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1-02-20许艳婷
许艳婷,吴 威
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许艳婷1,吴 威2
(1.广西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2.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经济管理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从性别刻板印象的概念入手,从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因素开始,分析了学校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及其影响,并针对这些现象及其影响提出了突破学校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策略。最后,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启示呼之即出。
性别;刻板印象;教育
刻板印象是指社会上对某一群体的特征所作的归纳、概括和总结,是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它往往不以直接经验为依据,也不以事实材料为基础,也不考虑个体的差异。所谓性别刻板印象,又称性别定型观,是指社会成员公认的适合于男性或女性的动机、价值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等,这是一种被广泛认同的男性、女性特点的信念。[1]
一、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性别刻板印象的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持久的,而且持有者也经常意识不到,男女性别刻板印象更多地取决于社会化过程。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在于社会文化、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三大方面。性别刻板印象影响到不同性别学生的态度。外部环境同时也影响学生态度,态度又决定行为。在此,主要探讨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文化因素
当人们说“他不像男孩”或“她像假小子”时,就是在用性别刻板印象来评价某个男性或女性。从古至今,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着性别刻板印象,如中国的“男强女弱”,日本的“男人是棵树,女人是根藤”等说法都反映出类似的性别刻板印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 “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对女性的歧视和约束根深蒂固,这种具有强烈性别差异的传统观点对性别刻板印象的传播与传承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从社会上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性别刻板印象,如男女就业环境、人们对男女的期望值态度、媒体对男女性别的社会角色的差异等等。学生处在社会化的大环境下,学生的态度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不言而喻了。
(二)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对人形成性别刻板印象起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作用。有研究者认为,促进儿童早期性别社会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家庭,特别是父母的影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会自觉不自觉地将成人世界的性别规则传递给儿童,并塑造其子女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在未来,学生的态度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
(三)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教育对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也不能忽视。学校教育从教师到同学,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会相互之间影响,尤其是学校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核心。教师对男女性别差异的态度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对学生未来的行为起到了隐射作用。同时,学校教育中很大一部分教育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不断的灌输给了学生。课本上的“重男轻女”、“男强女弱”的表现将对青少年刻板印象的形成与内化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存在于学校中的性别刻板印象现象及其影响
(一)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对学生的成长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言行举止,态度观念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的来源,并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然而,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有的教师也认为男生与女生天然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不仅是生物遗传上的差异,而且还有性格上的差异。他们认为优秀的男生勇敢、果断、思维敏捷,女生大多温和、文静,但却缺乏创造力,男生适合学习理科,而女生大多文科成绩会优于男生……教师在这种性别刻板印象的指引下,对男女生的关注程度自然就会不平衡。大多数教师更关注男生,这在课堂提问上也表现的相当明显。因此,教师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在心理上造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对学生未来学习及思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学生的性别刻板印象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人们依然无法完全摆脱“男尊女卑”、“男女有别”思想的侵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自觉的会按照他们心目中的男女差异来塑造和培养儿童。在这种氛围下,儿童耳濡目染,渐渐让性别刻板印象入侵自己的脑海。在非正式学生群里当中,很少有男女混合的群里,倘若有个别女生加入某一男生的非正式群体,她便成为同学们指指点点的对象。试问在这种情况下,还有多少女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久而久之,学生自身也会顺其自然的接受这种“男女有别”的观念。这表现在学校生活中,大多男生主动,积极,而大多女生则内敛,含蓄。并且在同伴群体中也会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一个人是否属于“主流”的个性。一旦与“主流”相悖,必定难以融入群体。
(三)学校管理层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影响
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管理层大多男性比较多,因为人们总认为男性本来就比女性会做事,领导能力、调控能力也比较强。即便有少数身居要职的女性,在处理事情方面也似乎显得力不从心,因为他们的社会认可度相对男性而言比较低,“女强人”不被社会所推崇。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多的是“贤妻良母”甚至“家庭主妇”,这无疑成了女性走向高层的阻碍。这样的现象导致学校管理层在管理学生时也体现了性别差异,选拔更多的男性进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少部分的女生进入到学生干部队伍。因此,会导致不同性别的学生之间在社会上的认同感不一样,男生优于女生。
三、突破学校教育中性别刻板印象的策略
(一)改变教师观念
鉴于教师在学校重要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教师的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之深,突破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当务之急是改变教师的观念。
1.师范学校必须开设相关课程
当代教师大多从师范学校而来,所以师范学校对教师的职业成长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师范学校要开设关于教育中性别平等方面的课程,力图通过教育理论改变传统观念对教师的腐蚀,为教师今后的教育教学创造更好的平台,免受性别刻板印象的误导,影响学生和教师自身的成长。
2.定时对教师进行培训
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教师在执教过程中,单靠经验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甚至教师在大学时候学到的知识可能已经过时,而教师本人却没有意识到。因此,定时的培训是教师成长的另外一条途径。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可小觑,通过相关内容的培训,可以使教师认识到性别刻板印象的危害,以及解决的措施,并且学会防止在新的时代出现不同表现方式的性别刻板印象。
(二)采用“双性化人格”性别模式进行教育
“双性化人格”——androgyny,来源于希腊语的andro(男人)和gyne(女人),这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指一个个体既具有明显的男性人特征,又具有明显的女性人格特征,兼有强悍和温柔,果断和细致等性格特征,按情况需要而作不同表现。[2]
1.在班级活动中实现双性化
