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传统文化教学刻不容缓
2011-02-19刘金魁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
刘金魁 (广东省汕尾市城区汕尾中学)
在网络文化、外来文化弥漫课堂的今天,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严重缺失,枯燥的语文教学已经变得索然无味。然而,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可以使语文课堂重新活跃起来。语文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有责任和义务挽救即将流失的民族文化,帮助学生找回心灵的归宿。因此,用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追求、树立他们崇尚民族文化的信念,是十分必要的。
一、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重要工具,语文教学是当今学生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断裂,这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的发展需要。“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期,他们的心理判断能力还较弱,这就需要每一位为人师表者在教好书的同时,积极利用课堂教学,创造一个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今的青少年,尤其是“90后”的一些孩子,对于民族自豪感理解不深。因此,我们应该反思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是否需要更新或改变。作为语文教学者,有义务充分挖掘、积极宣传并发展传统文化,用丰厚的传统文化精髓来构筑学生的精神家园。如在传统节日到来之际,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由对传统节日的“陌生感”回归到对传统节日的“认同感”“亲切感”。又如,引导学生了解节日的由来或所蕴藏的历史故事,追寻名人生命的足迹,如屈原、陆游、辛弃疾等,从他们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树立民族自豪感。学生对乡情国情的认识越具体、越深刻,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就会越深厚、越真诚。
2.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中学时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幼年时期,求真向善是学生的深层心理需求。求知欲旺盛、可塑性强是他们的特点。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单纯,生活单调的他们正需要思想的启迪、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铸炼,亦即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与熏陶。中学语文教学一旦文化参与减弱,成为应试的附庸,便失去了活力。忽视教材文化内蕴的开掘,就是抛弃我国语文教育与生俱来的优点。当语文“堕落”为一种知识学科,它就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内涵。有了传统文化的参与,语文知识系统才不会成为一个独立的变量。为此,语文教学呼唤着文化的浸润,为学生打一点“精神的底子”,使他们于潜移默化中修身养性。
3.加强传统文化教学,能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传统文化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经典诗文中优美的行文、韵味以及从经典中散发出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也正是完善学生人格所必不可少的。对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费时少、投入低、收效高的教育方法,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其意义更加深远。很多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表明,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特别融洽,生活常规明显进步,教育管理也觉得轻松了许多。的确,让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接触最有人文价值的作品,对于开启他们的智慧,塑造他们完美的人格,增强他们的人文素养,无疑是十分有效的路径。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学的途径
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体,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是民族文化的载体,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的灵魂。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各样的途径,主动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
1.寓传统文化于课堂教学。课文教学是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语文教师应利用语文课文进行传统文化渗透。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用古代诗歌展示了祖国江山的壮丽、文化的灿烂和对劳动的赞美;有的课文表现了历代仁人志士在改造社会、征服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有的课文用名言警句警示人们做人的道德准则……这些课文浓缩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蕴含着仁人志士的高尚情操,积淀着人间真挚的情感,是对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很好教材,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
2.寓传统文化于课外阅读。传统文化的渗透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注重潜移默化。语文教师应通过指导课外阅读陶冶学生情操。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大多具有叛逆性,对于外部给予的经验和认识总是持怀疑的态度。所以,传统文化需要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作用。课本外的阅读内容更具有新鲜感,正好迎合了中学生好奇的心理。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列出书目,引导学生阅读;要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作品时运用一定的方法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看到它的社会意义,从中受到有益的感染。
3.寓传统文化于课外摘抄。名言警句是学生喜爱又易于诵读记忆的内容,语文教师应激励学生,提高学生修养。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经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言简意赅、意味隽永,且易记、易背,把它们抽出来重点讲解,抄下来重点背诵,无疑会给学生思想的健康成长注入有益的营养。语文教材外也有很多有教育意义的谚语、俗语、名言,教师也应指导学生收集、摘抄、背诵,通过此种途径让学生自觉地吸收名言警句的精髓,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除了摘抄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用语、师生交流、撰写评语等途径引入名言警句,强化名言警句的感染力。
4.寓传统文化于精彩纷呈的活动。通过诵、背、书、唱、演、画等多种形式,把继承传统文化的活动做细做实,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乐趣和魅力。教师可以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种媒体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陶冶情操。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撰写诵读经典的体会和感受,评选优秀的诵读日记,开展一次经典诵读主题活动或读书节。学生应该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古诗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教师要运用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将中华经典诗文融入其中,设计生动的诵读课堂,科学地布置家庭作业,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5.用乡土文化滋润语文教学。不同的社会结构和地域自然、地理环境、民俗风情、政治经济的差异,孕育了不同特质、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了解和掌握丰富的乡土文化,让乡土文化发挥重要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明确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新的《课程标准》决定了新的教材编写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加强学生在乡土文化的积淀。目前,作为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节日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可见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语文教学应抓住契机、勇当先锋,高举弘扬乡土文化的大旗,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总之,传统文化走进语文课堂是大势所趋,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大胆实践、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辛勤培育,使其尽快萌发、迅速成长,让每位学生都拥有一个开满传统文化之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