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途径——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

2011-02-20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舆情网民危机

赵 敏

(周口师范学院音乐系,河南周口466001)

网络舆情是社情民意在互联网上的表达与传播。借助于网络这个平台,广大网民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意见,可以充分发表个人观点和意见,以及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公共事务的评价和看法,以此来影响社会各类活动主体(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其他组织与个人等)的思想与行为,并对社会活动主体的行为实施舆论监督。网络舆情是网络文化的一种体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进步和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意识的增强及能力的提高。但有些网络舆情处理不好,就可能演化为网络舆情危机。网络舆情危机是针对某一特殊事项所产生的涉及民众利益较深、较广的网络舆情,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内生成较多的信息,这些信息的潮头直接扑向事件刺激方的刺激事项,并在一个社区或更大范围内民众中掀起范围更大、强度更强的社会反映[1]。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引发现实社会中的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网民数量持续增长、网民素质不断提高、网民参与民主生活意识增强的背景下,加强网络舆情研究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2]。尤其是在面临网络舆情危机时,政府该如何通过相关信息及时、权威、全面准确的发布,如何通过多方式、多渠道的信息公开,使“谣言止于真相,谣言止于信息的公开”,消除网络舆情引发的各种猜测和不稳定因素,减少负面影响,应当成为新时期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旨在分析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从信息公开的角度探讨政府消解网络舆情危机的举措。

一、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某些社会问题在网络世界的集中反映。某些地方政府和社会职能部门不作为,致使某些问题在现实社会中得不到妥善解决,导致民众利益失衡,是诱发网络舆情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网民们希望通过BLOG、BBS、MSN等渠道,采取发帖、置顶等“自我救济”方式引起主流新闻媒体或官方的重视,争取事件从网络到现实中的解决。

2.信息的网络传播失真。网络的匿名性、自由性增大了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失真的可能性,容易造成谣言、流言满天飞的局面。而且,网民由于一定的社群性质,某一虚拟社区的网民言论、情绪相互感染,容易出现群体性现象,产生网络舆情危机。

3.信息不对称。民众和部分地方政府的信息不对称是诱发网络舆情危机的一个重要因素。与政府相比,社会民众是公共信息的弱势群体,政府是最权威的公共信息源。当社会突发事变或面临某种危急状态时是流言和谣言的易发、多发时期。这个时候民众最需要的就是政府部门权威、及时和准确的信息发布,以使民众了解事件的真相。在现实中,总有某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把持手中的公共信息,不及时公之于众,导致各种流言谣言在网络上快速汇聚而形成网络舆情危机。

4.某些网民的恶意为之。与以读为主的Web1.0不同,Web2.0时代的网络是一个读写并重的网络。网络用户可以通过BLOG、BBS等方式在网上发表意见、交换信息,把一些现实社会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及时、不断地提出来,以引起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关注,使问题得以快速解决。这本是一件好事情。但技术是把双刃剑,有的时候,少数网民为了自己的私利,故意混淆视听,散布虚假信息,利用技术使某一个帖子迅速置顶,被多数人访问,加之于扩大和渲染,掩盖事实的真相,使之演变为网络舆情危机。

二、网络舆情危机的特点

1.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迅速。网络舆情危机形成迅速,往往一夜之间,跟帖就能达到成千上万条,使某一个事件迅速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这主要还是由网络的实时性、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决定的。每一个网民在看到能够引起他们共鸣的帖子或信息时,能够实时地迅速跟帖或发表意见,表达情绪、愿望和主张,而不论他们身在何处。这样,共鸣和放大效应就迅速形成。

2.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广泛。由于网络的参与者众多,网络传播的跨地域性和放大效应,使网络舆情危机的影响面广泛。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而且,网络的跨地域性使得身处世界各地的网民都能够看到和参与舆情的讨论[3]。此外,绝大多数网民都是掌握一定信息技术和知识的群体,他们在网络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庞大的网民数量和参与者使得网络舆情危机一旦发生,影响者众多,影响面广泛。

3.网络舆情危机可能成为现实社会中群体性事件的诱因。网络舆情传播不通过传统媒介,不存在面对面的激烈冲突,这个特点使得网民乐于使用网络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有些客观,有些偏激,还有些是在现实中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的反映。甚至有的时候,网民为求得问题的解决,通过夸大夸张的描述来引起官方的重视。这个时候,如果有些问题得不到回应,就可能引发现实社会中更为激烈的群体性事件。

