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古代的流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2011-02-19尹世杰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略论中国古代的流通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尹世杰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极其广泛、丰富。我国古代流通思想也非常丰富,很多名人、学者都曾经强调要发展商业,还提出了一些发展商业的政策、措施,反对奢侈消费。其中很多思想即使在当代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特别强调要提高商品质量,要诚信经营,要讲究商业道德等。我们应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
中国;古代流通思想;优秀文化;当代意义;商业道德
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容极其广泛、丰富,难以全面综述。笔者在这里只是就流通方面的思想,进行一些简略的引述,并说明其在当代的意义,以供探讨。
一、中国古代流通思想的主要内容
我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讲文明,当然包括商业文明在内。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出现得很早。据说在原始社会,炎帝神农氏就创造了最早的市场,出现了“日中为市”的情况:“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其得所。”①自此以后,商品流通就不断繁荣昌盛。下面对其主要思想略作说明。
第一,在发展工农业的同时,还要发展商业。据说,在黄帝、尧、舜时代,就修治道路,以利流通:“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②大禹治水,也就促进了交通、流通。到了夏、商、周时代,商品流通就更加发达了。“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懋迁有无化居,丞民乃粒。”③这说明,人民有交易才能得到粮食。《尚书·酒诰》中还提到:“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记载了周公号召商民牵牛驾车到远方进行贸易,赚钱养活父母的情况,反映了周公对经商的重视。特别是到了周朝,农、工、商都开始发展,强调发展商业。正如《周书》中所说的那样:“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周文王还在《程典》中说:“士大夫不杂于工商,商不厚,工不巧,农不力,不可以成治……业分而专,然后可以成治。”周武王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百物以平其利,商贾以通其货”,④大力发展商业。
姜太公(吕尚)在辅佐周武王治理齐国的过程中,强调农、工、商“三宝”,如《周书》中所说的“商不出则三宝绝”。《诗经》中涉及商品流通方面的诗也有不少,例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以尔车来,以我贿迁。”⑤反映了民间经营商业,是很正常的,很有必要的。
春秋战国时期,也非常重视发展商业。如司马迁曾经说过:“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⑥他还引证《周书》(周朝的文诰)进行说明,“农、工、商、虞”是人民“衣食之原”,“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⑦这也说明了发展商业的重大作用,强调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管子很重视发展商品流通,发展市场:“聚者有市,无市则民乏。”“市者,货之准也。”“市者可以治乱。”“市者……可以知多少,而不能为多少。”⑧“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⑨“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10发展商品流通,可“治乱”,可“起本”,还可致富,可见其作用之大。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不断扩大,很多新的产业、新的产品不断出现,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昌盛,出现了“劝”、“和”、“利”的情况,正如马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由于社会分工,这些商品的市场日益扩大,……使它们各自的产品互相变成商品,互相成为等价物,使它们互相成为市场。”[1]
管仲还提出:“士农工商四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杂处则言哤,其事乱。……处商必就市井。”11提出四民定居,不要“杂处”。他还提出了商人聚居一起的好处:“令夫商群萃而州处,观凶饥,审国变,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货,以知其市之价……料多少,计贵贱,以其所有,易其所无……旦昔从事于此,以教其子弟,相语以利,相示以时,相陈以知贾。少而习焉,其心安焉。……是故商之常为商。”12这说明,商人聚居在一起,就可以研究市场的情况,了解市场的价格,并去外地买卖商品,以物易物。同时,这也会影响自己的子弟,使之学到经商的知识,所以商人的后代也就成为商人了。他在治理齐国的过程中,一直强调“通货积财,富国强兵”,13通过发展商品经济,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就实现了他的愿望:“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14
荀子提出:“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流,使相归移也。”15主张各地大搞商品流通。还提出:“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16这样就使“四海之内若一家”。因为农、工、商各业相互配合,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出现了美好的社会景象。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是,搞商品流通,对农产品来说,就要考虑农业季节,要按照农业季节来安排农产品的交换,要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生产和贩卖商品。例如,西汉时期,白圭善于观察市场变化,收购和贩卖商品。他这样说:“我在从事经营活动时,就像伊尹、吕商等策划谋略,孙武、吴起用兵打仗,商鞅执法那样严谨、小心。”后人称他为研究市场经营的祖师。17他还提出:“欲长钱,取下谷。”“长斗石,取上种。”18贩卖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受市场供求的影响小,容易获取利润。选用优良品种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这些见解是很可取的。后人称他为经商的祖师。西汉理财家桑弘羊还提出了“工商富国论”:“农商交易,以利为本。”“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这样就使“农工商师各得所欲”,19工商业发展了,国家就富强了。
