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外语生态课堂创建中的应用探讨
2011-02-20陈田军
李 欣,陈田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2)
信息技术在外语生态课堂创建中的应用探讨
李 欣,陈田军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育技术学系,陕西 西安 710062)
在介绍外语课堂生态系统的基础上,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分析了该系统各因子间的相关联系及其作用,指出它为外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之路。
信息技术;生态课堂;外语
教育生态学的崛起为课堂教学带来了一股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绿色思潮[1],如何实现外语课堂的良性生态运行成了广大学者和一线教师思考的重点。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中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生态课堂时代,如何在外语课堂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生态化整合,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1 生态课堂概述
1.1 教育生态学
“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始于美国教育学者沃勒。1932年,沃勒在《教育社会学》一书中提出了“课堂生态学”的概念[2]。而教育生态学(educational ecology)这一科学术语则是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一书中最早提出来的[2]。
1.2 生态课堂
课堂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课堂就是生态状态下的课堂。从本质上说,生态课堂是一个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共生的课堂。其内涵主要包括课堂中的环境生态、文化生态、行为生态以及心理生态等。与传统课堂相比,生态课堂有其鲜明的自身特征,包括开放性、多样性、整体性、自组织性和生成性等[3]。构建生态课堂,具体地说,就是要形成开放多样的生态课程类型,确立民主平等的生态师生关系,构建互动对话的生态课堂交往,建立动态发展的生态评价机制,创设和谐共生的生态课堂环境。
2 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中的作用分析
2.1 提供强大的情境创设工具
在外语学习中一个很大的瓶颈就是,缺乏良好的学习环境。信息技术的使用则可以突破这一点,它可以为课堂学习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学习的沉浸性。比如:在学习“Go to the Zoo”的时候,可以用动画给学生呈现出一个动物园,然后根据课程的进度再随机进入内容学习。
2.2 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多种资源呈现方式
作为一个生态系统,外语课堂能否保持生命力和富有活力与其开放程度紧密相关[4],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获取方便,可以极大地拓展外语课堂的开放度,增加更为多样的学习内容。用网络上最新的信息材料充实教学内容,可以使外语教学更丰富多彩,更贴近生活。单一形式的学习资源在外语课堂上极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对于非母语的学习,学生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比较短,信息技术可以将学习资源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以此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3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模拟出接近生活的语境,为学生创建多种交流模式。例如:电影往往集成了当地的生活习惯、文化、风俗等,可以让学生看英文原声电影,学习电影中用到的英语口语,积累语汇、短语,并引导学生注意这些口语使用的语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5]。在这种自然、亲切的语言氛围中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对目的语的理解能力。
2.4 为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提供平台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延伸外语课堂,为学生在课内外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提供平台,方便学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课堂上通过计算机联网共同合作学习、交流想法,也可以将问题带到课外,通过统一的平台或交流方式解决。
2.5 促进了外语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不少学生之所以不敢在外语课上发言,大多是怕说错,怕学生笑话。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中的使用可以促进课堂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学生不但可以通过口头发言在全班面前“说”出来,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给系统“看”,给老师看,给自己信任的同伴看。这样,对学生的评价不但有教师的口头评价,也可以有系统评价、学生互评以及教师的电子评价等多种方式。
3 信息技术在中学外语生态课堂中的应用探讨
3.1 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从本质上说,生态课堂是一个联系的课堂,发展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共生的课堂。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是外语生态课堂创建中的重要目标,在传统教学环境中,外语课堂本身师生比就非常高[6],再加上外语教学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原因,教师的一言堂控制教学活动,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中,大部分外语教师都抱怨课难上,学生没兴趣,教学效果差,师生关系紧张。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种教学媒体,学习资源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学生会更乐于学习,乐于接受新知识,教学活动的开展会更加顺利。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也可以使学生在有限而宝贵的课堂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达到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的目的。
3.2 有利于改善课堂中各因子之间的关系
生态课堂需要考虑课堂中的各个生态因子,如:教师、学生、物质载体、资源、教学环境等。传统外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受控地位,课堂生态难以实现[7]。信息技术的使用,促进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教学媒体、学习资源之间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改善外语课堂中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各因子之间不再是主体-客体、中心-边缘、控制-被控制的关系,而是民主平等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和谐相处,互任互信,也有利于课堂的和谐发展。
3.3 有利于学生生命体的成长
