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教法,提高教学效益
2011-02-20章移珠
章移珠
语文教学对教材、教师素质的要求很高。一般情况下,教材经过严格审定疏漏不会太多,教师经过多年学力达标教育,知识水平达到所教学段的要求也不成问题,那么剩下的就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选择了。根据“语文”的定位,把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放在首要位置,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和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方法,循序推进,逐级上升,切实破解“低效多耗”的难题,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
一、兼容并包,重构教学内容
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但在近年的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为了加大语文教学容量,提高课堂利用率而实行强灌,从而走向了极端,九年级毕业班尤为严重:老教师多用“口灌”,新教师多用“机灌”。大量信息让学生消化不良,从而对语文望而生畏,造成学生厌学语文的局面。其实早在2500年前,孔子等大教育家就倡导启发式教学,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身体力行。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其三隅以反,则不复也。”就是明证。《论语》上还有很多实例,说明这种教法有益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
首先,让语文回归生活。无论是人教版教材,还是地方的鄂教版或苏教版教材的内容都从象牙塔走向了现实生活,为教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了便利。教师在七年级教学中应多用通俗、简单的日常用语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语文来自于生活,生活是学好语文的源泉。课外阅读多要求学生读新世纪优秀作品,如韩寒和郭敬明的新作,富有很浓厚的时代气息;八年级与九年级学生要逐步进入现代文学与优秀、浅易古代作品的学习中,让学生知道艺术高于生活,从而感悟初步艺术和思想魅力。在使用教材的顺序上可以依据季节和语文教学实际需要适当调整文本的先后顺序,甚至可以把相关的几篇课文整合到一起进行类比或对比阅读,使课程资源得到最大的优化。
其次,适应思维发展规律。语言学习要经过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流程。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的基础和来源,要想让学生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语言,就要保证学生有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学生只有在听和读到相当量的言语之后,才能进入说和写的阶段,这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此外,语言教学应该遵循“输入大于输出”的原则。在初学者语言基础还比较差的前提下,过分的输出只会挤占学生输入、接受和内化的时间,导致学生输出的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
再次,活用教学方法。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文本的内容,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和师生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经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以适合教师自身发挥长处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佳。如中国古代的教学法有启发诱导、温故知新、学思并重、由博返约、长善救失、教学相长。当代教学还增加了课外实践活动、网络搜索、参观访问、组成兴趣小组等。其中由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毛泽东在“十大教学法”中就曾大力推崇,孔子的最青睐的弟子颜回受益颇丰。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孔子循序渐进,巧妙诱导启发人思考,不仅使学生学习广博的知识,又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思想观点,在学习上不断前进。事实上颜回的好学精神和很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与启发式教学是分不开的。今天提倡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就含有启发式的成分,可见启发式教学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要“为每一位学生发展奠定不同的基础”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主导,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容易急功近利,好高骛远,一切以应试为目标,忽视学生差异,盲目追求“高精尖”,加大课程难度,使不少中下等学生成为学习落伍者,极大地影响了下一代素质的提高。新课程观念下的语文教学提倡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抓两头、促中间”的教学原则,“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分层教学,差异发展,使全体学生都能够有效介入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学到知识,真正达到既要让尖子生“吃得好”,又要让中等生“吃得饱”,更要让后进生“吃得了”的理想教学效果,大力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和发展。
三、加强指导,培养学习策略
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但是,“道生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应是建立在有效的学习策略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尤其是对语文初学者来说,教师要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培养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的责任。有效利用情感策略,搞好初中学习策略的整合与指导,甚至是学习策略的训练,以提高学生使用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的能力,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学习策略,并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不断地调整学习策略,增强“造血功能”,提高学习效率,有力保证初中语文课程改革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规划,做好教学衔接
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从小学一年级开设语文到初中毕业分九级组成“一条龙”教学链,旨在把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进行统一设计,分级目标规划和运作。我国的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存在着“互相脱节,分段而教”的现象——初中教师对小学知识不闻不问,结果是学生小学知识没有掌握,初中内容也无法吸收,始终衔接不上,一直在吃“夹生饭”。因此,初中语文教师要统筹兼顾,有效打破初中与小学教学的界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恰当地巩固一些小学基础知识,努力做好初中教学的衔接工作。这包括教学目标的衔接、教学内容的衔接、教学模式的衔接以及教学方法的衔接,实现顺利过渡、成功对接,最终达到浑然一体,使大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能够进行高起点的学习,努力保持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