作者通联:重庆市开县陈家中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强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英国科学家说:“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学家”。孩子们有一个天性,那就是对未知的事物充满好奇和探索的欲望,而科学家也是如此。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但不是真正的科学家,所以对科技的了解、对能力的训练就成为受教育者学习及生活必备的内容。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抓好青少年的科技教育,对增长他们的科技知识,培养他们的科技素养,养成实事求是、顽强刻苦、勤于钻研的科学态度和习惯非常重要,对于人的一生都将产生很大的影响。科技教育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身教育。

一、用好教材中科技教育文章,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科普类的说明性文章是一种重要的实用文体,形式简短,内容科学,语言准确,条理清晰。知识性、科学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任务,类似的课文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例如《神奇的纳米》、《袁隆平的“寻梦园”》、《蒙娜丽莎微笑揭秘》、《海洋忧思录》等都是这一类型的文章。我们应发挥这类文章应有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探求欲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他们希望自己成功,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精心设计教材中科普类的文章教学,创设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研究。

《袁隆平的“寻梦园”》,介绍了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的功绩,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而且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把它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现在国际上将“杂交水稻”与“火药、造纸术、指南针、活字印刷”四大发明并列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中学语文教材中还介绍了一些科学家,比如钱学森、李四光、霍金等,他们都有一颗献身科学事业的崇高的心,严谨的治学的作风,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在中小学阶段开展科技教育活动的关键不在于结果,而重在过程。在科技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习惯,形成一种意识,培养一种精神,能使一个人终生受益。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科学思想。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是认知与情感协同活动的过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诱人深入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给思维以强大的内驱力。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课文资源为凭借创设问题情境。如《扑朔迷离的麦田怪圈》一课,是介绍“麦田怪圈”的知识的,为什么有几段却渲染了英格兰南部神秘的氛围呢?这是不是有些远离主题呢?渲染英格兰南部神秘气氛并没有离题,因为英格兰南部是“麦田怪圈”的常发地点,这也为“麦田怪圈”这种现象增添了神秘气氛。

三、在想象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教学个性,要有创造精神,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特别是在分析课文时,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同一问题,使思维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不拘泥成法,要引导学生用辨证的发散的思维看问题。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学生学习的进步就是从无疑到有疑、从有疑到无疑的转化中来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自觉独立思考。教师对有些知识可因势利导,通过实验寻求事物本质和规律从而获得事实。

《神奇的纳米》,就是一篇介绍纳米和纳米技术的文章,突出的是纳米的神奇。作者以大胆的想象、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展示出纳米技术在应用上的美好前景。文章的内容重点突出“神奇”,什么叫“神奇”?词典上解释为特别高超和出奇。那么纳米技术能称得上“神奇”吗?作者大胆的想象描述了未来的外科手术和生活中种种神奇的现象,外科手术居然不用手术刀,不流血,病人动手术不再有疼痛,这是不是“神奇”?纱窗会根据人的需要自动送入新鲜的空气,杯子掉在地上不但不坏而且还会蹦起来,让人们捡时不弯腰,电视机可以印在墙上,这是不是“神奇”?作者举出实例并加以形象的描述,用事实来体现“神奇”,确实让人认识到了纳米技术在研究应用上的价值。

首先,学生自由发言,理解“纳米”概念,进而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有60万纳米”。让学生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理解“纳米技术”指的是0.1纳米到几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原子、分子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由于学生的知识局限,不知道分子、原子的微小,我列举了初三化学课本上的一个例子来说明:一滴水所含的水分子的个数大约有1.67×1024个,即10亿人同时一个一个地数,每分钟数100个,日夜不停地数,要数3万多年,才能数完一滴水的水分子,从而说明分子的微小,体会纳米技术的精细之极,感受纳米技术的神奇。

四、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科学实践技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和研究计划,并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讨论分析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

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种科研过程。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将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贴近生活注重实践,正是一切科学工作者必备的素养,我们从小培养学生走向生活,加强社会实践,在生活与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的意识。语文学习中还要求加强引导学生课外对科技作品的阅读。鲁迅说过:“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重轻,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进文学里。譬如说罢,古人看见月缺花残,便黯然泪下,是可恕的,那时自然科学还不发达,当然不明白这是自然现象。但如果现在的人还要下泪,那他就是糊涂虫。”根据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取向状况,引导学生阅读科普读物、汲取科学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必须要求我们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多个方面入手,积极有效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关注科学的习惯。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国家地理》、《奥妙》、《博物》等,并且细化阅读任务,明确阅读要求,及时抽检阅读效果。

