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江市三年中考命题看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存在问题和应对策略
2011-02-19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丁 洁 (江苏省镇江市实验初级中学)
中考是九年基础教育的终点,也是孩子未来发展方向性选择的起点。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作文无疑是半壁江山。下文从镇江市三年中考命题入手,谈谈中考作文的命题规律、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一、原题再现
1.2010年题目: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150分/50分)
在你成长的历程中,一定有一个“她”触动过你的心灵,让你魂牵梦萦。“她”包含“她”“他”“它”。“她”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一本书、一段经历、一处风景、一种社会现象或问题……请以“叫我如何不想她”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2009年题目: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150分/50分)
生活中的人、事、物,常常叩击我们的心灵,由此所产生的情感一定会累积成一种表达的力量,浓缩成一句话萦绕在心头。请以“心中早想说一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3.2008年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150分/50分)
父亲正在教儿子学骑自行车。儿子不过七八岁,和自行车一般高。学了半个多小时,仍旧没有进步。一上车,车就倒了。即使车当时没倒,也只是歪歪斜斜走上几米后,就连车带人一齐摔倒。这时,父亲郑重其事地对儿子喊道:“学会骑车注意三点:先要身子正,上了自行车不要斜着身子,身子歪了是骑不好车的;再是眼晴向前看,选择好前进的路;还有一点是脚下要用力,才能使你的自行车走得快,走得稳……”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文章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中不要出现 (或暗示)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二、命题规律
《课程标准》对写作的要求是:“能对生活现象进行独立思考,发现蕴涵其中的意义;能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写下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能依据知识水平和生活积累展开想象,表达自己对学习、生活的思考和未来的憧憬;能综合运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写出有感情、有内容、有中心、有条理的文章。”观察这三年的中考作文题,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叙事还是议论,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样的命题走向和基于命题指向的作文阅卷,使得一批直接取材于现实、写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文章凸显出来。镇江的作文命题有如下规律:
1.不设审题障碍。三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以生活为核心,引导考生关注社会,让他们有话可写、有情可抒。这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说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问题是,命题有着相当宽泛的选材范围,内涵非常丰富。这样的命题,一方面给了考生更自由的选择余地和发挥空间,同时也增加了正确理解和把握命题内涵的难度。
2.以“我”为视角。三年中考命题的核心或是从“我”的视角出发,或以“我”为写作重点,或以“我的周围”“我所处的群体”为写作对象,让考生在关注自己、关注周围、关注社会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抒写自己生活中真实的事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充分体现了“我手写我心”的思想。作文题目的用语含蓄蕴藉,需要考生经过一番品味和咀嚼,才能悟透其中的深意和韵味。
3.命题形式灵活多样。三年的作文命题,有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形式灵活多样,“文体不限”似乎成了定势。实际上,即使文体不限,多数考生也会写成记叙文。写作过程应该是学生心灵成长的过程,表现新时期中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这不仅要求考生重视生活与知识的积累,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水平,还要明白作文与生活体验相结合、作文与做人相结合的一般道理,进而跳出“小我”面向“大我”。命题的思路广阔,可以让考生纵笔驰骋,而且更能激发考生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真切体验以及积极思考的热情。
三、存在问题
1.形式与内容错位。近年来,中考作文出现了题记、采访录、日记、书信、网上论坛等较为新颖的写作表现形式。在新鲜的感觉淡化后,随着对这些写作表现形式认识的深入,它们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愈发明显,存在着内容为形式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为内容简单而形式复杂。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没有遵循写作表现形式应当服务于写作内容的基本原则。作文的高下首先在于立意的高低与选材的优劣,其次才是表现形式的新旧。作文的表现形式,首先追求的是与表达内容相妥帖,即这种表现形式要最大限度地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其次追求的是这种表达形式对作者的吸引力;再次追求的才是表达形式的新颖,满足作者的创造欲望与新鲜感。