东汉时期的班固提出食货二者是民生之本,也很重视商品流通。“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商以足用,懋迁有无。”20商业发展了,还可以实现“国实民富”。
总之,我国古代强调发展商业,并通过商品流通实现富国裕民的相关论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第二,有的还论述了发展商业的具体内容和措施。早在西周时代,就提出了管理市场商品交换的一些基本原则:“凡治市之货贿六畜珍异,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21这就是说,对于市场商品,没有的要使它有,有利的要不断增产,有害的要加以排除,奢侈品要尽量减少,这样商品市场运行就合理了。《礼记》中还提出,有些商品要禁止在市场上流通,“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木不中伐,禽兽鱼鳖不中杀,不粥于市。关执禁以讯,禁异服,识异言。”22奢侈品、不合格的商品、不应该在市场上买卖的产品,都要严格禁止进入市场,这就规定得很具体了。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要强调诚信经营。孔子一直强调诚实守信:“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23讲诚信,当然也包括商品流通的诚信,包括商业道德,要诚实守信。
孔子的弟子子贡自愿作商人,并强调根据市场上商品的供求关系去定价:“君子之所以贵玉而贱珉者(石之美者)何也?为玉之少而珉之多耶。”24据《史记》记载,子产(公孙侨)提出:“市不豫价”。25要根据市场上商品供求的情况决定价格,不要事先规定。这些都说明,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要合理定价,要诚信经营。
孟子不仅主张发展商业,而且强调要对商人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关币讥而不征”,“泽梁无禁”,这样就使“天下之商皆悦而愿藏于市。”26但是,他反对垄断:“…有贱丈夫焉,必求垄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焉。”27反对垄断,也就是讲商品流通要合理、合法经营,要诚实守信。
春秋时期,管子提出“轻重论”,反映商品供求与价格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有余则轻,不足则重”,“多则贱,寡则贵”,28“轻则见泄,重则见射”。29强调从流通方面抓好经营管理,“以轻重衡天下”,这说明了加强商品流通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西汉时期,桑弘羊还提出了“平准”、“均输”等思想,用以调节商品供求,平抑物价。主要方法是:在郡县设置由中央统管的均输机构,根据各地需要调节商品的流通,决定合理的价格,保证市场供求平衡。他还提出发展对外贸易,主张“以末易其本,以虚荡其实。”“衡轻重而役诸候,外国之物内流,而利不外泄。”30
上面这些都说明,我国古代的一些名人、学者提出的发展商品流通的一些重要原则和具体措施,是很有远见的,是很可贵的。这对于发展商品经济,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第三,在发展商品流通过程中,除了发展工商业外,还要发展其他产业。发展商品流通,不只是商业内部问题,还牵涉到其他很多产业的发展。扩大商品流通,就要扩大其他多种产业,扩大多种多样产品的流通。我国古代,就有不少人在这方面进行了精辟的论述。
例如,早在西周时代,周文王就曾在《程典》中说:“士大夫不杂于工商,商不厚,工不巧,农不力,不可以成治……业分而专,然后可以成治。”在发展商品流通的同时,还要发展工业、农业,工要“巧”,农要“力”,各行各业要“专”,这就要求很高了。周公(姬旦)介绍夏禹王的“禹之禁”时说:“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31周文王也提出:“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麂(不捕小兽)不卵(不取鸟卵),以成鸟兽之长。”32禁止一些砍伐山林和捉捕鱼鸟、小兽等的行为,目的就在于发展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利于发展商业,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
在古代农业社会,要发展商品经济,首先强调发展农业,发展农业内部各种产业,包括畜牧业、渔业等。例如,西汉时期,畜牧业大发展,“以致马千匹,牛倍之,羊万头,粟以万种计。”33畜牧业发展了,进而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畜牧商品经营有“卜式者,河南人也……式入山牧十余岁,羊致千余头,买田宅。”34有的还养鱼致富:“言陂泽养鱼,一岁收得千石鱼卖也。”35
在古代农业社会,发展了农业以及农业内部的畜牧业、渔业等产业,扩大了商品的来源,丰富了商品的品种,这就大大有利于扩大商品流通和发展商品经济。
第四,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要反对奢侈消费。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得到满足,这本来是件大好事,但容易出现两种不良现象:一是出现一些奢侈品在市场上流通;二是有些人富裕起来以后,就大搞奢侈消费,甚至骄奢淫逸。我国古代,早就有些有识之士及名人反对并极力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提出了一些对市场加强管理的政策和措施。
例如,早在商朝,就大力反对奢侈消费,还颁发诏令,“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36反对奢侈消费的“淫风”。西周时期,提出了管理市场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我们在前面曾经引用过的“靡者使微”,在市场上要尽量减少奢侈品的流通。
春秋战国时期,子产强调公平交易,反对商品流通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历史上称他“为相二年,市不豫价”。37他还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惩治腐败:“大人之忠俭者,从而与之,泰侈者,因而毙之。”38这就要求很严格了,惩罚也就很厉害了!
