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高专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教学互补
2011-02-20钟春林
钟春林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系,广东罗定 527200)
每个专业,不管是文科类、理工类的,还是经管类、综合类的,围绕一定的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开设一系列相关的联系密切的课程。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许多课程,更是联系密切,可以相互沟通,相互整合,互相补充,形成合力。
一个优秀的大学老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的科目,还要熟悉自己所教的专业,要知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知道岗位需求,所以我对专业建设非常关注,有比较深入的钻研。另外,我教过儿童文学、文学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美学、应用文写作等多门课程。因此,我对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各课程的教学互补有比较深的体会。
一、为什么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各课程能而且应该形成教学互补
(一)文史哲不分家
据调查,大部分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主要专业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不外乎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汉字书写、写作、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材教法、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外国文学选读、文本解读方法、语言的理解与表达、美学与美育、影视文学欣赏、中国文化概论、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初中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中小学古诗文鉴赏、小学作文教法等课程(实习等实践性课程和一些公共课程在此未列举)。
相比于经管类和理工类的课程,这些课程联系更紧密。我们经常说,文史哲不分家,而这些课程都主要涉及文史哲,当然各有侧重,如果说像儿童文学等文学类课程偏重于文,那么中国文化概论偏重于史,而美学与美育偏重于哲,但是它们联系紧密。
(二)课程划分具有相对性与交叉性
学术研究上的大的学科划分就有相对性和交叉性。如美学,跟哲学联系紧密,又跟文艺学联系密切,所以有些高校的美学专业在哲学系,有些在文学院。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跟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很多是一致的,而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各学科本身就是密切相关的。
在高职高专院校,一个专业的课程开设和划分,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岗位需要,围绕岗位能力的培养以及拓展提升的需要而进行的。因此,每门课程就像是流水线上的各个环节,更像一张大网的各个结点,大都是密切联系的。
如儿童文学课程跟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有交叉的,儿童文学既有古代的,也有现当代的,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这几门课程划分标准不一样,有的是从时代来分,有的是从国度来分,有的是按接受对象来分。
(三)许多课程的内容有相通与一致之处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许多课程的内容有相同与一致之处。如文学的概念,在文学概论课里有,在儿童文学里有,在其他各门文学课程(外国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里都可能会说到;甚至在美学与美育里也有,是在讲艺术的类型时提到的(文学是语言艺术)。关于文学的类型,也是文学概论和各门文学课程里的一个教学内容,在美学与美育中也涉及到。再有,儿童文学里的各种文体的编创和写作课里的创作有很多一致的内容,文学概论里的创作论和写作课里的理论部分有很多内容相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课程跟汉字书写课程也有很多内容相通一致,美学与美育课程和中国文化概论有很多内容也相通。
(四)许多课程之间存在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
课程性质的划分,有公共课与专业课,有必修课与选修课,有基础课与核心课,等等。其实,很多课程的排课顺序是不能颠倒的,它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递进关系,是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所以,它们的关系更是非常密切。不仅理工类的专业是这样,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很多课程也是这样。如文学概论与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是基础理论课程,后面四门课程是实践应用性的课程。语言学概论是学习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基础,古代汉语是学习古代文学的基础。所以,不仅语言类学科之间、文学类学科之间相互联系,有承接关系,而且语言类和文学类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相互联系,有承接关系。另外,有些科目偏重职业技能训练,有些科目偏重专业技能训练,但这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五)许多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可以相互借鉴
文科类的课程跟工科类的课程不一样,工科类的课程经常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尤其是高职院校,它们的各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的技术型人才,是操作性的,所以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效果比较好。但是对于像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这样的师范教育专业的文科类课程,就不一定都有很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师,而教师的岗位跟其他与机器打交道的岗位明显不同,他的工作(教育教学)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技术。所以,对小学教师的培养不是可以分开切割成几个块来进行,而是需要整体的长期的熏陶,不光是技能,还有更重要的情感、态度、知识、素养,等等。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大部分课程理论性和知识性都比较强,都有提升素质、传授知识和训练能力的目的,都应该把审美性和教育性、理性和感性结合起来,所以可以用相似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各课程如何做到教学互补
