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代奏乐动词的搭配变化看中国乐器的发展
2011-02-20谢智香
谢智香
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音乐始终与人类相伴。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有人类文明的地方就有音乐。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音乐文化传统的国家。几千年来,中国各族人民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乐器;此外,还吸收了不少外来乐器,特别是邻近各国的乐器。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各不相同,使用的动词也就不一样。在汉语中表示“奏乐”概念的有“弹、鼓、奏、击、吹、拉”等。不同时期这些动词与乐器的搭配情况都不一样,这与我国乐器发展息息相关。本文试从历代奏乐动词的搭配变化来看中国乐器的发展演变情况。
一、上古时期
从先秦到西汉的上古时期,表示“奏乐”概念的动词很多,从上古几部重要典籍①文章材料来源于“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上古古籍包括:《诗经》、《论语》、《孟子》、《左传》、《庄子》、《荀子》、《韩非子》、《楚辞》、《史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动词与不同的乐器搭配使用情况。
(一)鼓与乐器搭配
“鼓”,原指乐器,原本与奏乐无关,但引申为动词,具有“敲、拍”之义。《楚辞·离骚》:“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谭介甫释文:“所谓鼓刀,即敲击扬声而歌之意。”如果这种动作用来上下拍打乐器,就是弹奏的动作——敲击。因此鼓弹奏的对象可以是打击乐器。此外,由于人们在弹奏乐器的时候,指头屈曲,手掌中虚,手背隆起像鼓,故称“鼓”。《韵会》曰:“鼓爪曰弹”,因此,“鼓”又可用于弹奏动作,这样鼓也可以演奏弦乐器。在所查资料中鼓与乐器搭配共有70例。
1.鼓与打击乐器的搭配。
鼓+钟:9例;鼓+缶:1例;鼓+盆:2例。如:
(1)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外篇·至乐第十八》)
(2)鼓钟钦钦,鼓瑟鼓琴。(《诗经·小雅》)
2.鼓与弦乐器的搭配。
鼓+琴:37例;鼓+瑟:18例;鼓+琴瑟:3例。如:
(3)“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论语·先进第十一》)
(4)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荀子·劝学篇第一》)
(二)弹与乐器的搭配
弹,《说文》:行丸也,从弓单声。本义为弹弓,引申为动词,用弹弓发射弹丸。如《左传·宣公》:“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又由此引申为弹击义,用于乐器,便有了弹奏义。弹在上古与乐器的搭配情况只有3例:弹+琴瑟:《荀子》1例,弹+琴、筝:《史记》各1例。如:
(5)故必将撞大钟,击鸣鼓,吹笙竽,弹.琴瑟,以塞其耳。(《荀子·富国篇第十》)
(6)夫击瓮叩缻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史记·李斯列传》)
(三)奏与乐器的搭配
奏,《说文·本部》:“奏,进也。”本义为进奉、奉献,用于乐器,就是“打击”,《周礼·地官司徒》:“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郑玄注“晋鼓长六尺六寸,金奏谓乐作击编钟”,孔颖达疏“奏,则击也”。因此,奏的乐器应为钟、鼓之类的打击乐器。在统计的文献中奏与打击乐器搭配共有5例:奏+鼓:《诗经》1例,《左传》2例,《史记》1例,奏+钟:《左传》1例。如:
(7)猗与那与,置我鞀鼓,奏鼓简简。(《诗经·商颂》)