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些学者反对奢侈消费,强调节俭,如晏子就曾经提出:“今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法其节俭也。”“穹民财力以供嗜饮,谓之暴;崇现好威亚,拟于君,谓之逆,刑杀不幸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39把奢侈消费称之为“暴”、“逆”、“贼”,称之为“大殃”,要坚决排除,这就要求很高了。
荀子主张“节用裕民”,“裕民则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治)……”。“不知节用裕民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田瘠以秽则出实不半……而且有空虚穷乏之实矣。此无它故焉,不知节用裕民也。”40不节用裕民,使人民贫困,就会造成很多不良的后果,可见这个问题之重要了。
管子认为,奢侈品生产和流通对社会危害很大。“工以雕文刻镂相稚也,谓之逆”。“女以美衣锦绣纂组相稚也,谓之逆。”41“文巧不禁,则民乃淫。”42奢侈品流行会败坏社会风气,所以要禁止。
他还强调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特别是政府官员要节约利民。“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43政府官员搞奢侈消费,掠取人民的收入,结果会危害国家,后果是很坏的。
西汉时期的贾谊,强调重本抑末,强调积贮,要求“粟多而财有余”。他还反对奢侈与浪费,反对“食之者众,生之者寡”,认为“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缺?”44他特别反对商人暴富以后搞奢侈消费:“今庶人屋壁得为帝服,倡优下贱,得为后饰,然而天下不屈者,殆未有也。”还强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风,日月以长,是天下之大贱也。”45搞奢侈消费,成为“天下之大贼”,这就会造成很坏的结果,后果要自负了!
我国古代有关这些方面的论述还有很多,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二、中国古代流通思想的当代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流通思想极为丰富,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其中有不少思想即使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最需要的商品,调节供求关系。商业是联系士、农、工的纽带,是联系各个方面的桥梁。商品流通发展了,就会实现马克思曾经指出的情形:“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即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2]商品的出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3]商品出卖了,实现了“惊险的跳跃”,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就大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里还有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即发展商品流通,就要发展人们最需要的商品,不需要的特别是一些奢侈品,就不要在市场上流通。对于这些问题,本文在前面已经引用了古代很多精辟的论述,特别是《周礼》中提出的“亡者使有,利者使阜,害者使亡,靡者使微”。人们最需要的商品不断在市场上流通,就大大有利于提高消费质量,扩大消费市场,促进经济发展,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它们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总体内部的差别……例如,当市场扩大即交换范围扩大时,生产的规模也就扩大,生产也就分得更细。”[4]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消费品适应消费者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使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这种良好美景,早在古代就有不少人预言了,可见古代流通思想的重大意义。
就我国当前来看,产业结构还不完善,特别是农业还很滞后,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还不完善,流通渠道还不完善,影响市场发展。前两年,笔者在一篇短文中曾经提出:“当前,我国流通渠道还不够丰富和顺畅,影响生产和消费。这就要加强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通信、电网等,拓宽流通渠道,建立产、供、销协调发展的完整体系,搞活流通……流通渠道的完善,有利于促进生产与消费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培育消费热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5]当前,我国应该在完善流通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业内部新兴产业,大搞农产品加工增值,这不仅大大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而且可以发展城乡人民最需要的商品,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商品流通,并提高商品质量。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我国古代早就有了不少的理论和实践。例如,本文前面曾引用过的《礼记·王制》中就明确规定,质量不好的商品以及奢侈品禁止进入市场,规定很严格。
我国古代有些人在实际经营商业活动的过程中,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策略和实用方法。例如,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商人计然提出了“计然之策”,即根据生产规律来决定经营方式,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价格。他提出:“智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掌握了这两点,“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矣”。46
春秋战国末期,出现了被誉为“商人祖师”的范蠡,他主张在经营商业时重视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综合利用。当时是农业社会,农产品是主要商品,他的经商主要是为农业服务,为了满足农业的需要。他生财有道,赚取了大量的财富,但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为人民谋幸福,因而人们称赞他是“富而行其德”,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业领域的楷模,人们称之为“陶朱公”。
他还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即所谓“积著之理”。他说:“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47强调所经营的商品必须质量完好,不要保留容易变坏的物品,不要贪图高价。
他还以致富之术教人,如猗顿原为鲁国“穹士”,受了陶朱公的指点,经营畜牧业致富,“赀拟王公,驰名天下”。48范蠡还认为,人们的社会活动必须与自然界的变化相适应,“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能做到这样,“万物之情可得而观矣”。49他还提出:“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则本末俱利,平粜齐物,关市不乏,治国之道也。”50他强调“本末俱利”,也就是农商俱利,在商业经营过程中,还要兼顾农民的利益。正如马克思曾经指出的那样:“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利益,以及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的才能得到全面的发展。”[6]
