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2011-02-20易平
易 平
浅析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
易 平
(漳州市地产交易所,福建 漳州 363000)
结合我国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和我国现阶段经济条件,通过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推动作用,提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对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第一、二产业竞争力,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效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和明智选择。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良性发展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和我国产业结构状况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 Browning和Singelman(1975)认为生产者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1]。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 Serv- ices),又称“中间投入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性服务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2]。程大中、陈中武(2002)[3]认为生产者服务在其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如果服务能够像一般商品那样被区分为资本品和消费品的话,那么生产者服务无疑对应着作为资本品的服务;在外延上,是指相关的具体产业与贸易。我国“十一五”纲要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延分类,即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是市场化的中间服务而非最终消费服务,它作为其他产品或服务生产的中间投入服务,具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特点,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等重要行业和部门。
(二)我国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三大产业的划分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在1935年首次提出的。三大产业结构的排序并不意味着人们在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机械的按照1-2-3排序决定产业发展顺序[4]。在现代社会中,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相互信赖、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第一、二产业为第三产业提供实物形式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第三产业为第一、二产业提供服务形式的消费品和生产资料。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发生了显着的变化。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对GDP的贡献率基本上在50%以上,个别年份甚至达到了60%;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逐年增加。综合分析可以发现,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还相当有限。当前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当中,近3/4来自制造业,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点十分明显。当前我国产业结构有以下特点:第一、二产业在GDP份额中所占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2006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份额占11.7%,第二产业在GDP份额占48.9%,其中工业在GDP份额占43.3%,建筑业在GDP份额占5.6%,第三产业在GDP份额占39.4%[5]。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目前全球第一、二、三产业的平均构成约为4∶32∶64,相比之下,我国第三产业的比重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1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比世界平均水平高约7.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16.9个百分点。随着市场机制调节作用的增强,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二、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制约了制造业的发展
目前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国家GDP的比重已经超过60%(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50%以上)。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整个国家GDP的比重平均值也超过50%[6]。我国虽然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已经取得较大程度的进步。但其增加值占整个国家GDP比重一直在33%左右,明显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此外,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相比,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水平明显不足,远远落后于制造业的发展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制造业的发展,降低我国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历来具有制造业的优势,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两者又具有紧密的产业联系,生产性服务活动是每家企业的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专业化分工越来越往细、深、泛方向发展,生产者之间的交易频率和规模随之扩大,从而带来了交易费用的直线拉升,因此我们急切需要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制度创新。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刚好满足了这一需求,选择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战略重点,并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能够更快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转型与升级过程。
(二)新型工业活动外部化依赖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自身是由“内部化”向“外部化”活动变化而来。进入本世纪,普通的工业陷入了供给过剩,利润空间严重缩小,生存环境恶劣的困境,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优势已无法体现。国际价格的“剪刀差”已经转化,发达国家的城市优势也已经转型。目前我国的工业仍然处于较为粗放的阶段,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严重欠缺,在创新能力、组织能力、品牌创立等方面都无法形成规模,根本无法跟发达国家的新型工业进行差异化竞争。基于这种困境,生产性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盘活了生产企业的生命力,生产性服务业是新型工业价值链中无法取代的一环,两者唇齿相依。
(三)生产性服务业是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重点
新型工业服务化趋势体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生产性服务机构为生产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战略选择,企业的融资,产品的研发、设计、开发、营销等方面的服务。生产企业在发展中充分利用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从而能够快、专、全多方位地了解国际市场的动态需求,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有效地减少了生产风险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企业节省更多的精力,集中力量专注于发展生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重要来源,据了解,在产品价值构成中,生产性服务业的活动对企业的影响力高达七至八成,例如在竞争激烈的计算机市场中最具有竞争优势的部分是软件和维护服务。由此可见,优质、高效的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提供保障。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生产企业的升级。发达的服务业成为建设新型工业基地的重要支撑,特别是在专业化分工深化后,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产业链的运转有着显著的加速作用。纵观当今社会,以信息、网络等现代数字化技术为指导的服务业打破了产业结构传统的时间、空间限制,突破了生产性企业工业化水平束缚,从而令企业飞跃性发展,使产业结构次序和演进规律发生新的变化。
三、生产性服务业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一般趋势
