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十三慎”
2011-02-20石成诚
石成诚
(江苏省泗阳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泗阳 223700)
慎,有谨慎、慎重、警惕之意。为了自身修养以及做好班级工作,班主任应当努力做好“十三慎”。
一、慎初
唐代陆贽在《兴元论解姜公辅状》中说:“夫小者大之渐,微者著之萌,故君子慎初,圣人存戒。”万事皆有初,初不慎,就可能难以善终。人们常常习惯于用第一印象去解释对方以后的活动,即所谓的“先入为主”,师生之间亦如此。开好第一次班会,确定好第一任班干部(或临时班委),做好第一次接待工作,做好第一次家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班主任自身修养方面也要慎初。提高自身修养是做好班主任的根本,班主任要战胜各种有违师德的试探和诱惑,完善和提高自己。明代督察院长王廷相接见新任御史张瀚时,讲了这样一件事:他进城遇雨,起初,前面的轿夫因为穿着一双新鞋,所以小心翼翼地挑好道走,后来不小心踩进泥水里,便不复顾惜了。王廷相说:“居身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后来张瀚升任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和牢记这些话很有关系。
对学生初次出现的不良苗头,也要“慎初”,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二、慎微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其中的“敬小慎微”,指对细微的事物也采取小心谨慎的态度,形容待人处事非常谨慎。
慎微要求日常工作中对学生要细心。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学生,教师就像黑夜里走路。班主任要了解、熟悉学生,只有对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做到胸中有数,掌握学生的一些细节性心理行为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正如徐特立所言:“思想教育是一个最细致的工作。”至于学生的异常行为,一般都是有先兆的,细心的老师对学生身上出现的任何偏差从不轻易放过,总是深思熟虑而又耐心细致地分析。细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
同时,班主任要防止自己犯小错而不顾,最后越陷越深。楚晋鄢陵之战时,主将子反口渴了,从阳谷给他送上一碗酒,子反明知战时不可饮酒,也曾表示拒饮,但经不住酒香的引诱,喝了一碗,以至于楚军败绩,最后楚王砍了他的脑袋。
三、慎选
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唯有慎重地选拔和培养干部队伍,班主任对于班级的管理才能得心应手。
班主任接手一个班级后,就要立即着手组建班团委工作。但是短期内可能无法做出较好的选择。笔者的经验是,先通过短期多方观察了解,确定一个小型临时班团委,例如只有一个副班长,一个副团支部书记,待以后师生之间了解较为充分后,再确定正式班委。起初的小型临时班团委的人选如果可堪大用,可以转为正职,如果还有欠缺,则尽量不予“撤职”,而是保留原职继续培养。这样,既能不影响大局,又能顾及临时班团委成员的心理。
选拔好干部后,还应注重考验锻炼和帮助培养,这是贯穿班主任工作始终的大事。
四、慎言(评)
班主任的语言是沟通学生心灵的重要工具。要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话语,必须讲究语言的艺术。
《论语·先进》中说:“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与学生对话时,要说到点上,做到“言必有中”。对话中,班主任要像上课那样认真备课(即使是针对突发事件时,也要“过过脑子”),深思熟虑,然后找到一个最适合学生独特个性特征的切入点,做到有的放矢,准确无误。
根据不同的情况和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可以采取不同的对话方式,例如平等对话,逐渐深入的语言方式,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采取商讨的语言,以不卑不亢的态度使他们心服口服;或者掌握事实根据,以理服人。而有的时候,“不言”也是一种有效“对话”。恰当的“不言”可以打破学生“犯错误挨批评”的思维定势,重新审视老师的态度,进而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对所犯错误产生新的认识。
班主任的语言,有些情况下实质上是对学生的评价。评价不应只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发动机。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之后,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形成愉悦的心境,并使其继续向更高层次做出积极努力。同时,对犯一般错误的学生,在批评之余要给学生找台阶。学生正处于成长中,难免出现这样那样的过失,有的学生的某些举止往往是下意识行为,只要不是原则性的大事,给学生一个台阶下,就是给学生一个认识、改正的机会。学生从获得这个尊重开始,就可能对自己的言行进行反省,实现“内心矛盾的斗争”,这是一个从接受教育到自我教育的过程。“台阶”提供了自我教育的契机。
与家长对话时,要与家长充分平等交流,注意倾听家长的话语,并且一定要给家长留足面子。再调皮的学生,问题再多的学生,老师也要找出其身上的闪光点。
在其他老师面前,也要慎言。有的班主任对学生采取赏识教育,但到了任课老师面前,却是一味批评、发牢骚。这样,就无形中把自己的态度传染给了任课老师,对学生的教育产生不利影响。
五、慎行
古人对慎行作出了很多诠释。韩愈在《送齐皞下第序》中说:“故上之人行志择谊,坦乎其无忧于下也;下之人克己慎行,确乎其无惑于上也。”克己慎行,是指约束自己,小心做事。汉代荀悦在《汉纪·武帝纪三》中说:“仲舒正身率下,所居而治。”正身率下,就是指端正自身,为下属表率。《史记·伯夷列传》中说:“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择地而蹈,指选择地方行走,形容做事小心谨慎。
孔子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行。”为师者,应该处处为学生之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言行,甚至可能成为学生模仿的标准,教师的道德标准也可能成为学生的道德量尺。所以也常有人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
六、慎思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物理学家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走进去一看,是他的学生。物理学家问:“你晚上干什么?”学生回答:“我在做实验。”又问:“白天你在干什么?”答:“白天我也在做实验。”谁知物理学家却很生气:“我问你,一天到晚做实验,你什么时间用来思考?”原以为要受到称赞的学生,竟受到了导师的严厉批评,似乎不近人情。可细细思量,这位物理学家说得也对:我思故我在!