第三,强调诚信为本,反对价格欺诈。古代《周礼》就采取峻法严刑,反对价格欺诈:“掌市之治,教、政、刑、量度、禁令……以陈肆辨物而平市,以政令禁物靡而均市……以贾民禁伪而除诈,以刑罚禁虣而去盗。”51强调按质论价,对于伪劣假冒商品及奢侈品,严禁在市场出现,对违法的就要处以刑罚。还提出:“胥师……而平其货贿,宪刑禁焉。察其诈伪、饰行、儥慝者而诛罚之。”52并强调,如果发现以劣质商品卖给顾客、搞价格欺诈的现象,就要严加处罚。
中国古代还有不少学者强调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要追求质量。如《礼记·王制》中就提出:“用器不中度,不粥于市……布帛精粗不中数,幅广狭不中量,不粥于市。”
春秋战国时期,还有些名人提出在发展商品经济的过程中,强调要以诚信为本。如管子就强调“诚贾”,“非诚贾不得食于贾,非诚工不得食于工,非诚农不得食于农,非信士不得立于朝。”53把“诚贾”列为四民之首,可见其对商业经营中诚信的重视程度。他特别强调,要反对商人的“豪夺”,“大商贾家不得豪夺吾民”。54
孔子强调诚信,强调“富而有德”。他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5“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56
在汉武帝时代,桑弘羊在经营商业方面强调“平准”、“均输”的思想。“均输”是用商业的办法改变过去通过行政办法分派各地上缴贡物的方式,建立官营的商业网络。“平准”是平抑物价,防止商人非法牟利:“置平准于京师,都受天下之货物,贵即卖之,贱则买之,如富商大贾无所牟大利,则反本,而万物不得滕涌,故抑天下物,名曰平准。”57这就大大有利于打击不法商人的非法牟利活动,保护民众利益。他还强调农商兼顾,以利本末:“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从而使“农商工师各得所欲”。58
东汉的班固反对奸商,“掘家博掩,犯奸成富”,认为这类商人是“伤风败俗,大乱之首”。59
上面这些都说明,在经营商业的过程中,要强调诚信经营,要强调商业道德,这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第四,要加强商业道德的教育。商品经济发展了,商品流通扩展了,人们消费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日益繁荣了,就必须加强商业道德教育。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因为要多方面享受,他就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7]这就必须对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加强教育,从根本上提高人的素质。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些名人在这方面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论述。
孔子主张发展商业,但强调商业道德。下面是他在回答弟子由有提出问题时的一段对话:“由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子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60他强调富了之后,要加强道德教育,做到富而有德,防止“为富不仁”。他还把礼、义和诚实守信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61他要求学生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是比较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内容。《礼记》中很多论述都强调礼乐教化,如《礼记·中庸》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62这就要求很高了。
总之,中国古代的流通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即使放在当代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上面提到的只是其中的一些方面,还有些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和实践,这里受篇幅和笔者认识水平的限制,无法一一论述,就此从略了。
三、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使其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必须大加发扬,并使其走向世界。
江泽民同志早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就曾强调:“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又强调:“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的作用越来越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市场在空间上相应扩大,以商品生产领域为中心画出的圆的半径越来越大。”[8]还提出,在商品经济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9]马克思还认为,商品不断发展,开拓了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10]我们在发展商品流通方面,自古以来就有大量高瞻远瞩的精辟论述(如前所述),有不少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弘扬这方面的精华,并使其走向世界。事实上,我国古代不少名人早就有过这方面的论述。
例如,《尚书·尧典》中就曾指出:“百姓昭苏,协和万邦。”《周易·乾卦》中提出:“首出庶务,万国咸宁。”这些都描述了中华优秀文化在外国的巨大影响。
在商品流通方面,我国早在西汉时代就曾经提出,商品流通要流向全国,甚至国外,“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63
管仲辅佐齐桓公,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搞“关市饥而不征”,把水产(鱼)、盐和手工业品输往国外,实行“关市饥而不征”,让商品出口,不征收关税,“以为诸侯利”。结果是“天下之商贾归齐若流水”。64这对当时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孔子也称赞他:“……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65
荀子也强调发展对外贸易:“通流财物粟米,无使滞留。”通过发展对外贸易,“使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急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其用。上以饰贤良,下以养百姓而安乐之”。66
对外贸易发展了,就会在商品流通及其实现过程中体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之传播于世界各地。而且随着流通渠道的扩大,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来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扩展文化流传,扩展文化理论和精神文化产品,扩展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和美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使之走向世界,实现本文前面引述的十六大报告、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目标:“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正是我们当前应该着力追求的目标,也是需要我们逐步实现的良好美景。这是可以预期的。
