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三作文教学之拙见
2011-02-19杨美玲广东省潮州市绵德中学
■ 杨美玲(广东省潮州市绵德中学)
新课程高三作文教学之拙见
■ 杨美玲(广东省潮州市绵德中学)
一直以来,语文学科都具有独特的工具性和社会性,它的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和技巧。在这四个方面中,“写”是最核心的能力,而占了半壁江山的作文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应当十分重视。”怎样上好作文课,怎样让学生学会写作文,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作文教学过程看,指导、批改和评讲是贯穿始终的三个基本环节。多年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实践,尤其是近两年的新课改写作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要真正实现高中新课标的基本教学理念,我们应具备一套完整的写作教学计划、科学的写作训练体系。通过与实践相结合,我总结了高三语文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并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
一、作文模式出现套用现象
高三教学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以学生的写作也趋向模式化,都认为好的模式能给自己带来高分,老师教学过程中也潜意识地传达这一点。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而语文学科本来就是扩散式思维学科,作文教学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想象力。据调查表明,对某一作文题目,某班大多数同学写的都是同一题材,格式都一样,都是在遇到某情况后,先作一番思想斗争,最后如何如何,然后再喊几句口号。在现行的作文教学中,由于受考试指挥棒的影响,套题、程式化、抹杀学生真实感受的现象仍很严重。有些学生甚至背诵一些经典的语段,进行简单的模仿,这样的作品代替学生的真实感受,形成语文教学长期未能逾越的一大误区。
我认为一篇好的作文应该具备情、理、趣三个要素,要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自己的见解、充满趣味(可以是理趣也可以是情趣)。新《课标》中也指出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作文是最能传达出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一个窗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正确指导。
试问,当阅卷者看到的都是没有生命的文章时,又怎么会有感触呢?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表达真实的感情,表明自己的看法,而不是用条条框框去限制他们。立好意,围绕中心写出多姿多彩的文章。
二、作文教学缺乏系统性
很多学生到了高三,只学会了基础的写作,连文体都无法分辨清楚,写出来的作文都是文体不明,甚至语言表达不够通顺,凑够字数便草草了事。因此,我个人认为,在整个高三教学中,应该有一个系统的编排,而不是就文论文。
三、作文素材单一,不会运用
学生自身作文素材的缺乏尤为突出,据调查了解,大部分学生平时不怎么看文学类的书籍,都觉得没兴趣,在作文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就是写作内容空洞,例子老化,缺乏新意,不具备时效性。但有了素材,却不能熟练地运用也是个大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如果学生不能熟练地将已经积累的素材进行转化,思维肤浅而混乱,或者不清楚如何才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表达主题,那也不可能写出好文章。
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靠积累,考场凭发挥 ”,这是考场学子的共同体会。如何在时间短任务重的高三阶段做好积累,确实是个大难题,关键是学生自己。其实,学生并不缺少素材,缺乏的是对素材的掌握能力。对此,我把学生掌握素材分为三个阶段 :阅读——感悟 ——转化 。
多读是必要的,材料是文章这座大楼的砖块,平时要广泛阅读书籍、报刊,并做好读书笔记。与此同时,一个重要的阶段就是感悟,即要加强思想方面的积累。方法有二:第一要善思。“多一份思考,多一分收获。”平时要深入思考,遇事多问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这样就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第二要多写。要随时把思想的“火花”、思索的结论记录下来,结合自己的感悟来写。
鲁迅先生在回答文学青年“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的问题时强调了两点:一是多看,二是多练,这里的“多看”即指多观察、多阅读。这就说明,要写好文章,要掌握娴熟的文章写作手法,就要多观察,多阅读,这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要思索一些看到、读到的东西,随时将它们汇入自己思想的长河,才有可能写出有灵魂的文章。
教师应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心态。这套方法贯穿在指导、批改、评讲三个基本环节中。在备课时,要分阶段落实好重难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板块:
首先,写作基础知识的点拨。
写作指导教学包括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训练段落写作,侧重议论、抒情、描写、叙述表达方法。通过范文,从主题的提炼、语言表达、结构安排来分析一篇成功的文章必须达到的要求,让学生充分了解各种文体的写作要素。分析近几年出现较多的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进行归纳,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规范写作,为学生写好一篇文章巩固基础。
其次,课内作文和课外作文相结合。
在作文教学上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安排必要的课内作文,另一方面安排一定数量的课外练笔。课内要求具体写作,学生各方面都受到约束,往往显得比较被动,但又是必不可少的,可以培养学生规范写作的能力。除了课内两周一次大作文、一次段落写作外,我要求每个学生每周至少写一篇随笔。写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可议论、可抒情、可记叙、随心所欲。洋洋洒洒几千字,不嫌多;点点滴滴几十字,不嫌少。尽兴而写,随意而止。这样不自觉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了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最后,重视批改和评讲。
批改是发现学生写作问题所在的最直接的方法,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写作情况的重要手段,又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重要桥梁。每位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反映在写作上则具有个体的独特性,这势必要求语文教师在批改过程中针对其独特的地方提出个性化的批改意见。例如,有些学生在素材的积累上比较贫乏,分析问题不够深入,对表达技巧的使用不熟练或不恰当等,教师对这些情况要逐一进行批示,让学生明白自己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重视评讲,和批改是分不开的。评讲讲究及时性,老师只要能把学生的每一次作文存在的问题指出来,学生就能获得一点进步。积少成多,学生就能争取更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教学过程中,这三个方面应该升华为一个有机结合体,缺一不可,形成一种教学理念,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到指导、批改、评讲三个环节中,才能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