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介 绍
2011-02-19王霜
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介 绍
一、发展历程
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的前身是所级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5年12月20日,是研究所三大中长期发展领域之一,被中国科学院列入三期创新工程重点建设候选项目,以填补我国在该领域技术平台的空白。在实验室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历经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实验室在抗艾滋病和抗抑郁症新药药效学评价关键技术、疾病灵长类动物模型、生物毒素结构与功能、疾病遗传学等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2007年9月,经向中国科学院提出申请,通过院计划财务局组织的专家组的严格现场评审,于2008年12月19日正式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此外,经向云南省科技厅提出申请,并通过一年多的培育建设和发展,于2010年7月19日顺利通过云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正式成为“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
二、研究方向与目标
围绕天然活性物质的结构与功能、重大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创建和天然活性物质药效学评价,重点实验室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天然活性多肽与蛋白质研究关键技术和资源库;
2.人类疾病的灵长类动物模型;
3.重大疾病机理研究与新药研发关键技术。
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科交叉,形成我国特色的以动物模型为基础,以解析重大人类疾病发病机理、发现新药物作用靶点和创制新药为导向的创新药物研发的网络体系和平台,促进我国生物医学基础研究和医药产业的发展,满足我国人口与健康领域的重大需求。
三、研究队伍
重点实验室现有14个学科组,固定职工88人,其中博士36人,硕士18人,学士25人。平均年龄36.1岁,形成了包括3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9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和2名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入选者的一支年富力强、励精图治的团队,渐已成为吸引、凝聚国内外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2010年,通过中科院“百人计划”和“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等方式,重点实验室先后从美国引进4位博士,其中2位为美国副教授,有力地扩展和充实了实验室的体量和结构。
四、支撑条件
实验室自2005年组建以来,一直以昆明动物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为依托,以国家、科学院和发改委正式批准和支持建设的中国科学院昆明灵长类研究中心、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实验中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和中国科学院昆明生物多样性大型仪器区域中心为基础,推动和加快实验室支撑体系的建设和发展。其中,昆明动物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是中国科学院1982年规划布局确定的科学院三大实验动物基地之一,中心现有猕猴、平顶猴、短尾猴、熊猴、食蟹猴、金丝猴和树鼩等11个种三千多头实验灵长类动物种群。国家昆明高等级生物安全灵长类实验中心可容纳500头灵长类动物实验,同时满足12个新药的筛选及药效学实验。2010年,“树鼩饲养繁殖基地”已正式启动扩展,规划同时饲养5000只树鼩,预计2011年4月完工,届时将实现树鼩普通群、封闭群和近交系饲养繁殖一体化综合基地的功能,为研究体系提供全面支撑,并有望取得产业化方面的突破。
五、近五年重要成果
1.申请项目情况
近五年来,重点实验室主持或参与包括“973”、 “863”、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等国家、省(部) 科研任务共118项,共争取到合同经费17498万元。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55项,总合同经费13967万元。
2.专利、论文、获奖等情况
近五年来,重点实验室共获得发明专利29项,其中1项为国际授权专利;17个新药品种已经进入临床前,5个新药进入临床,3个新药品种上市,协议转让新药新技术成果2800万元;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发表揭示人类重大疾病机理和药物作用靶点的SCI论文250余篇。
3.疾病机理解析与动物模型创制
重点实验室团队利用多学科交叉技术手段,发现一系列重要的疾病机理和药物作用新靶点:发现创伤后应激综合征的单氨类调控机理,揭示辣椒素和糖皮质激素受体在抑郁症和毒品成瘾过程中的新机制;发现视神经萎缩发病的线粒体遗传机制,为该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方向;阐明了限制因子 TRIM5α对抗HIV-1的分子机制;发现CD176可作为恶性肿瘤生物治疗的新靶标。在动物模型研究方面,创制了我国特有的艾滋病猕猴模型;完善了抑郁症啮齿类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创制了树鼩的抑郁症模型;创制了特有的树鼩HCV肝损伤模型;建立了猕猴巴金森氏病模型和新型小鼠老年痴呆模型。
4. 药效评价和技术平台
重点实验室已在“天然药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建立了系统完善的以灵长类动物模型为基础的新药筛选评价体系,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相关领域处于不可或缺的地位。建立并完善了多肽、蛋白质药物分子资源库,目前已筛选了天然活性物质4000余种;建立了国内最完整从分子、细胞到动物模型的抗艾滋病药物药效学评价平台,筛选和研究了5000多种化合物的抗HIV活性,发现了一系列具有抗HIV-1活性的化合物,完成了11个抗HIV新药的临床前药效学评价,其中2个抗HIV新药获得SFDA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是我国抗HIV药物研究的最主要基地之一;建立了从递质、受体到抑郁症动物模型各层面的体内外筛选和研究抗抑郁症药物的技术和方法,完成天然1类抗抑郁新药“奥生乐赛特”的临床前研究,并通过国家药监局专家评审答辩会,正在等待临床实验批文;建立了非人灵长类转基因动物平台,成功获得世界上第三例(我国首例)转基因动物。
王 霜
(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动物模型与人类疾病机理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云南 昆明 65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