普通的学校很少有女篮、女足,一般篮球赛、足球赛都是男生的活动,这会让学生产生性别刻板印象,以为对抗性的体育运动只有男生才能参加,而女生充其量不过是赛场边的拉拉队员。长此以往,女生会失去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这对自身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班级活动应该是全班同学共同参与的,对抗性的比赛也可以采取男女混合的组织形式举行,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学生意识里的性别刻板印象,也有利于提高班级的凝聚力,增进男女生的友谊,营造心理兼容的班级氛围。
2.教师要具有进行“双性化人格”性别教育的意识
“双性化人格”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重视男生的温柔细致的一面,同时也要重视女生刚强勇敢的一面,让男生粗中有细,让女生柔中带刚。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压抑男生温柔细致的一面,也不能让对女生的“粗野”嗤之以鼻。同时,要正确的引导学生正视男生柔弱的一面,让学生知道男生的温和不代表“娘炮”,有刚有柔才是健康的人格。还要引导学生尊重女生个性的发挥,“假小子”是一种勇气,是一种魅力。
(三)实现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初的言行深受父母的影响。当孩子从家庭走向学校,学校的教师和校园环境便开始对学生的成长起作用,这两股教育力量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家庭对孩子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
孩子最初认识世界、认识自己,离不开父母和长辈的影响。性别刻板印象让大多数父母对孩子进行有区别的强化。父母们认为女孩就该有女孩的样子,当她们做出男性行为(玩剑,机器人等玩具,爬树等)时,女孩就会受消极的强化,反之亦然。在这种环境的影响下,孩子便会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并且这种观念会造成终生的影响。
2.学校对学生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
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校园生活是学生时代最重要的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学校的氛围,学生群体的倾向,教材的内容等,无一不影响学生的人格,倘若性别刻板印象弥漫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便很难在这种环境中健康自由的成长。
3.家庭和学校应携手克服性别刻板印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并不意味着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到学校,因为学生的校内外生活具有一定的联系。良好的家庭生活可以促进学生的校内生活,同样的,较好的校内生活也能让学生的校外生活更丰富多彩。然而,当学校的教育理念与家庭生活现象相悖时,学生容易陷入迷惘的状态。因此,家长和教师的沟通是相对必要的,教师作为教育的第一线工作者,有责任把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给家长,让家长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干扰,正视孩子的成长,而家长在家庭生活中要对孩子进行引导,尊重孩子个性的发展,努力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四、性别刻板印象对学校教育的启示
(一)努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
20世纪80年代后期就有大批学者呼吁实现教育公平,让女童有受教育的机会。当今的教育公平已不仅仅是教育机会的公平,包括教育资源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等等。《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明确提出“将性别平等意识纳入教育内容”。突破性别刻板印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让教师不再以性别辨高低。
(二)培养现代型教师
现代型教师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专业素养。当今课堂实现从“填鸭式”到“双主体”模式的转化。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导者如何把握课堂动向,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现代型教师应该具有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提问中与男女生的互动次数要均衡,不能仅仅与男生互动,而缺乏与女生的交流与沟通。当然这种互动不仅是一种形式,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游离于性别刻板印象之上,站在公平的角度上去评价学生的回答。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也是培养现代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三)健全人格,培养“双性化”气质
没有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学生便能自由的发挥,粗中有细,柔中带刚这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摆脱性别刻板印象的束缚,有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在理科的学生过程中,女生不会再因为性别原因而对不敢面对挫折,听之任之;在文科的学习中,男生也不会再因为性别原因而给自己不努力找借口。男女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了性别刻板印象的干扰作用,便会更加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成功的可能性也比较大,他们的成功归因更多是努力归因,这样自我效能感的便会增强。
(四)塑造“双性化”校园文化和环境
校园文化和环境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双性化”校园文化和环境的优差状况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成才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男女双性化人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鼓励男女生多接触,向异性学习应通过自然而然的接触,进而促进自己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美。在校园举行的各种活动中,鼓励男女学生共同参加各种活动,指导男女学生对自己的个性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加以分析,注意学习异性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建立男女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氛围。
性别刻板印象严重影响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养成,因此,学校、家庭,甚至学生个人要努力突破性别刻板印象的樊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道路。
[1] 马锦华.性别刻板印象与性别教育[J].教育评论,2000(6):35-37.
[2] 陈剑梅.浅谈儿童性别双性化教育[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1):71-73.
[3] 高海燕.学校与课堂中的性别公平问题[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6):101-103.
[4] 曹海峰.论双性化理论对我国性别角色教育的启示[J].湖北社会科学,2009(1):169-171.
[5] 邓爱秀.影响性别公平实现的原因分析[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4):59-61.
[6] 李立娥.国内外“双性化”教育研究评述[J].江西社会科学,2007(6):224-228.
[7] 马艳,傅根跃.学校教育对小学生性别刻板印象发展的影响与塑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2):36-39.
[8] 胡江霞.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5):103-109.
[9] 孙利.浅议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J].新课程研究,2008(5):130-132.
Gender stereotypes in schoo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XU Yan-ting1, WU Wei2
(1.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Guangxi,541000, China; 2.Z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China)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concept of gender stereotyped image, and analyzes the phenomenon and impacts of gender stereotyped image in school education. What is more, it directs at the phenomenon and impacts and then puts forward some strategies to break gender stereotyped image in school education. Finally, here comes the inspiration of gender stereotyped image to school education.
gender; stereotyped image; education
2011-04-18
许艳婷(1986—),女,福建厦门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现代教育技术、教学课程改革。
G41
A
1673-1417(2011)02-0105-04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