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提“做学教合一”
2011-02-20张健
张健
应该提“做学教合一”
张健
当前对教学模式的改革已成为高职课改的重要一环,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当下课程实施中普遍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的学科化倾向。因而“教学做合一”或“教学做一体化”作为一种符合职业教育规律和特色的模式,便被响亮地提了出来。“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最早是由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来的。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学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真学。”“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美国著名教育家、哲学家杜威从“基于经验的教学论”出发,也特别强调“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他指出“行动处于观念的核心”,“认识本身就是一种行动”,“做事的能力可能是知识的最基本的意义”。可见,“教学做合一”的模式是一种具有历史渊源并得到中外教育家一致认同的优教模式。它所具有的真理的内蕴和职教品位使它至今依然得到职教界的一致推重和践行,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彩。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在践行这一模式的同时,还应当对它进行必要的反思和发展,即理顺这一提法的内在顺序,将“教学做合一”调整为“做学教合一”。
“教学做合一”提法的缺陷。“教学做合一”虽然将原先缺失的“做”纳入到模式之中,实现了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与转换,但依然还是先“教”、先“学”而后“做”的格局,这样的排序,实际上还是把实践的“做”放在理论教学的附庸的地位,起印证、深化、加深理解的辅助作用。学科式教学的本质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和矫正。当然,我们也不会肤浅到为了标新立异,不顾实际需要的强行将“做”放在前面,就认为是突出了实践,是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我们做出上述调整是基于以下思考和研判的。
先“做”后“学”再“教”,即“做学教合一”是符合职业教育根本规律的科学模式。
1.先“做”。职业教育课程究竟应该由理论教学切入,还是由实践的“做”切入,这是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问题。以理论学习作为职业教育的切入点,难免有错位之嫌和低效之弊。一是这些学生学了12年的文化理论课,有一种挫败、甚或厌恶恐惧之感,现在“似曾相似燕归来”,还是理论灌输、知识轰炸,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积极性可想而知。二是这样的开头没有职业教育的感觉和特色,还是学科式教学的老“套路”,学生体验不到学习理论知识的实际价值,茫然无趣,由此产生的“首因效应”,恐怕会对后继学习带来负面影响。而由“做”切入则不同。它以与课程学习紧密相关的特定的职业实践活动导入,打破了先抽象后具体,先理论后实践,先基础后应用的学科式教学施教顺序,使学生尽快进入职业角色,获得全新体验,同时也切实感受到了理论学习的必要,学习的兴趣就会被激发起来。同时由于有了初步实践,学生获得了理解知识的实践背景,有利于知识的建构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我们认为,凡是有条件先“做”的课程都应该由“先做”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工学结合、学工交替也应该探索先工后学的可行性途径。
2.后“学”。后“学”是指与“先做”连贯衔接的那种学习,或者说是由“做”而引发的后续学习。这种学习与“先学”不同。它是在“做”的基础上产生的后发性学习,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理论学习与他们职业的相关度,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必要性。这时他们的学习就会少一些盲目性,多一些自觉性;少一些厌倦性,多一些责任性。他们作为学习主体的意识就会被唤醒和强化。其次,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解决不了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当这些问题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一种教学“酵母”时,就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时他们会主动地探求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当他们发现知识欠缺是构成解决问题的障碍时,就会完全改变学习上的被动、疲沓、懒散的积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然后知不足”的困境中,主动寻求知识整合与建构。因为这时的学习已经不再是源于外在的“强迫”,而是出于学生的内在需要。
3.再“教”。后“学”虽然改变了学生学习的心向和效率,但并不代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这时施教的最佳时机就出现了。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愤”,心求其通而未通,“悱”,口欲能言而不能。这种愤悱的境界是学生求知欲最旺盛、最高涨的时机。教师如能把握住这样的时机,采用点拨法释疑解惑、正确施教,必能取得事半功倍、获益良多的教学效果。其次,后学而再教,也是最能体现教师主导性的环节。主导不是主讲,不是密不透风的“满堂灌”、“一言堂”,而是引导、激励和鼓舞,是精讲与多“做”。主导更不是“主宰”,不是对学生学习的剥夺与替代,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的引导与点化,是学生学习的顾问和领路人。第三,体现了教学改革的思想。即由教师的“教”为中心,向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教师由过去的颐指气使的主动性存在,变为咨询、帮助为主的反应性存在;学生由记忆、理解、接受的被动性学习,变为行动、生成和建构的主动性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发生了根本转变,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
总之,“做学教合一”模式,先“做”体现职业性,后“学”体现主体性,再“教”体现主导性,形成了一种合乎逻辑的完美组合与链接,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的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