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创业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

2011-02-20陆立军

浙江经济 2011年24期
关键词:浙江转型经济

文/陆立军

(作者为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深化创业创新 加快转型升级

文/陆立军

浙江应充分发挥民间人才、民间资本、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深化创业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011年以来,在国际、国内宏观经济极其严峻、复杂的情况下,浙江经济也呈现复杂、困难的局面,GDP、工业增加值、利润等指标的增长速度下降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此同时,我们更要看到,浙江经济发展就总体和长期而言,是健康、稳定、可持续的。面对新时期、新阶段、新形势下的新情况,浙江应充分发挥民间人才、民间资本、民营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和特色,进一步深化创业创新,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确保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冷静清醒看待经济发展态势

第一,经济发展具有内在周期性。虽然浙江近年来出现了经济增长减速状况,但是转型升级、科学发展正在加速推进。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尽管2011年上半年京、沪、浙GDP增速居全国倒数一、二、三位,但根据中国科学院编纂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报告2011》,京、沪、浙GDP质量指数居全国正数一、二、三位;另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在中国经济年会(2010—2011)上发布的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浙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水平较高”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二,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评价指数“提高较快”的省、自治区中排名第三。据此,可以说浙江经济的增长正在进入优化结构、“以质取胜”阶段,增速的下降所换来的是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

第二,2011年以来一些中小企业减产关闭、老板“跑路”,既有其自身素质、经营策略问题,也与宏观经济变化、尤其是金融支持力度减弱等因素密切相关。这类企业的一个共同点是:不顾自身实际,不坚守具有经验和优势的主业,盲目扩张经营规模或转换领域,盲目从事放高利贷、房地产投资、证券投资等高风险行业,以致因资金链断裂而导致企业破产、倒闭。应该说,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市场自由竞争和优胜劣汰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同时,由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紧缩的货币政策等,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此外,还应看到,浙江一些企业减产关闭的同时,有更多新的企业在诞生,市场主体总量依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并未出现大面积的“倒闭潮”。

第三,由于各省(市、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基数不同,增长速度和GDP排名虽然值得重视,但也无需过分看空浙江并因此引起紧张。例如,2011年上半年,天津市GDP增速为16.6%,位列全国首位,但总量约为浙江的1/3;增速位列全国前五的重庆、西藏、贵州、内蒙古,GDP总量分别约为浙江的30.4%、1.7%、15.3%、39.6%。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浙江GDP总量基数已较大,从一定意义上说,增长速度出现下降是正常现象。浙江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由于上游原材料成本上涨和下游国际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在上述倒逼机制的推动下,区域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优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发挥独特优势,加快转型步伐

发挥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促进两者联动发展。发达的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是浙江经济的两大特色和优势,而且两者往往相伴而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推进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一要利用产业集群的供给积聚效应所带来的商品多品种、低价格优势,使专业市场的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效率不断提高;二要借助专业市场的需求集聚效应,使产业集群的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增值。因此,今后应大力支持全省专业市场在国内外开设分市场或设立配送点,依托浙江产业集群的强大供给能力和多品种、低价格商品优势,推进配送体系建设,打造浙商销售网;推进全省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与“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对接,与国内外大型购物中心、商业步行街、超市、便利店、社区商店等对接,打造浙产商品的一级批发网。

发挥“浙商”的人脉、商脉网络优势,实现“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与“回归浙江发展浙江”的有机统一。“浙商”的人数之多、分布之广、实力之强、影响力之大,是世界上其他国家、国内其他省份所难以企及的。“浙商”已产生了巨大的“品牌效应”,成为浙江企业家“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回归浙江发展浙江”,“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重要支撑。今后,应充分借助“浙商”在全球所建立的无形的人脉、商脉网络,为浙江经济发展构建稳固的原材料来源渠道和产品销售平台。例如,可进一步鼓励浙江企业家“走出去”办市场,支持浙江专业市场在国内外开设分市场或设立配送点,从而提升“浙商”的渠道控制力。要积极引导“浙商”回归,利用在外浙江商会的网络优势,采取召开在外“浙商”座谈会、联谊会等形式,宣传“回归”政策,引导并组织他们回乡创业。

发挥民间资本优势,引领、助推全国金融体制改革。浙江是民间资本大省,据多个机构调查,全省民间资本近万亿元。2010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新36条”),为民间资本营造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浙江应充分利用“新36条”的政策条件,在发展民间金融、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壁垒等方面,起到“试验田”和“领头羊”的作用。浙江可向国务院积极争取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权力,如争取试办社区银行,实行“宽准入、严管理”的监管模式:民营企业法人或自然人,只要达到一定条件,经过银监部门核准,均可组建社区银行;又如,积极争取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政策改革试点权,放宽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渠道和额度上限,将融入资金余额占资本净额的比例上限提高至80%或更高,将单一股东的持股比例上限由10%提高至20%或更高,并保障其能享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坚持创业创新,继续走在前列

促进民营经济“二次创业”,为走在前列注入内生动力。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以低、小、散为特点的“老百姓经济”积极开展企业组织、产业组织和科技组织等的创新,进行民间资本的整合,以少积多、以散聚大,组建实力更强、理念更新、机制更活、绩效更好的创业创新经济体,以改变浙江传统的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发言权、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尤其要打造更多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科技型企业。要坚持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和产业间转型并重,防止出现一些企业不顾客观条件,盲目以转行替代转型、以转业替代升级、以“资本运作”替代脚踏实地办实业的倾向。

——着力打造“创新浙江”,为走在前列注入持久动力。要将创新放到全局性、战略性的核心地位,作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大力开展自主创新,推进创新型政府、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区、创新型乡村、创新型城市等的建设,着力打造“创新浙江”。要依靠体制、机制、技术、管理、组织等全方位创新所形成的内生动力,着力推进浙江分散的中小企业、块状经济向“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转变;由县域经济为主向跨区域、跨国界的产业链分工协作网络转变;由实体经济为主向虚实联动的新型经济形态转变。

——努力构筑“人才高地”,为走在前列注入才智动力。人才是开展创业创新活动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对于浙江而言,人才资源短缺是当前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转型升级的最大制约。浙江必须进一步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尽最大努力培养、引进和集聚大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尤其是要培育和集聚一大批居于人才金字塔中端的熟练技术工人、专业营销人才等。建议浙江各级地方政府与当地骨干企业建立用才成本和风险共担机制,为培养和留住人才提供保障。要十分重视民营企业家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提升,建议利用全省党校系统、高等学校等教育、培训资源,由省、市、县政府按比例出资,定期对全省大中小企业主开展综合素质培训。

——推进政府职能转型,为走在前列注入制度动力。大力推进政府转型,打造真正的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将政府对群众、企业创业创新活动支持与管理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制度建设、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能力上来,更多地为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搭建平台和载体,而不过分介入、过多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各级党委、政府应更加积极有为,从需求性诱致型制度创新向供给性自觉型制度创新转变,加快由以地缘、血缘、亲缘为纽带的人格化交易方式为特征的初级市场经济,向法制健全、统一市场、公平公正、国内外一体、非人格化交易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型,努力再创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新优势。尤其要大力营造适应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法制健全、民主公平的创业创新环境,完善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市场机制,在人员流动、就业选择、职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确保劳动者享有真正平等的竞争机会。

(作者为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委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猜你喜欢

浙江转型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