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反思
2011-02-20刘新艳
刘新艳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与反思
刘新艳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网络资源等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有效利用,可实现师学之间、生生之间、生机之间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与研究。针对学科教学内容,师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把课程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通过网络拓宽学生视野,了解知识的前沿领域,也提高学生搜集信息、整理信息、鉴别信息的能力。尤其是通过电子教室上课,更方便了师生的交流与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可以向每台学生机传送教学信息,还可以通过教师机监测每台学生机上的信息,以达到对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和对学生的即时监控作用;另外,学生还可以使用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软件进行自主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可通过电子广播向教师或身边的同学求助,实现实时对话,提高学习效率。笔者经过大量对比实践,总结了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势作用与注意事项。
一、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优势作用
1.拓宽视野,丰富知识
当前是信息社会,因此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让学生接触较多的信息,使学生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信息技术手段恰好具备大容量展示、多样在呈现、视听效果震撼等功能。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如生物教师在传授《癌症》时,可以把有关癌症的大量图片、动画、电影等材料整合在同一个课件中,课上利用CAI课件演示,使学生从不同侧面接触癌症的相关内容,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节课,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了合理膳食、适当锻炼、科学防治,真所谓受益终生。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必须学会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课题相关信息,提出相关问题,教给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归纳,进行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例如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课件,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通过改变物距、调整光屏位置,观察成像特点,总结成像规律。这个实验探究活动可以不在实验室里进行,克服了实验室不能随时随地做实验的弊端。让学生分组探究,对比数据进行分析,探讨结论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3.化难为易,突破难点
理科学科特点是微观现象、抽象事物多,采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微观知识宏观化,抽象知识直观化。宏观化、直观化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物理学中分子运动是微观的现象,通过CAI课件制成放大近万倍的运动规律课件,方便学生观察,不仅调动积极性,更能有效解释事物的规律;在数学教学中,几何教学中往往涉及动点、动线、动面问题,利用多媒体课件能有效解决这些教学难点,把抽象知识、平面知识直观化、立体化,增强空间效果,有效破解教学难点,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科学合理运用,避免资源浪费
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更不是完全取代,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有机融合,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教学。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要恰到好处。不能为了用设备而用设备,要为了出效果而用,为了解决教学难点而用,为突出学科特点、知识特点而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另外,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占用了师生大量的课外时间,如果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就不如常规教学好,整合是为了优化,使教学更科学、更合理。
2.符合科学规律,避免知识误导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要服务于课程教学,不能脱离教学实际以及事物发展规律,脱离了这个轨道,整合就失去了现实的意义。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首先应尊重知识的准确性、科学性,再完美、再优秀的课件都必须以此为前提,所以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教学软件时,不是单纯地想到信息技术,还要与学科资源有机结合,制作符合科学规律的教学课件,制作用其他方法做不到还能解决问题的资源。
3.合理开发利用,避免时间浪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要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充分体现新课标,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资源时,把好的自制课件等课程资源优胜劣汰,要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作用,实现优质资源人人共享,避免时间、精力的浪费。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正在阔步向前,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勇于肩负这一使命,通过教学实践进一步发挥它的优势作用,进一步探索它的应用方式、技巧,有效解决教学难点,使之有效为课堂教学服务。整合就是优化,优化就是为了提高,是为了实现信息化教育的大跨越,相信我们的整合之路会硕果飘香。
稿件编号:P1101022
刘新艳,本科,中教二级。
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