《宋史·岳飞传》中记载,岳飞对宗泽说:“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意思是摆好阵势以后出战,这是打仗的常规,但运用的巧妙灵活,全在于善于思考。苏霍姆林斯基毕生躬行于教育一线,与孩子朝夕相处,坚持写了三十多年的教育日记。他在《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中写到,“我建议每位教师都写教育日记。……这种记载对日常工作颇有用处,它是进行思考和创造的源泉。”一个好班主任,必须做有心人,抓点滴及时记录,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学生问题、反思自己的言行。同时,学生是可变的,每届学生更是不同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种经验或者以前的经验也许此时不适用了,这也要求班主任不能只顾埋头赶路,要经常反思一下,总结一下,这才会有收获,才会真正地成长。
七、慎独
《中庸》提出:“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东汉时经学家郑玄对慎独作出浅显的解释:“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辞海》对慎独解释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
教育是一种影响,在教育中对学生影响很大的是班主任的人格修养,班主任的个人魅力、道德品质是优秀班集体得以形成的灵魂,“慎独”则是师德修养的重要方法,又是师德修养的一种较高境界。教师职业道德所提倡的“慎独”,是要求教师在没有他人进行监督的情况下,不做任何违背师德的事,并且能够不断给自己“充电”。班主任讲“慎独”,要在“隐蔽”处下功夫。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是班主任自我“修炼”的“根据地”。
班主任自己“慎独”,还要教育学生“慎独”。许多学生人前一种形象,人后却是另一种作风。比如,老师在场时,遵章守纪,老师不在时,“调皮捣蛋”;又如,在学校大扫除时积极主动,回到家却“十指不沾泥”。有这样一个案例对学生很有教育意义:因经济萧条,一名员工被解雇,要求立即领钱回家。这名员工在失落之余,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默默一个人把手头的事情做好,然后才离开。这件事后来被领导发现,又高薪聘用了他。
“慎独”的前提是坚定的内心信念和良知,是以自己的道德意识为约束力的。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经过艰苦努力和磨炼。
八、慎爱
班主任爱学生是勿庸置疑的,但是要“慎爱”,防止对学生的关爱走入误区。
优秀的班主任都应像父母那样疼爱学生,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健康。但这决不是姑息纵容和溺爱,而应是理智的爱,是对学生负责的爱。
对学生要关爱不要溺爱,要包容不要包庇。
有个成语叫“孤犊触乳”,原意是孩子因溺爱,助长了骄气,父母反受其害,后比喻无依无靠的人请求别人的援助。在学生工作中,有的班主任过度信奉赏识教育,过度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片面重视对学生的表扬而忽视甚至抛弃批评教育。如果班主任只顾着学生的自尊心而不指出其错误,甚至为了班集体的名誉或者教师自己的利益,而替学生隐瞒错误,则会令学生失去衡量的准则。学生有错误,缺乏了严格的正面教育,更会使学生不明方向在错误中越走越远。
对学生要“泛爱”不要“偏爱”。
有的班主任只关注成绩好的,或者关注学生“两头”(成绩好的和成绩差的),忽视中间的学生,甚至受人情关系和金钱的诱惑,对送礼的、家庭条件好的学生格外照顾。这是一种带有明显功利性的“爱”。班主任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公正无私。
在此基础上,恰当地对后进生施以“偏爱”,会产生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比较复杂的,但他们的心理通常是相似的,即呈现“自卑-封闭”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平日体验到的、耳闻目睹的是同学的疏远、亲友的轻视、家长的暴虐或冷漠,甚至某些老师的嘲讽、白眼。他们的生活环境可谓是残秋严冬、冰天雪地,以致心灵常是扭曲的。在他们自卑无助的时候,老师的体贴关心就犹如春风化雨,形成后进生转化的催化剂。因此,班主任应该在“泛爱”的基础上给后进生一些“偏爱”。
九、慎请
与家长保持正常的联系,与家长一起共商孩子的成长大计,这是必须的。这里说的“慎请”特指谨慎请家长到学校或者当着学生面请家长。全国模范班主任任小艾说,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最反对的是老师请家长,这句话令她开始反思,改变自己。
学生对请家长反感,而同时家长往往缺少科学的教育手段。家长一般认为:“老师的话,一句能赶上家长十句。”这绝不是客套话,而是既说明家长对老师的信任,也反映家庭教育的无力。
频繁请家长来校协助自己教育又是班主任对自己教育工作不自信的表现。
魏书生有两句名言,“一件事情有一百种做法”,“一句话有一百种说法”,指的就是教师教育策略的多样化。条条大路通罗马,教育的方式与途径不止一种。“请家长”的方式也不是不可以用,我认为应该少用或者不用。当处理问题中遇到困难,班主任可以不断摸索和总结育人得失,重新做好教育工作。时常传家长到校就是在宣布自己教育策略的匮乏、教育手段的单一。必须依靠家长的协助才能开展工作的教育是苍白的,是不自信的表现。
十、慎收(抓、管、压)
“收”可以理解为班主任事必躬亲,或者管得太严太死,追求班主任绝对权威,片面执行刚性的纪律,偏重惩戒,为此甚至“磨烂嘴皮、跑坏脚皮、饿着肚皮、伤了头皮、撕破脸皮”。但是往往收效甚微,甚至起了反作用。