在学校生态系统中,人(尤其是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是生态主体,各类生态问题也大都围绕学生及其行为而产生,如何改善外语课堂生态环境,促进学生生命体的成长,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而信息技术在这一课题中的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3.3.1 学生个人主体地位的认知 当信息技术使用到外语课堂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看到最新、最地道而真实的语言学习材料。当视听合一功能与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能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架起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且易于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可以增添课堂教学的色彩,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3.2 学习兴趣的提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活动才能高效进行。信息技术手段以其新颖独特的呈现、交流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3.3 实现分层次教学 进入同一班级学习的学生之间,外语学习的起点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极个别学生甚至存在一节课下来,完全不知道老师在说什么的情况。一节又一节课的不懂,意味着以后更大的学习差异。笔者所在学校的一个男生甚至到初一下学期了连英文字母都念不全,更不用说上课听教师讲课,与其他学生互动了。如何实现分层教学,让学习起点高的学生“吃好”,让学习起点低的学生“吃饱”,一直是传统课堂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信息技术手段则可以很好地实现分层次教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给不同学习起点的学生提供难易不同的学习资源,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同层次之间互相合作,不同层次之间互相评价、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在现有资源之上实现层次化、个别化的教学,适应学生的不同学习要求。
3.3.4 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 只有确保学生在每一节外语课上都有所得,才能为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基础。传统外语课堂大班教学,缺乏互动和交流的局面使得很多所谓的“中间生”、“双差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他们连眼前的考试甚至都是应敷,更谈不上发展了。而信息技术在外语课堂中的应用,使他们不再是课堂中被忘却的一员,一点一点地主动参与,一点一点地个别化、层次化学习,必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可能。
3.4 有利于课堂生态系统的平衡
在自然生态中,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2]。在课堂生态系统中的平衡则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与学习资源及学习媒体之间的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在外语课堂生态系统平衡的过程中,信息技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4.1 师生平衡 师生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8],因为他们在课堂这一共有的生存空间内相互作用,互为依存,谁也离不开另一方。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衡主要表现为师生信息流的平衡。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师生之间的信息流不平衡,学生的学习兴趣差。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到外语课堂之后,学习资源变得更加易获,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喜好选择合适自己的学习资源、表达方式,这种选择性必然会激发学生更多的课堂参与、课堂表达,从而达到平衡师生信息流,进而平衡师生关系的作用。
3.4.2 学生平衡 传统外语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开展仅限于自己的学习“种群”之中。而且,不同种群在课堂中的地位也是极不平衡的,外语理解力好,基础好的学生自然随着教师的思路进一步地拓展自己,在课堂生态系统中处于优势地位;而理解力差,基础不好的学生则处于劣势,甚至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淘汰”。学生与学习同伴之间,也是一种共生关系,他们共同分享同样的教学空间。信息技术环境下,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相等的发展机会,选择与自己学习水平相当的学习资源,每个学生都有了参与课堂,并在课堂中行使发言权的积极性,达到了学生的协调与统一。
3.4.3 物与人的平衡 课堂的人即师、生;课堂中的物则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学习资源、学习媒体等。传统环境中,人是被物所限制的,人与物之间只存在单向使用,不存在双向影响。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物成了可变因子,人可以自主选择不同的物质呈现方式,物也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呈现方式来影响课堂中人的学习。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从呈现方式、资源提供、信息交流、师生互动、多元评价等诸多方面支持着外语生态课堂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外语教学的生态化整合,取决于教师、学生及学校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相信如果能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改善外语课堂的生态现状,我们的外语课堂教学一定会迎来人文生态与教学效率的双赢。
[1]刘雪飞.生态课程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态视角[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5:I
[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4,15,22
[3]管月飞.论生态课堂及其构建[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07:25-29
[4]吴迪.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外语课堂建构[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8,25(6):181-183
[5]胡海.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英语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9,(5):33-34
[6]李顺英.大学英语课堂的生态失衡与重建[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141-1143
[7]汪霞.一种后现代课堂观:关注课堂生态[J].全球教育展望,2010,(10):51-53
[8]李顺英.大学英语课堂生态环境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6):16-20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in ecological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Li Xin,Chen Tianjun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Journalism & Communication Colleg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China)
The paper first introduces the ecological system of foreign language classes an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n it analyze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elements of the system and their functions.It points out that the system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ecological class;foreign language
G434
A
1004-5287(2011)02-0130-03
2010-09-20
李欣(1985-),女,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教育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