(8)左师每食击钟,闻钟声。公曰:“夫子将食。”既食,又奏.。(《左传·哀公十四年》)
(四)击与乐器的搭配
击:打、敲打,《说文》“攴也。从手毄声。”用于乐器演奏一般只用于打击乐器。在统计的文献中有42例:击+鼓:12例;击+钟:5例;击+磬:4例;击+缶:1例;击+缻:1例;击+筑:19例。如:
(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论语·宪问第十四》)
(10)丙因击之,叔孙闻之曰:“丙不请而擅击.钟。”怒而逐之。(《韩非子·内储说上第三十》)
(1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五)吹与乐器的搭配
《说文》:“吹,嘘也。从口,从欠。”段玉裁注:“口欠则气出。”用于乐器演奏则只用于管乐器。在所查文献中共有12例:吹+笙:2例,吹+竽:4例,吹+埙:1例;吹+篪:2例,吹+筦:1例,吹+箫:1例,吹+籁:1例。如:
(12)鼓瑟吹笙,吹笙鼓簧。……伯氏吹埙,仲氏吹篪。(《毛诗·小雅》)
(13)子曰:“夫吹.筦也,犹有嗃也;吹剑首者,吷而已矣。……”(《庄子·杂篇·则阳第二十五》)
(14)其先卷人,常为人吹.箫给丧事,材官引强。(《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此外,在上古用于打击乐器的动词还有“伐、叩、考”,这三个动词都有敲击义,可以和打击乐器搭配。伐+鼓:如《诗经·小雅》:“钲人伐鼓,陈师鞠旅。显允方叔,伐.鼓渊渊,振旅阗阗。”
伐+鼛:如《诗经·小雅》 “鼓钟伐鼛,淮有三洲,忧心且妯。”(注:鼛:大鼓,古代用于奏乐。)
叩+钟:二八接舞,投诗赋只。叩钟调磬,娱人乱只。四上竞气,极声变只。(《楚辞卷十·大招》)
考+鼓:“子有钟鼓,弗鼓弗考.。”毛传:“考,击也。”(《诗经·国风》)
考+金石: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庄子·外篇·天地第十二》)
从以上奏乐动词与乐器的搭配情况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期用于打击乐器的动词最多,有鼓、奏、击、伐、叩、考,出现的例数也最多,共64例,与其搭配的乐器种类有:缶、磬、钟、鼓、缶、缻、鼛,以及在西汉才出现的击弦乐器“筑”等。其次是吹管乐器,用于吹管乐器的只有“吹”一个动词,但与其搭配的乐器种类却不少,有:笙、埙、篪、筦、竽、箫、箎、籁等。再次是弦乐器,用于弦乐器的动词有“弹、鼓”,但在所查资料中,“弹”只出现了3例,所搭配的乐器有琴、瑟、筝,“鼓”与弦乐搭配的例数多些,但所搭配的乐器只有琴、瑟。这可以反映上古时期以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较发达,且是上古乐器的主干,弦乐器出现较少,种类也少,出现的时间也比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二:
首先,这与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正如傅华根所说:“远古时代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用棍棒之类的东西打击一些不同的石块、陶土等固体物质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同时吹一些大小、长短不同的芦苇管之类的管子、动物的骨头也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于是就慢慢形成了音调很简单的原始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1]这使得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在上古较发达。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现用丝或其他类似的纤维做成的线、绳之类张紧后,用手弹拨会发出声音。张紧程度不一样,线的粗细不一样,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一样,于是慢慢地产生了弦鸣的弹拨乐器,所以弹拨的弦乐器发展时间要晚于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
