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 解文 识记 探究——人教版《〈论语 〉 选读》的“四部曲”教学构想
2011-02-19严华明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
■严华明(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
读史 解文 识记 探究
——人教版《〈论语 〉 选读》的“四部曲”教学构想
■严华明(浙江省江山市滨江高级中学)
《〈论语〉选读》是新课程高中生“文化论著研读”系列选修课之一。《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体呈现的中华文化经典。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从形式上说,它是对话文体的古代汉语。这一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培养正确解读和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既要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要体会并把握阅读文化论著的基本方法,以期达到提高个人精神品格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提高文言阅读的能力。
正如《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所言,教授 《〈论语〉选读》应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文化。文字层次上,着重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文章层次上,注重于章法技巧的分析和鉴赏:文化层次上,注重于文化传统的解析与继承。三者关系中,语言文字的理解是基础,文化内涵的探究是结果。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学好这一课程,既积累了文言知识,领会章法技巧,又评析和传承了文化传统,从而达到提升自己精神品位的目的,可以设计如下“四部曲”教学构想。
一、读史——以史为纲,以史释人
《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是研究孔子思想和早期儒学最为可靠的史料,在汉朝初年就是学者的必读书籍,东汉曾列为“七经”之一,到宋代更被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学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论语》一书的许多观点成了社会的规范,渗透到政治、思想、文化、心理、习俗等各个方面,人们的言语行为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受着它的影响,即使到今天,它对中华民族思想观念的影响仍然根深蒂固,不可小视。
《论语》以记言为主,由若干篇章集合而成,篇与篇之间,乃至章与章之间不一定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关联性不易被学生熟知。另外,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特点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孔子作为一代儒学圣人,他的学说体系不愧为文化殿堂里的瑰宝。然而,在无限的光环背后,是他思想的两面性——进步和保守,这一事实往往被后人所漠视,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给学生展示一个真实的孔子,让学生学会辨别出一个“原生”的孔子与“改装”的孔子。
所以在讲授《〈论语〉选读》之前,不妨引导学生走进孔子真实的人生世界,具体做法是:把《史记◦孔子世家》的原文、译文印发给学生,老师课前作适当的点拨,来解决字词上的疑难问题;分发孔子的人生行程图谱,在史实中发现概括孔子的形象,在“据”字上下功夫;结合“春秋列国形势图”和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详细地展现一个为理想而孜孜不倦、周游列国的圣人形象。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应引导学生把孔子的学说放在整个春秋哲人思想体系中去考察,还可引导程度较好的学生把孔子和其他儒学大师如孟子、荀子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阅读,以得出更为全面的阐释。
二、解文——以言解文,文言结合
《论语》是语言体,文字相对浅显,课后又有详细的注解和译文,学生阅读时障碍较少,总体而言语言文字的难度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不讲文言字词,课文中有关字词的重点、难点、争议、忽略处还应作适当点拨。如 1.“甚矣,吾衰也;2.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3.有是哉,子之迂也;4.野哉,由也”,这些都是主谓倒装句,分别突出强调了“甚、久、有、野”,前两句我们从孔子的感叹中读出了他年老体衰、四处碰壁后的悲惨心情和对西周政治的无限思慕;第三句是子路对孔子“正名”的不以为然,也可以从子路对老师“迂阔”的指责中看出子路“率尔”的个性;第四句是孔子对学生毫不客气的批评,孔子曾言“六十而耳顺”,六十四岁的孔子如此直截了当地批评五十五岁的学生,也可看出他对“名教”的重视。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都是教师引导学生积累和归纳的重点。《论语》中还有很多话流传至今,有的已变成了成语、熟语、格言等,这些也应让学生做好整理和归纳。
学习文言文从文言字词入手,学习《论语》也不例外,做到文言字词上有所“得”,才能更好地领悟文章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学会文言结合,才能在形成文言语感上有所裨益,才能更好地理解文言词句。
三、感悟——以读促背,熟读成诵
熟读《论语》中的重要章节,不仅能形成良好的文言语感,而且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蕴含的孔子的高尚情怀和乐观精神。如《君子之风》一文中:“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透过以上孔子的话,我们看到了一个安贫乐道、可敬而又可爱的夫子形象。“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短短十个字,看似平淡,却把清贫的生活说得富有情味。“乐亦在其中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富贵如浮云”,浮云聚散无常,富贵如过眼烟云;浮云远在天上,富贵与己无关;行云至轻至淡,富贵无足轻重。孔子把高尚的情怀寓于朴素的叙述中。“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说明自己得到的不是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追求真理过程中高尚的快乐。通过让学生认真地揣摩孔子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便可读出孔子安贫乐道、自我欣赏的态度和发自内心的快乐。鉴赏文言文重在感悟,而熟读成诵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熟读让学生进入具体的文言情境中,从而更加深入地领会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四、探究——自主发问,学有所用
孔子十分重视正确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强调对人生意义执着不懈的追求。学生在阅读时如果能大胆发问,注重自己的阅读心得,就会对其中的有关语句有深刻的感悟,从而对深厚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刻的体悟。针对这一目的,教师可以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型,如教师研读型、主题讲座型、读书报告型、评点交流型等多种生动活泼的课堂设计。这不仅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还可增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如第十一课《诲人不倦》阐述了孔子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师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设计以下问题进行发问:1.孔子一方面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方面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也”,这两种说法之间有什么矛盾?从孔子言行看,他实际更倾向于哪种观点?2.哪些章句充分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的教学原则?3.“有教无类”是孔子主要的教育思想,历来对它的诠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让学生课前搜索相关资料,参与讨论,提出见解。通过类似的题型设计,可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探究句中的深层含义,学以致用,通过读《论语》而悟人生,进一步感悟文化经典的魅力。
于丹《〈论语〉心得》曾说,在当前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人还有多少时间、多少空间能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呢?我们所看到的往往只是一个社会的角色,被遮蔽的恰恰是我们心灵的声音!面对这一现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育学生仔细揣摩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论语〉选读》,让自己的心灵和浑厚的儒家学说作一次碰撞,这对于我们的教育目标——培养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资料:
1.顾乐波《浅谈语文版〈论语选读〉的教学构想》,《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8年第 6期。
2.《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指导意见》,浙江教育出版社。
3.余利民 《〈诲人不倦〉一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月刊》2007年第 4期。
4.张玉新《“以教师为主导”与“以学生为主体”辨析》,《语文教学月刊》2009年第 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