好的科幻作品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开拓思维空间,引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所以,给青少年提供好的科普读物,对青少年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外,很多大科学家都愿意投身科普创作,他们的作品常常学识丰富、具有文采,将尖端科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大大地吸引了读者和观众的眼球。例如,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物理学家斯蒂芬·温柏格的《最初三分钟》以及英国宇宙学家斯蒂芬·霍金的 《时间简史》、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等等都是科学读物中的精品。

当前,电视已成为最新科技信息的重要传播媒介,因此,经常组织学生观看《新闻联播》、《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等是非常必要的。让学生通过网络体验科技世界的精彩纷呈;让学生带着问题关注“嫦娥奔月”、日本大地震、核辐射等。这样,学习的目的性就更强,效果也更佳。

五、培养学生别出心裁多视角看问题的思维品质

也许大家都有如此感受:老师喜欢勤奋学习的学生;上司喜欢勤快的下级;家长喜欢勤劳的子女。勤劳者时时处处得到表扬,而古往今来,懒惰成为地地道道的贬义词,懒汉成了人人指责的对象。而美国作家凯利别出心裁、富有创意地为懒汉正名,《懒惰的智慧》教学生学会运用心智去“偷懒取巧”,去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学习作者的创新思想,培养求异思维品质。学会准确提炼文章观点,理解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在文中的作用。学会运用心智去懒惰;培养求异思维品质。日本人因为懒而发明了洗浴机,波特因为懒而发现了往复式发动机活塞原理。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既然懒惰激励了发明,促进了人类进步,那么呆干死干是绝对行不通的,更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现在我们处于21世纪,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更为激烈,只有实干加巧干,不断创新、不断发明,才能在社会上有立身之本,国家才能富强昌盛。

作者在文中为懒汉们“正名”,可谓别出心裁、发人深思,他认为:最优秀的工人、服务员、领导都是懒汉,懒汉创造了新成果,促进了人类的进步,过去是这样,将来人类的进步,还要靠懒惰的智慧。

《蒙娜丽莎微笑揭秘》指出五百年来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观赏者,引起人们种种猜测和议论。蒙娜丽莎的微笑神秘之处在于:当你注视她的面容时,先是看到微笑,继而似乎隐去,然后微笑重新出现,过一会再次神秘地隐去……也就是说蒙娜丽莎微笑的神秘就在于笑容的“时隐时现”“似有若无”。这种“时隐时现”、“似有若无”的效果是因为达芬奇在创作《蒙娜丽莎》时采用了“无界渐变着色法”,给观赏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是如何产生的呢?哈佛大学脑神经科学家列文斯通博士认为,蒙娜丽莎的微笑时隐时现,是由于人类视觉系统的本性所致。接着作者间接引用了列文斯通博士的解释加以说明。“人眼的视网膜具有两个不同的区域……从而显示出笑容。列文斯通用电脑将蒙娜丽莎的面部进行了图像处理……原来是人们的视线在画面上游移所致。”意思是说:微笑的忽隐忽现是由于眼睛注视的部位不同所造成的。当人们欣赏蒙娜丽莎的美目时,善于辨别运动和阴影的视网膜外围区落在她的嘴部和面颊部,从而显示出笑容;当人们看她的嘴部时,因为视网膜的中心小凹区对阴影不敏感,反而看不到笑容了。为了证实自己的论断,列文斯通博士还对图像进行了处理。概述人们对揭秘的两种不同态度:一种认为揭秘是对艺术大师杰作的亵渎;一种认为揭秘是对大师才能的赞美。

总之,我们应树立大语文教学的理念,多角度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科技因素,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子。

猜你喜欢

蒙娜丽莎纳米技术纳米
大自然
纳米潜艇
可爱的蒙娜丽莎
达·芬奇和《蒙娜丽莎》
懂纳米技术的变色龙
纳米技术在食品科学工程中的体系构建
纳米技术浮选技术研究进展
蒙娜丽莎说
纳米SiO2的制备与表征
是艺术家还是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