四、结束语
综上可知,商业是社会经济一个极为重要的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发展商品经济,发展商品流通,对于优化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对于人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文明与社会全面进步,作用很大。
《礼记》中早就提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67孔子提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8发展了高层次的商品经济,发展了高质量的商品流通,促进了市场的繁荣昌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了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实现了“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实现了“致中和”,促进了消费和谐、社会和谐,就大大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当前,我们应该在这些方面着力追求,促使社会更加繁荣昌盛,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照大地。这里笔者想起了宋儒张横渠的几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应该进一步“为万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崇高的精神,应该是我们人生的目标,也正是我们研究古代流通思想的最终目的。
[1]资本论(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718.
[2]、[3]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67、12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02.
[5]尹世杰.我国当前扩大消费需求的几个问题[J].中国流通经济,2009(7):7-10.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六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392.
[8]剩余价值理论(第三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17.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十六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04.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4.
注释:
①参见《周易·系辞下传》。
②参见《易·系辞》。
③参见《尚书·益稷》。
④参见《逸周书·文传》。
⑤参见《卫风·氓》。
6、7、17、18、33、35、46、47、49、50、63详情见《史记·货殖列传》。
⑧、⑨参见《管子·乘马》。
⑩参见《管子·侈靡》。
11、12参见《管子·小匡》。
13、14参见《史记·管晏列传》。
15、16、66参见《荀子·王制》。
19引自《盐铁论》。
20参见《汉书·食货志》。
21参见《周礼·地官·司市》。
22参见《礼记·王制》。
23参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4参见《荀子·行法》。
25参见《史记·本传》。
26参见《孟子·公孙丑》。
27参见《孟子·公孙丑下》。
28、54参见《管子·国蓄》。
29参见《管子·山权数》。
30引自《盐铁论》。
31参见《逸周书·大聚》。
32参见《逸周书·文传》。
34、57参见《史记·平准书》。
36参见《尚书·伊训》。
37参见《史记·循史列传》。
38参见《左传·襄公三十年》。
39参见《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
40参见《荀子·富国论》。
41参见《管子·重令》。
42参见《管子·牧民》。
43参见《管子·权修》。
44参见《汉书·食货志上》。
45参见《汉书·贾谊传》。
48参见《史记集解》,引自《孔丛子》)
51参见《周礼·地官司徒第二·司市》。
52参见《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胥师》。
53参见《管子·乘马》。
55参见《论语·为政第二》。
56参见《中庸·右第二十二章》。
58参见《盐铁论·轻重》。
59参见《汉书·食货志》。
60参见《论语·子路》。
61参见《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62参见《礼记·中庸》第二十章。
64参见司马迁《史记》。
65参见《论语·宪问》。
67参见《礼记·中庸第三十一》。
68参见《中庸天命》。
On the Thought of Circulation in Ancient China
and Its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YINShi-jie
(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China)
China is one of the oldest countries with ancient civilization;China's ancient culture and thought is very broad and profound.The thought of circulation in ancient China is also very rich;so many eminent persons and scholars had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commerce and they also had put forward some policy and countermeasures on how to develop commerce and oppose luxury consumption.Some of these thoughts are still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such as the improvement of commodity quality,management with good faith,and business ethics.We should further advance and enrich China'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ake it go global.
China;ancient thought on circulation;excellent culture;significance in the contemporary era;business ethics
F259.29
A
1007-8266(2011)06-0013-07
尹世杰(1922-),男,湖南省洞口县人,著名经济学家,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消费经济》杂志主编,中国消费经济学的主要创始人和学科带头人,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并获中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最高奖,2001年获全国“维权十佳”和“3.15金质奖”,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经济学。
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