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创新的“三重”意蕴
2011-02-20张健
张 健
高职课程创新的“三重”意蕴
张 健
高职课程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关涉的因素很多,涉及方方面面。以下仅就课程观念重建、教材文本重整、课程体系重构三个重要方面,提出自已的思考和操作建议。
1.课程观念的重建。课程观是对课程的总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指导高职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选择、课程组织实施和课程评价改革的总纲。当下适用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的的课程观,依然错位运行、惯性主导高职课程领域,知识构成“学科本位”的实质内容,学科则成为“知识本位”的落实形式,二者互为表里、相与为用。这种单纯以知识传递为本位的课程观,过度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逻辑性,是与高职教育的以培养学生高技能为主的课程目标相背离的。因而应当重建新的“能力本位”和“职业本位”的课程观。“能力本位”是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课程目标理念,“职业本位”则是把职业获取、就业导向放在根本位置上的课程观。能力是职业的基础和手段,职业是能力的归宿和目的。高职教育只有以这种新的课程目标观为指导并加以切实地贯彻落实,才能真正回归职业教育的本真性状,高职的课程体系才能彻底摆脱“挥之不去、拂之还来”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传统课程理念的纠缠干扰,解决“淮橘化枳”的错位效应,教师也才能在内在课程观念转变的基础上,真正“重塑”自己的教学行为。
2.教材文本的重整。教材问题也是高职教育课程创新面临的实际困难之一。狭义的教材概念,专指文字或纯文本形态的教学材料。它是课程物化的载体,也是课程发展的载体,具有服务于课程的核心功能。但当下的高职课程教材却存在着繁、难、偏、旧的问题,不利于高职课程的创新与学生学习。因而必须对高职教材文本实施“整形术”。一要顺应时变需要重整教材。时代的发展、知识的涌流、职业的频变、竞争的加剧,要求高职课程教材要加以提炼、熔铸、整合,开发出理论覆盖广、容量大、实用强的理想性的融合性课程。通过重整,解决教材“繁”的问题,删繁就简;解决教材“难”的问题,化难为易;解决“偏”的问题,加强针对性;解决教材“旧”的问题,汰旧立新。二要适应能力建构需要重整教材。高职的课程是始终伴随着职业的工作任务培养能力的生生不息的过程,高职的教材应始终关注并服务于学生的职业能力生成的目标,在内容上,要把有助于学生能力建构的资源延揽进来,克服基于存储和传递的结果形态的封闭教材,建成具有工学结合内涵的开放教材,理论与实践集合而又突出实践的职业教材,以及提升经验层面能力为策略层面能力,实现能力高移的“能育”教材。三要适应职业生存需要重整教材。根据理论上“必须、够用”的框范,教材建设要围绕特定职业的需要,压缩繁锁的,删减重复的,提炼关键的,保留核心的,合并类似的,增加先进的,使理论部分更加精当凝练;同时,还要开发柔性活页教材,以适应学生一专多能的发展需要,使学生就业能够面向一组岗位群,增强就业的可选择性和职业转换的适应性。
3.课程体系的重构。当下高职课程内容改革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原有的课程框架内力求每门课程的局部优化,这虽然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基本架构依然是学科化的,“伤筋(甚至连筋也没伤)不动骨”的。所以需要彻底颠覆课程的学科体系,重构新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一定要跳出学科体系的框架,建构能力培养为中心、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基于行动体系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再也不是书本知识向人脑的空间位移和搬运,而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的产品、项目、案例、问题为载体。强调完成工作任务,获得典型产品本身的价值,同时,也强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整合与建构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性。以项目课程为例,其开发的基本步聚:一是项目课程的目标定位。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做出判断并采取行动的职业能力;二是项目课程的项目选取。主要是对工作体系进行分析,获得需要的工作项目,再选择典型产品或服务载体形式,使工作项目具体化;三是项目课程的项目序化。可采用递进式、并列式、流线式结构方法,按照工作逻辑来组织课程内容;四是项目课程的内容组织。要以项目为单位分解原来的知识体系;要求学生在项目的逐个完成过程中来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同时。每个项目的设置不宜过大,以避免支撑的理论知识太多,导致教学的组织困难;有些传统意义上的理论知识,可以转化为实践项目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