按照三次产业深化的一般规律,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一般趋势。在三次产业结构分类中,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三产业就是服务业。随着社会发展,服务业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甚至在国民经济中成为主导者;其次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机器和自动化设备广泛运用于生产业,即通常意义上的第二产业,传统的加工制造等环节就会变得更加简单、便捷。来自于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值部分和就业机会大大增加,如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的组织,企业的管理,营销战略的制定,品牌的经营,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繁荣发展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物质的需求已不再那么强烈,转而需要更优质的服务诉求,从而引发了服务业的充分发展;二是社会专业化分工的不断精细,外部环境的日趋完善,从原来自用的生产性服务业,转向外部化的各种专业性服务。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升经济服务化水平
中国现有的工业化水平制约了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中国需要花费相当长一段时期来重点发展,国际竞争的焦点和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在于新型工业,其主要盈利点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环节。如果没有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强力支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而且在产业升级上也会踟蹰不前。根据钱纳里的多国模型[7],三次产业之间的经济增长率有依次替代的关系。首先是工业增长率超过农业,其次是服务业超过农业,最后是服务业超过工业。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产业结构开始由“工业型经济”走向“服务型经济”的变革,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率提高的助推器,经济竞争力提升的牵引力,经济变革与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器。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为劳动与物质资本带来更高的生产率,促进了商品及其配套服务的质量提高,加速了产业集聚和工业化进程。经济增长从原来的依赖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进展到依赖物质资本,最后到依赖人力和知识资本,这一进化过程展示了现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工业化进程的基本模型。
四、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良性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现阶段国情,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提高我国市场配置资源利用率,借助政府推动之力,实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采取存量优化和增量引导相结合的方式,走循序渐进和跨越式发展双轨结合的发展道路,积极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主要体现在服务业比重必须加大,三大产业呈现3-2-1排序。
(一)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离不开两者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改变以前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对制造企业的“点—点”和“点—群”的服务模式,建立起“群—群”的发展模式,即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群”的建立,从而建立起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群—群”互动发展模式。
(二)消除制约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推行对垄断行业的改革,有计划地利用民间资本、外资来改造国有生产性服务业,合理运用市场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改变以政府主导为市场主导的现象。加快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利用多渠道,多手段来吸引产业要素流向生产性服务部门,提高生产竞争力,促进产业升级。对制造业升级有利,对提高就业率有贡献的生产性企业,可以通过减免税、专项资金、放宽申贷条件、设立产业投资基金、项目扶持等方式,来调动民间资本、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在政策优待过程中,要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市场监督管理体制,保障健全的行业自律机制有效运行,以免无序的恶性竞争造成资源浪费。
(三)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业务外包。在我国业务外包起步晚、发展慢,主要有两方面因素:第一,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第二,我国的经济体制政策和经济环境限制;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多管齐下创造有利于业务外包的经营投资环境。我国目前现代技术的发展主要以信息技术为代表,这一发展使许多重要的制造业部门的技术升级大为提速,从而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大大提高。与此同时,技术系统的复杂性相应增加,任何企业对于独立掌握全部与其发展相关的技术和制造能力难度增大,这种矛盾促使不同的企业开始趋向于产业链条中某个自己的优势项目,或者某些价值节点分工。
(四)扩大开放力度,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我国服务业水平相对落后,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必经之路。服务业的跨国流动比制造业的流动更具有优势,其产生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服务业所有业务的实现都要通过对客户的服务,在技术方面就无法做到保密,不像制造业那样,可以将“核心技术”的业务放在母公司,而将“通用技术”的业务给海外企业。可以预见,扩大服务业的开放力度将会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从而提高国际竞争力。
[1] Browning,H. and Singelman. The Emergence of a Service Society: Demographic and Sociological Aspects of the Secto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Labor Force in the USA. Springfield, VA; National Technical Information Service, 1975.
[2] 阎小培.信息产业的概念与分类[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12):16.
[3] 程大中,陈中武. WTO与我国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J].学习论坛,2002,(6):7.
[4] 李江帆,刘继国. “三大产业的划分:新型工业化道路与广东第三产业升级优化” [J].南方经济,2005(5):5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7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2010[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 陈潮.“钱多纳里的多国模型: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若干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7,23(10):116.
Analysis on Producer Services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YI Ping
(The city real estate exchang, Zhangzhou, Fujian 363000 , China)
By analyzing the productive role in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y promoting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combini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currently in China,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changing China's economic growth, improving the first and second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refining and deepening the specialization, reducing the social transaction costs and improving resource efficiency.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producer services is a inevitable trend and a wise choice to 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China.
Producer services;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Healthy development
2011-02-22
易平(1981—),女,福建龙海人,本科,经济师。
G718.5
A
1673-1417(2011)02-0062-04
(责任编辑:马圳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