其次,乐器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物,它既是音乐的载体,任何乐器在其产生之初,都应是符合人类需要而创造的。上古时期歌、舞、乐三位一体,所有乐器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因而以钟、磬等打击乐器为主奏乐器的庙堂雅乐,它就构成了中国独特的礼乐文化主体。目前经考古发现也证实了原始社会乐器为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两大类,两者结合起来构成了原始社会乐舞的器乐形式,也形成了中华民族创造的最古老的器乐形态。
二、中古时期
东汉到唐的中古时期,奏乐动词与乐器的搭配发生了一些变化,从中古的几部文献典籍①中古典籍包括:《西京杂记》、《论衡》、《晋书》、《搜神记》、《宋书》、《颜氏家训》、《世说新语》、《旧唐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它们的搭配变化情况。
(一)鼓与乐器的搭配
这一时期“鼓”的使用仍然继续上古时期的用法,所带对象有弦乐器、打击乐器,弦乐器也只是
(二)弹与乐器的搭配
“弹”在这一时期在弦乐器方面比“鼓”更常用,所搭配的乐器有:琴、琵琶、瑟、箜篌、筝等。在所查古籍中的搭配共有44例:弹+琴:29例;弹+瑟:1例;弹+筝:5例;弹+琵琶:8例;弹+箜篌:1例。仅援引数例:
(18)咸妙解音律,善弹.琵琶。(《晋书·阮咸传》)
(19)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搜神记·卷四》)
(20)郝索善弹筝,朱生善琵琶,尤发新声。(《宋书·乐一》)
(三)奏与乐器的搭配
奏在这一时期发生了变化,除了继承上古用法与打击乐器搭配外,还可以与弦乐器与管乐器搭配。
1.奏与打击乐器的搭配。
奏+黄钟:10例;奏+金石:1例。如:
(21)案《周礼》奏六乐,乃奏黄钟,歌大吕。(《晋书·律历上》)
2.奏与弦乐器的搭配。
奏+丝:1例;奏+筝:1例;奏+琵琶:2例。
(22)导尝众宾共集,丝竹并奏,试使呼之。(《晋书·隐逸传》)
(23)左庶子唐令则自请奏琵琶,又歌《武媚娘》之曲。(《旧唐书·李纲传》)
3.奏与吹管乐器的搭配。
奏+竹、胡笳:2例;奏+笛:2例;奏+笙:1例;奏+箫管:1例。
(24)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嘘唏,有怀土之切。(《晋书·刘琨传》)
(25)帝善其调达,乃敕御妓奏笛。(《晋书·桓伊传》)
(四)击与乐器的搭配
击在这时期仍然继续上古的用法,一般用于打击乐器,所演奏的乐器有鼓、钟鼎、钟磬以及击打弦乐器“筑”。
1.击与打击乐器的搭配。
击+鼓:30例;击+钟:1例;击+钟磬:1例;击+缶:3例;击+铜鼓:2例;击+拍板、胡鼓、腰鼓、拍板、羯鼓、鸡娄鼓、达腊鼓、节鼓:8例。如:
(26)后魏有曹婆罗门,受龟兹琵琶于商人,世传其业,至孙妙达,尤为北齐高洋所重,常自击.胡鼓以和之。……拍板,长阔如手,厚寸余,以韦连之,击.以代抃。……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鸡娄鼓,正圆,而手可击之处,平可数寸。……节鼓,状如博局,中间员孔,适容其鼓,击之节乐也。(《旧唐书·音乐二》
2.击与击弦乐器筑的搭配。
共9例。如:
(27)高帝戚夫人,善鼓瑟击筑。(《西京杂记·卷一》)
(五)吹与乐器的搭配
“吹”也继承上古的用法,只用于吹管乐器,在这些文献中的搭配情况为:吹+竽:2例;吹+篪:12例;吹+笛:《西京杂记》1例,《晋书》9例,《搜神记》1例,《宋书》1例,《世说新语》2例,上古固有的琴、瑟、筝,对于这一时期新出现的乐器琵琶只出现了1例。
1.鼓与打击乐器的搭配。
鼓+缶:《颜氏家训》1例。
(15)荀奉倩丧妻,神伤而卒,非鼓缶之情也。(《颜氏家训·卷三》)