(一)教师应该有广博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有广博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理工类专业的教师可能对文史哲知识的要求不高,但是,文科类的教师不一样,因为前面讲到,文科知识不外乎是文史哲的知识,而“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记得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老师叫我们去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我是美学专业的),一个学法律专业的老乡说她有这本书,说这也是他们老师指定的阅读书目之一。后来我才知道,不仅文学院(中文系)各专业的研究生的指定阅读书目很多一样,而且中文系跟哲学系、政法学院、历史系、教育系等文科类的院系各专业的指定阅读书目很多一样。其实,这也不奇怪,古代的学者,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大多都是全才,他们的著作,是包罗万象的,是各个领域的源头,各学科都能从中吸收养分。如中国的孔子、老子,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历史学家……学科的划分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精细化才变得越来越细的。
再者,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师在小学生心目中是无所不能的,应该有广博的知识,语文老师更是这样。而且,在当前来看,我们培养的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到小学去还不一定教语文或不一定只教语文,但他们应该能够胜任多个岗位的基础教学工作。
所以,小学语文教育专业的老师应该有广博的文史哲方面的知识,不能只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精通,而对其他专业的知识一无所知。
(二)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小学语文教育专业许多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很多一致甚至重复的。对于完全重复的,可以进行删除和合并。毕竟课程内容多,教学时间短,尤其是专科院校,教学时间更短。对于相似又不能合并的,需要各门课程的老师进行沟通,知识点的教学应该一致,至少不能矛盾,不能这门课的老师这样讲,那门课的老师那样讲,前后矛盾,互相拆台。只有基本一致,才能加深巩固,形成合力。
(三)教学资源的共享
不仅同一课程的不同教师之间,就是不同课程的教师之间,也要相互多交流沟通,互通信息,有些资料、案例、音频、视频,等等,可以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使用,需要共享,节省备课时间,提高效率。比如,《小蝌蚪找妈妈》的视频,不仅能很好地说明知识点,而且生动有趣,语言、画面和音乐都很美,但下载需要不少时间,很多老教师还不一定能下载到,它既可以在儿童文学课中讲童话时播放,也可以在美学课中讲到形式美时播放。电影《新来的李老师》,既可以在儿童文学课中讲儿童影视文学时播放,也可以在文学概论中讲影视文学时播放,还可以在美学中讲影视艺术及中小学教师与美育时播放。电影《刘三姐》既可以在中国文化概论中讲到民间文化时播放,又可以在美学中讲民间艺术时播放。大学校园爱情话剧剧本《我的野蛮女友》、儿童戏剧剧本《这次谁当小队长》,既可以在文学概论中使用,又可以在儿童文学中使用,还可以在美学课讲语言艺术时用上。
资源共享的例子很多,好的资源一定要拿来共享。不过在资源反复利用的同时要注意,材料要典型新颖,而且,同一个材料在同一个班不要重复使用,至多不要超过两次。
(四)组织好教研活动
一般的教研活动,大多是担任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沟通,拟定教学大纲,设计教学计划,选取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度,交流教学方法,等等。其实,本人认为,这只是教研活动的一个方面,教研活动还应该组织不同课程的教师多交流多沟通,相互学习,特别是应该相互了解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共享教学资源,交换获取的学生信息。甚至可以组织跨专业交流,尤其是专业群里的相关专业之间的交流,如小学语文教育专业和文秘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之间的交流学习。
(五)在一些课程之间实行一定的轮岗制或多岗制
高等教育,比起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来,学科和专业划分要细得多,教师也是更专业化,一名教师往往只上一门课程,尤其是在教师非常充足的大学,更是这样。但是,我觉得,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以一两门课程为专攻,作为自己最拿手的,还要上一些相关的课程,不仅能上而且应该上。只有这样,对整个专业的教学才会有更全面的了解。专业有专业群,龙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课程也有课程群(如文学概论、儿童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群里的各门课程之间联系更加密切。即使是在教师配备非常充足的专业里,一名教师也不要长期只上一两门课,而要实行多岗制,即一名教师要上几门相关的的课程(当然一个学期内不要超过两门),或者实行轮岗制,即课程群里的教师轮流上各门课程。一个教师如果长期只上一门课程,当然经验会非常丰富,便于深入钻研,但也容易产生惰性,导致激情低下,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老套。而实行轮岗制或多岗制,可以从其他课程的教学中吸收新的教学内容,在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中学习到新的教学方法,可以增加新鲜感,激发教学热情,增强创新动力,也可以更加了解整个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使各学科教学互相促进互相提高,形成合力。
现在有很多精品课程的建设,教学团队成员已经不是仅仅局限在本课程的任课教师中,而是扩展到课程群中甚至是更广的范围,这是一个进步,也间接说明了很多课程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