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经典诵读活动基本模式研究
2011-02-19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李 坚 (江苏省泰州中学附属初中)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让学生进行经典诵读,已经成为时代对语文教学的要求。经典诵读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班级是日常教育教学的主阵地,经典诵读指导要能经常化,也必须将班级作为主阵地。经典诵读指导不能局限在某一篇诗文、某一项活动上,必须全局把握,系统规划,做出全面、细致的安排。本文试就班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提出激发兴趣、培养习惯和完善评价三位一体的系统策略,建构班级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模式。
一、激发兴趣,让经典诵读充溢魅力
在平时的经典诵读过程中,学生对诵读的兴趣不浓厚,诵读氛围不浓烈,诵读时间没保障;学生在诵读活动中无情感、无节奏,如和尚念经,有口无心。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1.创设激情课堂。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流眼泪,读者才会受感动;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教学中力求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当学生的情感随着教师一起上升到高峰时,巧妙地设置悬念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与作品中的人物同休戚、共哀乐,陶醉其中,乃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必须艺术地启发学生形成经典诵读的需要,激励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学习。
2.推介诵读体验。为了更好地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期待,激起学生自主奔向书海、品味“书香”的欲望,教师应在自己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利用阅读课时间现身说法,尽可能多地向学生讲述书中的动人故事和精彩片段。读书交流活动中,请班级中的小书迷介绍读书的乐趣和好处,或者请同学讲述一些名人小时候读书的故事。在教师的引导和名人事迹的激励下,学生内在的学习主动性被激活,对诵读充满期待与向往,迫不及待地想从文字中去寻找诵读的欢乐。
3.做好环境布置。为了让传统文化随时随地感染学生,教师应在班级中努力营造经典诗文的诵读氛围,让班上的墙壁、黑板、书橱、窗户充溢浓烈的书香。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配画作品,展示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每一份收获。这些,不仅成了教室中的一道风景,更重要的是能吸引学生去诵读、欣赏,潜移默化,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经典诗文的陶冶、影响。此外,从学生读书的心情出发,力求温馨、舒适、甜蜜,可适当运用鲜花、音乐、书签等。
4.运用现代眼光。学生的经典诵读要用现代眼光来引导,不能简单照搬以往的做法。如要求学生利用课内课外和假期阅读《史记》中的 15篇列传,并提供一个并不完善的注释版本,让学生在阅读时补注补译,这样的阅读就不再是死记硬背了。不少学生因此对《史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发地阅读其余部分。
二、培养习惯,让经典诵读具备常态
培养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习惯,就是要广泛、深入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主动与高尚对话,与智慧碰撞,从而打下坚实的国学功底,塑造健康的人格,让学生学中华美德,悟美好人生,做高尚之人。
1.巧妙挖掘经典。目前课本中经典诵读的篇目过少,教师在教材以外要进行较大量的阅读扩充。课内外阅读是相辅相成的: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延伸;课内阅读学方法,课外阅读重应用。如初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学习《论语》中的八则,班内可把要求提高到更多则。在向外扩充的基础上再相对集中地开展专题诵读,逐渐在学生中形成经典作品的诵读意识。
2.提倡图书“漂流”。每个学生每个月向班级捐一本书,书后附上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充实班级图书角。学生与学生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可建立“好书交换站”,定期举行“好书换着看”的活动。捐书者在书的扉页上工整地写上自己的姓名,阅读者也在捐书者姓名下方写上自己的名字。不久,一本本好书上就能留下一串串姓名。让好书在热爱阅读的学生中漂流,发挥出好书的最大价值。
3.教给阅读方法。事实上,学生有很强烈的阅读饥渴,最大障碍是课业负担过重,又缺乏具体、实用的阅读指导。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略读、选读、跳读、精读、品读、赏读等,要在平时的阅读指导课或读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学会在实际情况下灵活地运用。
4.做好读书笔记。学生建立一本经典诵读集锦的小册子,抄写自己喜欢的古诗文;或建立扑克牌式的古诗诵读卡,随时进行诵读,便于记忆。此外,指导学生撰写诵读经典的体会和感受。
5.举办读书博览会。每个学生每学期要读 3本经典书籍,并精读其中 5篇文章。每天课前三分钟,举行“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在班级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
6.开展读书实践活动。经典诵读活动中,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的读书实践活动,如故事会、演讲比赛、调查报告、书签制作、小小报、读书征文比赛、报刊剪辑等。为了展示学生的优秀阅读报告,可以举行类似“你读的书真多!”“你画的真棒!”“你写得真好!”的活动。
7.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家长的作用,使其成为班级经典诵读活动的支持者、宣传者和参与者、建设者。通过家长学校活动,要求家长将每个双休日利用一小时的时间定为“读书时间”,和孩子共同诵读、共同提高,营造家庭读书氛围。有条件的家庭,要经常带孩子到书店购书,到图书馆借书,拓宽读书渠道。倡导家长在孩子过生日时以书为礼品,过春节的时候送好书压岁等。
三、完善评价,让经典诵读铸就永恒
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激励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诵读学习热情,调动他们参与经典诵读活动的积极性,实现自我对诵读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从而将经典诵读活动引向深入,扩大影响,形成机制,保证长效。
1.注重诵读能力评价。学生的诵读能力主要从吐字清晰、发音正确、注意停顿和重音、语调及速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努力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激励的言辞、热烈的感情、友善的微笑、期待的目光、宽容的态度来有效地调控评价的过程。建立学生自评、互评的评价机制,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通过评价,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检查自己的学习行为,培养个人评价观念,提高认识能力。
2.形成活动结果评价。对于经典诵读开展的各项活动,要能做出及时、有效的评价:评选优秀诵读日记,评选班级“诵读大王”“诵读能手”或“每月一星”等,以此激发学生们的诵读热情。
3.建立诵读成长记录。成长记录主要收集、记录学生自己、教师或同伴做出的评价的有关材料以及学生的作品、信息。它是评价学生进步过程、努力程度、反省能力及最终发展水平的理想方式。为了把学生平时学习的发展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教师可以画一张经典诵读评价表贴在教室里,评价内容包括听力、朗读、作业、背诵、检测等,凡是在活动中优异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颗进步星。
综上所述,班级经典诵读活动的基本模式就是要引导学生大量诵读经典诗文,感受中国文化的强大魅力,保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经典诗文的兴趣,自发地去寻经索典,亲近热爱中国文化。这样,学生们在班级开展的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中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就会逐渐深入,就会在亲近中热爱中华文明,在热爱中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