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士塔》的语言表达特色
2011-02-20李华
李 华
《道士塔》是余秋雨散文《文化苦旅》的卷首名篇,于2003年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语文课本。这是一篇戏剧式地记叙敦煌文化惨遭出卖,民族尊严丧失殆尽的随笔性散文。全文用语凝练,却给了读者思考的空间,使凝练的散文有了厚重的力量。
《道士塔》的语言具有凝练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笔调轻松,言简义丰。余秋雨用精炼的语言,轻松的笔调引出话题道士塔,“莫高窟大门外,有一条河,过河有一溜空地,高高低低建着几座僧人圆寂塔。塔呈圆形,状近葫芦,外敷白色。”语气轻松平静,却也掩饰不住内心的愤怒。接下来便有所显现“移步读去,猛然读去,它的主人,竟然就是那个王圆箓”,轻柔平缓的语调中掩饰不住对“错步向前的小丑”的鄙夷。当王道士以极低的价格将珍贵无比的敦煌文化出卖时,“我好恨”,余先生惜字如金,滔滔的愤恨戛然而止,却又意味无穷,“我”恨愚昧的王道士,恨贪婪的外国传教士,恨冷漠的中国官员,可是更恨自己,若是早出生几年,也许灿烂的敦煌文化就不会丢失了,也许这场荒唐的文化浩劫可以避免了。短短三字,读者便打开了自己的思维空间,进入了这个巨大的悲剧场。
二、字里行间,悲情充溢。全文用语凝练干净,如同一场精致压缩版的戏剧将敦煌文化的丢失形象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字字见血,字里行间充溢着悲恨之情。贪婪无知的王道士拨弄着他农民式的买卖经出卖了大量珍贵文化财产。“一箱子,又一箱子;一大车,又一大车”、“沙漠上,两道深深的车辙。”通俗到口语化的“了”“又”简单清晰地再现了当年的文物大量丢失的情景,作者尽量不动声色,强压心中的怒火,字里行间却处处透漏着无奈何伤悲。“深深”单单是文物之多之重吗?不,还有作者深深的愤恨,读者深深的震撼。所以作者感慨“偌大的中国,竟存不下几卷经文?”也许作者几次垂泪,悲痛欲绝甚至无数次梦回当年,单枪匹马拦住渐渐西去的车队。俱往矣,敦煌研究院的专家恨了百年,我们的民族恨了千年。
三、巧设辞格,字句出彩。《道士塔》巧设辞格,将凝练的语言用进巧设的辞格中。全文运用了排比、对比、反讽、反问等许多辞格,使文章显得大气磅礴,感情表达酣畅有力。“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默然的表情。”三个“太”字排比,揭露了王道士的卑贱、愚昧,痛斥了整个民族的无知,正是对祖国文化保护的集体无意识,才制造了这出代价惨痛的民族悲剧。文章也运用了反讽的辞格,“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在这里“认真”一词,褒词贬用,王道士认真粉刷,努力破坏,而自己正在扮演着历史文化的罪人却浑然不知。文章大量运用对比,“欧美的学者不远万里,风餐露宿,变卖财产,吃苦受罪,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敦煌,而中国官员却在客厅中谈笑风生,茶香缕缕”,这一一的对比,突出了中国官员的腐败与无知,冷漠无情。特别是大量经卷“一大批”“几大箱”“几大车”和外国人少量的银元“一点”“一叠”“一点点”对比,更如一把把钢刀一次次插入我们满是伤疤的心口,让我们触目惊心,悲愤难当。《道士塔》将凝练的语言揉进巧设的辞格中;辞格的使用使字句出彩,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总之,《道士塔》是一篇语言运用与感情表达完美结合的散文典范,用语凝炼经济却表意完整,简短的词语,配合辞格使用高频率地冲击着读者的视觉,震撼着读者心灵,表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和忧虑,轻而易举地将读者带入了作者悲恨忧伤的情绪中,提醒读者反思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篇值得精读细嚼的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