2.鼓与弦乐器的搭配。
鼓+琴:27例;鼓+瑟:8例:鼓+琴瑟:2例。如:
(16)庆安世年十五,为成帝侍郎。善鼓.琴,能为双凤离鸾之曲。(《西京杂记·卷五》)
(17)度受之。鼓琵琶数十曲,曲毕,乃吐舌,擘目,以怖度而去。(《搜神记·卷十六》)《旧唐书》16例;吹+箫笙:1例;吹+籁:2例;吹+筚篥:1例。如:
(28)吹籁工为善声,因越王不喜,更为野声,越王大说。(《论衡校释·卷第一》)
(29)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动其游客之思。(《晋书·刘隗传》)
(30)又植于背下,吹筚篥者立其腹上,终曲而亦无伤。(《旧唐书·音乐二》)
从以上奏乐动词与乐器的搭配情况我们看出,在中古时期用于弦乐器演奏的动词比上古增多,有“鼓、弹、奏”三个,且弹的使用越来越常用,使用例数也增多。所出现的弦乐器种类除了上古的琴、瑟、筝之外,还出现了新的外来乐器琵琶和箜篌。从这几个动词与琵琶的搭配例数来看,就南北朝到唐的器乐合奏中,琵琶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这也使得琵琶成为中古时期音乐文化影响最大的乐器。用于打击乐器主要有“鼓、奏、击”,“伐、叩、考”在这个时期用于乐器演奏已经趋于消亡,逐渐被“击”和“奏”所代替。这时期所出现的打击乐器种类除继承上古缶、钟、磬等外,鼓这时期特别发达,增加了多种小型鼓类,如雷鼓、胡鼓、拍板、铜鼓、羯鼓、都昙鼓、鸡娄鼓等。这时期用于吹管乐器除了上古的“吹”之外,还有在这时期搭配范围扩大了的“奏”。这时期的管乐器中“竽”已不常见了,除了上古固有的管乐笙、埙、篪、箫、箎、籁之外,出现了新的管乐器“笛”和外来乐器“筚篥”。综观以上动词与乐器的搭配情况可以看出,这时期形成了弹乐器与管乐器为主干乐器,上古时期打击乐器为主干的地位已经变为次要地位。这种乐器地位的转型往往是因为政治发生深刻变化之后导致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而产生的必然结果。以弹乐器与管乐器为典型的乐器在中古时期成为主流形态,是适应了隋唐歌舞伎乐轻歌曼舞的特点,而使钟、磬类乐器由先秦时期处于主奏地位的旋律乐器演变为色彩乐器的次要地位。此外,自十六国以来,由于中原混战,大量少数民族内徙,又受到佛教传入的影响,到处兴建寺窟、翻译佛经,使中外文化接触更加频繁。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使西域音乐风靡中原,形成了以中原乐器与西域乐器并重为特征的弦乐器与管乐器群体,中古时期音乐文化的独特面貌由此呈现在高度发展的歌舞伎乐整体面貌之中。
三、近代汉语时期
从宋到清为近代汉语时期,从近代典籍①近代典籍资料包括:《祖堂集》、《朱子语类》、《全元杂剧》、《水浒传》、《红楼梦》、《官场现形记》。统计资料来看,这一时期与弦乐器搭配一般用“弹”,而少用“鼓”,基本取代了“鼓”,成为这一时期弦乐器的常用词。虽然“鼓”在这一时期还用于弦乐器和打击乐器,但基本是沿用上古时期的用法。如:
(一)鼓与乐器的搭配
鼓+瑟:13例,鼓+琴:2例;鼓+盆:4例。
(31)荀子谓“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朱子语类·卷八七》)
(二)弹与乐器的搭配
“弹”在所查资料中,与弦乐器的搭配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普遍。“弹”的搭配对象有琵琶、琴、箜篌、独弦琴、一弦琴、卧箜篌、胡琴、筝、蒲琴、紫檀槽等等。
弹+琵琶:17例;弹+琴:51例;弹+筝:3例;弹+独弦琴:1例;弹+锦瑟:2例;弹+蒲琴:6例;弹+瑶琴、紫檀槽:2例;弹+丝:1例;弹+洋琴:1例。如:
(32)我在客伙里,你弹.着一架筝,我不与了你个褐色绸缎儿?(关汉卿《赵盼儿风月救风尘》第三折)
(33)若弹响蒲琴,齐为上邦,若弹不响蒲琴,齐为下邦。(郑光祖《钟离春智勇定齐》楔子)
(34)抱着面紫檀槽弹.不的昭君怨,凤凰箫吹不出鹧鸪天。(乔吉《玉箫女两世姻缘》第一折)(注:这里的“紫檀槽”是至为珍贵的乐器。唐人以得到一件紫檀槽的琵琶为贵,此类琵琶本由西城传入,后中土也尝试以紫檀木来制作。[2])