三、网络舆情危机消解的途径

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需要多方共同努力。从政府角度讲,要改进政府行为,提高政府决策和执政能力,从根本上减少现实社会的诱因;从网络舆情管理上讲,要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体系,进行网络舆情的搜集、分析研判和处理;从信息公开的角度讲,要在信息公开制度的保障下,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力度,增加信息公开的渠道、增强信息公开的及时性。

1.政府应改进行为,提高决策和执政能力。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一大诱因即为现实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从而导致社会民众内心失衡,企图通过网络途径来引起主流媒体和政府的重视,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网民来自各个阶层,难免会出现信息传播失真、虚假信息泛滥和社会群体事件等危机。因此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职能,为社会群体提供普遍、公平的、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妥善及时有效地处理各项社会事务,维护民众利益,尽量降低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2.应用Web2.0技术构建和完善政府门户网站,增加信息公开的渠道和能力。政府门户网站是各级政府对外的主要窗口,是公众与政府交流的平台,获得政务信息的主要渠道。但传统的政府网站普遍存在一些缺点,如缺少主动和互动服务、信息共享程度不高等。随着Web2.0的发展和深入人心,根据政府网站的结构特点将Web2.0技术运用其中,改进政府门户网站,提高其信息公开的渠道和能力已成为减少网络舆情危机的有效手段之一。如领导者在网站上开通个人博客,主动发布社会民众感兴趣的信息,增进干部与公众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实现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统一管理,加强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换和共享[4]。

3.增加个性化的信息公开能力。目前政府网站提供的信息虽然很多,但由于类别众多、数量繁杂,使得网民在搜索自己所需要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难以快速、准确地定位到自己需要的信息,这就增加了其搜索信息的负担,降低了其对政府网站的信任和依赖。因此各政府网站应充分借鉴Web2.0应用技术,如通过RSS整合网站信息,按需要将信息推送给公众,方便其使用;开展个性化书签服务,使网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将网站上零散的信息资源进行汇聚整理,按照一定的分类方法将网页链接存储起来,以便随时随地查阅,满足其个性化需求[5]。

4.增强政府与网民之间的沟通。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社会问题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传统的反馈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网民的需求,于是便期望诉求于网络,这种政府与网民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网络舆情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政府应利用新的工具和方式增强与网民的沟通和交流,如建立“网络发言人”制度,对当前比较热门的社会问题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通过“官方”以网络的形式发布,满足公众的知情权,顺应民意。又如升级和改进网络问政平台,架设政府与民意之间的沟通桥梁,职能部门或者重要领导人经常保持与网友在线交流,积极主动的以实名方式和网友进行直接解释和沟通,针对公众提出的疑问和要求及时地给予答复[6]。

5.政府公开信息与扩大宣传两手抓,增加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往往是由于公众对政府处理某一社会事件的态度和方法不满引起的,于是就通过网络发泄不满情绪以引起广大网友的共鸣,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7]。因此政府对于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应及时公开态度,发布最新官方信息以减少社会民众的猜疑,满足其信息需求心理。同时扩大宣传力度,强调信息自由流通和公开化的理念,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或划拨经费支持相关政务信息公开计划的实施,让网民从心理上相信政府、信赖政府。

6.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对于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而言,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信息公开不当可能会影响到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安全利益。一方面,政府应加强技术防范,对“黑客”行为、计算机犯罪、病毒攻击、信息丢失等提前采取预防措施,进行信息备份;另一方面,分类整理好应该公开的信息和保密的信息,对于不宜公之于众的信息要做好保密工作,防止信息泄露,造成安全隐患。

[1]谢晓专.网络舆情问题及其情报工作机制构建[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08(5):70-75.

[2]马峰.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3):84-87.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1-06-05].http://www.cnnic.net.cn/ html/Dir/2010/01/15/5767.htm.

[4]刘甲学.Web2.0在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中的应用研究[J].情报探索,2009(4):74-76.

[5]何彦斌,何继燕.运用Web2.0技术改进政府门户网站[J].电子政务,2007(8):92-96.

[6]网络发言人[EB/OL].[2011-06-05].http://baike.baidu.com/view/2724287.htm.

[7]王成波.网络问政平台升级 政府网民沟通渠道更顺畅[EB/OL].[2011-06-05].http://news.ccidnet.com/art/ 1032/20090720/18328631.html.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危机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消费舆情
舆情
舆情
“危机”中的自信
舆情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