2.行文过程中情感流失。中考作文强调要有真情实感,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是否感染了评卷老师,是中考作文是否具有真实情感的重要标志。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说:“艺术的感染的深浅决定于以下三个条件: (1)所传达的感情有多大的独特性; (2)这种感情的传达有多么清晰; (3)艺术家的真挚程度如何。”他的这种见解可以给予我们很好的借鉴:作文的真情实感来自于学生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独特的;要想将自己的情感体验传递给别人,感染别人,最起码的要求是要表达清晰;表达清晰是需要技巧的。
3.语言粗糙,表达无力。语言是作文的载体,作文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无论哪种类型的作文,都十分重视语言,而语言又能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近年来,中考作文评价标准中特别重视对考生运用语言的规范性、得体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的评价。然而,很多应试作文都呈现出语言的干瘪、粗糙,毫无表现力可言。甚至在一次中考满分作文筛选中选出的十篇满分作文,在出刊前都需要审稿老师对文章语言进行细致的修改。这既是一种无奈,也是现实。
4.文体不清导致表意不明。三年来,中考命题基本上都是文体不限,但不限文体不等于没有文体要求。初中生的作文训练,重在通过自己的写作实践,了解作文的基本套路、一般规律以及基本的表达方式。这些写作知识能力的获得,必然要求学生了解基本的文体功能,恰当地运用常见文体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然而,中考作文却存在着大量的文体不清导致表意混乱的现象。文体不清、表意混乱主要表现为粗略错乱的叙述、含意混沌的抒情、逻辑颠倒的议论,杂糅烦琐,不知所云。这种现象表明,学生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既没有正确认识文体功能,也没有有意识地积累典型的文章样式。因此,在写作中借鉴使用从而内化为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就无从谈起。
四、应对策略
1.用好教材,丰富积累。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提高考生的写作水平:从教材每单元提示中的读写要求、各类课文的阅读、相关课文后面的不同形式的作文训练、每个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教材的文体知识来提高写作能力。有了平时根据教材的循序渐进的学习,对读写知识的理解和写作训练,到考场上就能轻松从容地应对。平时用活页本搜集、记载、整理自己的作文材料;可以摘录、剪贴、写心得等;尽可能积累一些新近的材料,比喻性、象征性的材料;对于典型、有代表性的材料要熟记。作文的工夫主要在于平时积累,作文中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更是如此。经常诵读经典作品,不仅能增加我们的语言积累,而且还可以唤醒我们已有的语言积累,在反复诵读中得到潜移默化,从而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我们的思想修养。
2.主次结合,强化训练。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材的要求全面掌握,对重点强化练习,如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应该强化,要加强审题、立意、表达、布局、文体五个方面的系列训练,同时培养联想与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2010年,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得以重新调整,一个错别字扣 1分,对考生运用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和艺术性的评价有了更明确的规定。综合运用表达方式、巧妙使用修辞手法、增加语言色彩,还可以借用一些前人的经典名句,模仿一些名家手法,创造出精彩纷呈的语言色彩来。从语文学科的属性定位看,作文评价关注考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永远是一条重要的要求,今后中考作文对语言表达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3.紧密联系社会和生活。中考作文题目都以关注社会和生活为主题,我们不能只把视线停留在学校的“三点一线”上,要按照《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把阅读写作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作文应该取材于现实生活,因而要培养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热点、留心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习惯。考前总结近期的社会热点,可以在写作中凭借鲜活的材料获得好成绩。作文是智慧地表达自己思想的产物,它与人的知、情、意、行相统一。中考作文命题的内容将继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历程,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因此,中考作文的命题内容仍将引导学生继续关注自身和周围的一切,形成自己特有的认识和感悟,在写作中充分展现自我风采。
4.认真审题,从容应对。审题,就是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文题的深层内涵,准确捕捉命题信息。如果是命题作文,要重点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命题的题眼,命题的提示语,命题的写作范围和方向等,这些内容需要我们仔细捕捉。有些题目中的修饰限制语往往就是题眼,比较明确。有些题目的题眼在题目之外,比较含蓄而有深意,有些是比喻意义,有些是象征意义。一定要认真分析,才能弄清其中的深刻含义。无论是哪一类型的作文题目,考生所能选取的写作角度,哪一个可以更新一些、更小一些、更有话说,更能说得深和透、说得与众不同,就应该从哪里入手。当然,还要看哪个角度更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独抒心曲,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5.调动语言的表现力。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思想的人们与创作的人们是这个家的看家人。”中考作文语言要出彩,要灵活地调动语言的表现力,能让读者的心灵产生震颤飞扬的快乐;其次是运用好的修辞,把生动的比喻,大气磅礴的排比,风趣幽默的仿词,语意含蓄曲折的双关等穿插全文,亮人耳目、怡人心扉;再次是匠心调配句式,将长句短句、整句散句巧妙配合,营造文章的落差美、匀称美、音韵美,使文章绚丽生辉,读来令人荡气回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