(三)奏与乐器的搭配
“奏”在这一时期继续中古的用法,除了打击乐器外,其他乐器的使用更广泛。如:
奏+笙:4例;奏+埙篪:1例;奏+瑶琴、羯鼓、埙篪:2例。
(35)舞蹁跹翠袖长,击鼍鼓奏.笙簧。(王实甫《四丞相高会丽春堂》第四折)
(36)飞泉瀑布,洞中隐隐奏瑶琴。(《水浒传·第五十三回》)
(四)击与乐器的搭配
由于“鼓”用于打击乐器已经萎缩,使得这一时期“击”成为打击乐器的常用词,所演奏的对象也随着乐器的发展而增多,除了“鼓、钟、磬”以外,还有在这时期出现的“胡鼓、铜鼓、花腔鼓、锣”等;击与乐器的搭配情况为:击+鼓:33例;击+钟:11例;击+磬:11例;击+缶:4例;击+花腔鼓:2例;击+鼍鼓:1例;击+锣:1例。如:
(37)齐臻臻排开阵势,则听的悠悠的画角吹,冬冬的花腔鼓击.。(无名氏《小尉迟将斗将认父归朝》第三折)
(38)锣击响处,那白秀英早上戏台,参拜四方。《水浒传·第五十一回》
(五)吹与乐器的搭配
“吹”作为“演奏”义从上古到近代都没发生变化,只用于与管乐器的搭配。吹+笛:8例;吹+管:5例;吹+箫:20例;吹+笙:2例;吹+铁笛:8例;吹+管笛、鸣笳、竹管:3例;吹+胡哨:3例;吹+唢呐:1例。如:
(39)都只是这三五个人,把红旗摇着,口里吹.着胡哨,飞也似赶来。(《水浒传·第二十回》)
(40)吹鼓亭的鼓手只有一个打鼓,一个吹.号筒。(《红楼梦·第九十九回》)
(41)又弄了两个鼓手,一个打鼓,一个吹.唢呐,一路噼里啪啦咚,一直吹进了衙门。(《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四回》)
(六)拉与乐器的搭配
在近代汉语时期,出现了“拉”与乐器的搭配情况,拉+胡琴:《官场现形记》2例。如:
(42)又把一位先生拉.胡琴的乌师留下,好教他拉着,等陶大人唱。(《官场现形记·第八回》)
从以上的演奏动词与乐器的搭配情况来看,近代汉语时期,用于弦乐器演奏的主要是用“弹”和“奏”,而少用“鼓”。与其搭配的弦乐器有:琵琶、琴、箜篌、独弦琴、一弦琴、卧箜篌、筝、洋琴(也即现在的扬琴)、蒲琴、紫檀槽等,并且出现了拉弦乐器胡琴。这拉弦乐器起源于唐代,起初用“弹”与其搭配。到了清代,拉弦乐器胡琴就有了专门的搭配动词“拉”,这在《官场现形记》中有体现,现代汉语中拉弦乐器都是用“拉”来搭配的。扬琴是在16世纪从国外传入的,由于普遍使用,改变了原有的形制,变成一种最常见的民族乐器。“奏”继续中古的用法,可以用于打击乐器以外的其他乐器,使用范围较广,出现的例子也最多。在这时期打击乐器不用“鼓”,而是用“击”和“奏”,所搭配的打击乐器有:鼓、钟、磬、胡鼓、铜鼓、花腔鼓、锣等;吹管乐器还是用“吹”和“奏”,所搭配的管乐器有:笛、管、箫、管笛、鸣笳、竹管等,且出现了最重要的新乐器唢呐。唢呐原流行于波斯、阿拉伯一带,明初传入我国。起初只用于军乐,后来也用于戏曲、歌舞的伴奏。总之,近古时期进入了一个中国乐器“本土化”的时代。无论中古时期的外来乐器琵琶、筚篥,还是近代时期传入的唢呐、扬琴,都在乐器“本土化”过程中演变为我国特有的近古时期民族乐器群体。同时,在原有上古、中古“旧器”的基础上选择适用于时代需要的乐器而形成了这一时期的乐器群。因此,这些乐器构成近古乐器群体的基本面貌,同时,也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中国民族乐器的吹、拉、弹、打的四大类别。
综上所述,从上古、中古、近代三个时期的“奏乐”动词在不同时期的搭配变化看,反映了我国乐器发展的三个时期:上古是以打击乐器为主干的时期,中古是以弦乐和吹管乐为主干的时期,近代则是以民族器乐发展的重要时期。任何音乐艺术形式的产生和发展,都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始终受社会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中国乐器的发展也不例外。
[1]傅华根.论二胡演奏[M].华盛顿: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2007:2.
[2]周默.紫檀[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