斯宾赛在《教育论》中指出:“记住你的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别人来管的人。”有时,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并巧妙地给学生台阶下,维护他们的自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处罚更强烈。”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天晚上在禅院里散步,发现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责备他,只是平静地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小和尚羞愧地跑回自己房中,从此一心修道,再也不偷跑出去了。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弟子不是因自己的错误被惩罚了,而是受到了教育。
十一、慎放
班主任工作,要培养学生自律、自管、自查、自纠的意识和能力,该放手时就放手。做好民主型优秀班主任的关键是在班级管理中“放手”,那么该怎样“放手”呢?魏书生的答案是: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魏书生还提出“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的管理理念。但是,要警惕“一放就乱”的现象,必须要处理好“制度”与“人本”的关系,宽严结合,恩威并重。
有足球明星说过,优秀的裁判员裁判一场球赛,在球员和观众看来好像没有裁判员一样,比赛照样很精彩。这样的裁判就做到了收放自如。
“慎收”与“慎放”是矛盾统一的,需要班主任仔细掂量掌控,把“收”与“放”辩证统一起来。“放”是“收”的前提下的“放”,“收”是在“放”中“收”。协调好这一矛盾,就能像放风筝一样,把线牢牢地抓住,又让风筝放得又高又漂亮。风筝能飞上天,全在收放之间。
十二、慎急
这里的慎,是警惕的意思。要警惕急躁的情绪影响行动。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有一年,子夏被派到莒父(现在的山东省莒县境内)去做地方官。临走之前,他专门去拜望老师,向孔子请教说:“请问,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呢?”孔子十分热情地对子夏说:“治理地方,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可是,只要抓住了根本,也就很简单了。”孔子向子夏交代了应注意的一些事后,又再三嘱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有一个小孩,很喜欢研究生物。有一次,他在草丛中看见一只蛹,便取回家天天观察。几天以后,蛹出现了一条裂痕,里面的蝴蝶开始挣扎,想抓破蛹壳飞出。艰辛的过程达数小时之久,蝴蝶在蛹里辛苦地挣扎。小孩看着有些不忍,想要帮帮它,便拿起剪刀将蛹剪开,蝴蝶破蛹而出。但他没想到,蝴蝶挣脱蛹以后,因为翅膀不够有力,根本飞不起来,不久,痛苦地死去。外力的帮助反而让爱变成了害,急躁就可能违背了自然的过程。
教育的最大乐趣正是在反复艰苦的过程中,而不是在轻松惬意中。班主任应该诲人不倦,要有愚公移山的精神,但同时也要讲究方法。比如,“山不过来,我就过去”。有一点是班主任要相信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十三、慎终追远
《诗经·大雅·荡》中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为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老子》第六十四章也说:“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尚书·旅獒》记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个成语告诉我们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始有终,踏踏实实,坚持到底,否则,虽然只差一点,也会前功尽弃。历代许多激励人们坚持不懈的格言警句都出自于这句话,如“功勤一篑可成山,由少而多莫惧烦”等等。
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牛顿说,他的成功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年轻班主任要想不断提高自己的班主任专业素养,尽快成长为专家型的班主任,也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即向优秀班主任学习,向名师学习;同时,“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也要向身边的先进班主任学习。
说了这么多,有人会感觉做班主任真是辛苦,言行举止有这么多“约束”。确实,做好一个班主任需要艰辛地工作。其实,以上“十三慎”并不是“约束”,而是可以归纳为七个字:修身,施爱,讲方法。
在班主任工作中,老子“无为”思想值得学习。《道德经》云:“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意思是说,最好的统御者,人民群众不感到有他的存在;其次,人民群众亲近和赞美他;再其次,人民群众畏惧他:再其次,人民群众轻侮他。班级工作有一个最高的境界,那就是“无为而治”,那就是让学生真正地自主、自治。正如叶圣陶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无为而治”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个从“有为”到“无为”的过程,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陈海滨,徐丽华.优秀班主任教育艺术66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杨振海.师生关系中的“非爱行为”及对策[J].职教通讯,2011,(2).
[3]郑鑫洲.教师如何做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万祥.给年轻班主任的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5]杨斌.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6]刘儒德.教育中的心理效应[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7]龚勋.中华成语典故[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