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2011-02-20李继斌
李继斌
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科学运用
李继斌
近年来,幻灯、投影、电影、录像等大量的电化教学手段已经融入了初中语文教学。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等有良好的效果,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可以轻松的感染学生的情绪, 启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变过去的被动听讲为主动参与,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良好品质。因此,笔者认为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一、情绪感染,激情导入
媒体在渲染情感方面有巨大作用。它直接作用于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营造出富有感染力的情境,能快速调动学生的情绪,为教学做好准备。
例如在学习《土地的誓言》一文时,笔者在网络上搜索到一批反映日本侵略者暴行的图片:白骨累累的万人坑,日本鬼子刺刀下的婴孩,毒气室里的惨状……并以《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悲愤的旋律作背景音乐。图片和音乐给学生巨大的震撼,他们深切地体会到了民族恨,激发了爱国情,学生的情绪一旦被调动起来,课堂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大多倾注了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把歌曲、朗诵、短片、音乐、美术等综合运用起来,以各种方式感染学生的情绪。
二、创设情境,启迪兴趣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由于条件限制,学生不可能去走万里路。读了作品之后,总觉得还是隔着一层。那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就可以让学生、教师足不出户,随着作者一起走进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如讲《苏州园林》一课时,虽然文章对园林的美景多有描绘,但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数学生都只能通过文字的描述来想象人在画中游的情景,通过文字来学习园林的特点,为了避免这种枯燥的学习,笔者上网查找了很多苏州园林的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自己制作成课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的烘托下去欣赏美景。优美的图片,迷人的园林,让学生确实感受到“苏州园林甲桂林”的美景,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 就会在轻松愉快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利用多媒体,轻松完成教学任务,长课短讲
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体是人体的延伸。”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语文教学,打破了学生感觉器官的平衡,并以其多媒体的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因此,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将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复杂的道理简单化,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充分感知教材和深入理解教材,轻松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笔者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把河流清澈、绿林环绕、牛马成群的绿洲与寸草不生、不见飞鸟的荒凉沙漠对比着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自然引发了学生去探寻这个美丽的仙湖消逝的原因。又展示了死亡的胡杨林,水位下降的青海湖,有干涸之势的月牙泉等一系类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画面,触目惊心的图片让学生内心受到震撼,学生自然发出了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教师根本不用再啰唆,教学任务轻松完成。
在讲授冰心的散文《谈生命》时,为了让学生透彻的理解作者通过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遭遇来暗示人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境遇,感悟生命的丰富多彩,笔者找到了江水奔腾的有关的视频、图片,再配以音乐,把他们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当他们看到奔腾不息的江水冲过巉岩前阻,经过平沙细流,闯过狂风暴雨,最终流入大海时,学生很容易把文中的形象与生活结合起来,认识到生命中顺利与曲折相生相伴的本质。文章的重点内容不攻自破。
四、声画一体,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多媒体既可以把课文中的各种美直观地再现出来,又往往比文字描述更鲜明、更强烈,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徜徉名山大川,漫步小桥流水,欣赏大漠风光,更好地发挥审美教育的作用。
在教学《观沧海》时,笔者给学生播放瑟瑟秋风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让他们感受大海的辽阔壮美;在教学《钱塘湖春行》时,向他们展示春天的一幅幅美景,让他们感受到万物的勃发之美;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配以《北京的桥》这首优美的旋律让他们欣赏姿态各异,形式优美的座座桥梁,感受建筑之美。总之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挖掘各种媒体资源,把他们综合运用到教学中,开阔学生的眼界,让各种美都能出现在学生的眼中,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实践证明,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多媒体,巧用多媒体,不仅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深的理解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因此,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灵动起来。
稿件编号:P1103038
李继斌,本科,中教二级。
河北省迁安市扣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