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要求 摸准路径 提高实效——高考文学类文本探究题浅析
2011-02-19樊阿萍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越崎中学
樊阿萍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越崎中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这个目标,高考语文通过设置探究题,来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学生探讨问题、个性化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作出评价。2006—2010年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探究题,分值大都在 6分及以上,而且今后几年的高考题对学生探究能力的检测将会受到持续重视。
一、《考试说明》关于探究题的解读
《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探究考点的能力层级定为 F,明确指出:“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次。”它还根据选考的不同内容,对“探究”作了更为细致的要求。文学类文本探究阅读的要求是: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作品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⑺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⑻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第 6条指的是探究文本的人文背景,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第7条指的是探究文本自身,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第 8条指的是对文本的特有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人文背景、文本本身、特有解读,探究的就是这三个方面的问题。
二、探究题考查类型
在近几年施行新《课标》的省份的高考试卷中,文学类探究题大体可分为以下两大类型:
1.深层剖析型。这类探究题主要体现大纲中“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 (或文本)进行“发掘””探讨”的精神。换句话说,它主要着眼于作品 (或文本)本身,与一般简答题的区别就是难度系数不同,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对疑点和难点展开分析。主要包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对文本情节的把握、对写作手法的鉴赏、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主题情感的探讨等。此类题型也是所有探究题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比如 2007年广东卷第 18题:
最后一段,作者既说“我们也不会刻意制造一种泥泞让它出现在未来的道路上”,又提出“我们是否渴望着在泥泞中跋涉一回呢”,你是如何理解的? (6分)
本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兼顾“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是对重点语句的探究。散文的作者是迟子建,题目叫“泥泞”。“泥泞”包含着特有的“丰富意蕴”。题目出在“最后一段”的关键语句上,两句话的核心词语都是“泥泞”,确切地体现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的探究要求,需要通过对全文的深层剖析来进行理解。
2.拓展启示型。所谓拓展,就是把题目涉及的内容扩大、延伸。要求学生从文本出发,按照题目设定的某种拓展方向去思考回答。所谓的启示,就是学生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就文本的某一方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此类题更多地从“探讨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出发,涉及社会、人生、历史文化、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语文课的人文本质。它重在考查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联系实际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更鲜明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具体分为以下几类:
(1)综合理解类。比如 2008年高考广东卷《河的第三条岸》第 18题: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此类题型要求“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或”对你的启发”,其实质是要求考生在综合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就文本某一方面的内容,从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
(2)正反对比类。比如 2008年高考海南、宁夏卷第 14题:
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8分)
此类题在题干中列举出几种人正反两面的不同看法,考生任选一种看法进行探讨,其本质是让考生更多地从对社会人生进行思考的角度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解读。
(3)自主感悟类。比如 2010年北京卷第19题:
第⑧段“故乡和祖国远在天边,但是现在它们却近在眼前。我离开它们的时间愈远,它们却离我愈近”一句传达了作者对于“距离”的怎样的体验?试结合你的成长记忆或读过的文学作品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 (不少于200字 ) (10分)
此类题要求“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谈谈自己对这一距离体验的感受”,其实更多是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受或读过的文学作品来谈谈对作品的感悟,落脚点是考生的自我感悟,更加体现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4)评价赏析类。比如 2006年山东卷《文赤壁》第 19题:
联系本文,并结合学过的知识,谈谈你对苏东坡的认识与评价。100字左右。 (6分)
此题是对苏东坡一生的综合评价,如何认识与评价苏东坡,首先是要联系文本,其次是要积累关于苏东坡的知识,比如熟悉他的诗词、散文,了解他的为人,特别是课内学习过的《赤壁赋》等,可以从历史文化、为人处世等方面对苏东坡作全面的评价。此类题对考生的要求是最高的,不但要求对作品中的人或事作出评价,而且要求考生有对相关知识点的全面积累。
三、探究题应对策略
探究题的命题方式为课程改革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它方式灵活多样,又能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在新型题目中占大约 5%的比例。面对这种新题型,在高三的教学当中,老师有必要对这类题的答题规律进行总结归纳,以便提高学生答题的速度和准确性。要取得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1.解答探究题时要加强“题本意识”。出题者在设置探究题时,一般都比较隐蔽,考生首先要弄清楚的是这个题目到底是从哪个角度来命题的,要答哪方面的内容。我们经常说的持之有故,就是指答案必须有根有据。根据来自何处?首要的一点就是弄清楚题目考查的角度。
2.解答探究题时要牢记文本意识。探究题不是随心所欲的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首先要尊重文本原作所提供的全部材料。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依据文本的全部材料,特别是关键内容。其次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文本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它表现的也往往是普遍的认知规律。再次要尊重作者意图和艺术表现的实效。作者创作文本常常把自己的意图表现得比较隐蔽。阅读文本要注意挖掘这样的意图,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一些延伸拓展的探究。
3.解答探究题时要融入自我意识。开放度最大的探究题是“谈谈你的看法”之类的“融入性”试题。这种题目要求将考生“融入”其中,也要求将当下的生活理念“融入”其中。解答这类试题不仅需要考生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而且需要考生调集与文本相关的文外知识和能力储备。所以,考生既要入乎文内——入乎文内,准确理解并把握文本;又要出乎文外——出乎文外,不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只有头脑清醒,运用阅读所得和自己平素的知识储备,才能冷静而准确地解答探究性阅读题。
4.解答探究题时要独具创新意识。文学类文本的内涵丰富而有韵味,这种作品的探究题鼓励考生多元解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它甚至可以从正反对立的角度设题,设题人意在考查考生对作品是否具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解读,是否具有批判质疑的精神。《新课标》非常重视选择性,面对选题,学会选择也是学生应对的一个重要方法。如何选择?首先是选择自己拿手的作答,一旦选定,解答时要注意答题的“创意”。因为,选择性的题目对“创意解读”十分看重。需要注意的是,“创意”要建立在对作者思想、手法理解准确的基础上,而不是天马行空。
5.解答探究题时要树立规范意识。探究性的题目,往往在设计问题的时候都有“你是如何看的”“你的感受如何”“谈谈你的理解”等句子,因此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要首先应题,要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我觉得……”等句式来表述。其次,按序号写出自己的几点感受或理由。表述时注意用语简明,无论是描述性文字还是议论性文字,都要求精练而畅达,答题时三言两语必须点到要害。同时,在组织语言作答时应考虑到答案的规范性,一般宜用“总—分—总”式回答,分说层面要注意层次鲜明,可以用“首先”“其次 ”“最后 ”等词语或序号标明答案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