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锐捷网络护航广州“数字亚运”

2011-02-20李瑞

中国教育网络 2011年1期
关键词:专网交换机场馆

文/李瑞

锐捷网络护航广州“数字亚运”

文/李瑞

随着中国女排完美的最后一扣,中国亚运军团在第16届亚运会上夺得了历届最多的199枚金牌,再次展现了“中国力量”。在这骄人的战绩背后,不仅凝结着每一位参赛运动员、教练员的辛勤汗水,也实现了锐捷网络等民族厂商通过创新手段实现“数字亚运”的梦想。

作为在亚运会中承担了亚运ADMIN管理网络建设重任的锐捷网络,面临的挑战极为严峻。锐捷网络以其雄厚的技术实力和专业的服务团队优势解决2010亚运会“增肥”带来的各大难题,助力广州亚组委运筹帷幄,举“重”若轻。

强健科技亚运“数字骨骼”

数字化亚运会的骨骼,主要依靠两大网络,即亚运管理网(ADMIN)和亚运赛事(AGIS)两大专用计算机网络,它们为本届亚运会建立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强大、集成化的“数字亚运”信息系统,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运行管理提供了最基础的技术保障。

作为亚运会的组织者,亚组委需筹备和协调的工作极为繁杂。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必须依赖于ADMIN专网,通过门户网站、OA办公、KM(知识管理系统)、CRM系统、项目管理系统、信息发布系统(IRS)、多媒体信息系统等20多个不同系统集成,为亚运会指挥网提供全面、安全、稳定、持续的强大支撑。锐捷网络针对ADMIN专网施工涉及面广,施工进度长,涉及业务众多,亚运会、亚残会赛时运行维护服务要求高的特点,为本届亚组委提供了高稳定、高安全、高性能、高性价比、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特色的ADMIN专网平台解决方案。

在ADMIN专网方案设计中,锐捷网络构建了以天河体育中心为核心,覆盖了大学城场馆群、天河体育中心场馆群、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场馆群、白云新城场馆群、广州新城亚运村场馆群等5个场馆群,70个比赛场馆的网络。

ADMIN专网对可靠性有着极高的要求,针对这一特点,在网络设计中,锐捷网络对基础设施严格把关,以冗余链路(核心与汇聚层节点之间均采用冗余链路)、冗余设备(核心层、汇聚层设备均采用双机)等多种网络技术确保网络自身的可靠性。在网络设备选用方面,采用了在国际国内多个重大项目中经过实践考验的锐捷网络设备,保证了专网与安全产品的联动集成。

本届亚运会的ADMIN专网中还使用了丰富的QoS技术,锐捷网络在ADMIN专网内使用了4个QoS标记,根据网内的业务需求提供不同级别的服务,在出现拥塞的情况下保证关键业务不受影响,实现了QoS保障,并结合路由快速收敛、DiffServ等技术,保证专网的可用性、稳定性和区分服务能力。

在保障高性能方面,锐捷网络根据对ADMIN专网的流量预测,考虑了一定的冗余量并结合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组网技术,以支持万兆线速、千兆线速,来应对网络的大流量,尤其是赛时的突发流量。核心节点与场馆群汇聚节点之间采用万兆以太网互联,场馆群汇聚交换机与场馆汇聚交换机之间、场馆汇聚交换机与场馆接入交换机之间都采用千兆以太网互联,终端用户通过百兆接入专网。

聚沙成塔为“数字亚运”谱写精彩

从2007年开始,锐捷网络就全程参与了亚运计算机网络平台前期复杂的咨询设计工作,包括场馆群分布设计、场馆隶属关系设计、路由/线路长度统计、AGIS/ADMIN各类业务系统部署模式和流量预测及其对专网的要求、网络总体技术框架设计、整网路由规划、专网安全集成、多流量隔离、分业务QoS设计、综合网络管理设计、服务与培训、设备技术要求分析等大量过程设计。

同时,针对ADMIN专网工程实施时间紧、场馆分布广、施工单位多的特点,锐捷网络根据实际情况,不仅对专网实施进度进行合理安排,还提供了一定的弹性应对工期变化。考虑到ADMIN专网的重要性,锐捷网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立了由领导小组、项目经理、实施小组、赛时驻场小组、公司技术专家组等十几个分工明确的保障小组。由于ADMIN专网项目中,存在众多的施工单位,锐捷网络又全面分析施工中与通信、配电、主机、布线、应用厂商、安全中标继承商等的接口工程,并提供了可行性的交叉施工计划。

亚运会ADMIN专网与一般系统集成项目不同,网络安装调试只是整个项目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专网建成后保证系统日常稳定运行、保证在亚运会、亚残会期间系统的稳定可靠运行。为此,锐捷网络结合亚运ADMIN专网的实际需要制定了一套运行维护体系,针对亚运赛时网络运行制定了应急计划,确保整个网络在日常运行、赛时期间的可靠运行。

猜你喜欢

专网交换机场馆
会前视察 支招亚运场馆利用
创新标准打造绿色雪上运动场馆
冬奥之约,场馆先行
更换汇聚交换机遇到的问题
无线专网通信在武汉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
基于地铁交换机电源设计思考
无线通信技术在电力通信专网中的应用
缔造工业级的强悍——评测三旺通信IPS7110-2GC-8PoE工业交换机
场馆风采
2015年预测:逐步普及化的私有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