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2011-02-19浙江省临安市锦城第四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戈多读书文本

■ 徐 静 (浙江省临安市锦城第四中学)

前一段时间,笔者参加了学校“青年教师课 堂大比武”的评课活动,感触很深:青年教师的优势在于他们能够娴熟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课堂环节设计能够体现课改的理念,但是青年教师普遍存在着对文本解读缺乏深入钻研的问题。文本解读能力不高、语言空洞、方法简单、照搬照抄、现学现卖的讲析充斥着课堂,使得学生难以进入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于是就出现了讲台上老师滔滔不绝、激情澎湃,讲台下学生恹恹欲睡的景象。

我认为:要想上好一节真正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关键在于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因为我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一群充满知识、情感、思想,有着独特个性创造和个性魅力的学生。如果我们教师不能从文本的“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学生情感和理解上的误区和盲点,然后帮助他们获得多元的价值和情感,就辜负了一个“语文老师”的称号。所以,语文教师必须提高对文本的独立解读能力与科学有效的施教能力,这样语文课才能生机勃勃,充满灵性。

中学语文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我以为其主要阵地仍然是在课堂,其核心仍然是课堂上的文本阅读,而真正能把学生引进文本趣味境地的仍然是教师。因此,教师必须有高超的教学艺术。语文教师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一、自觉读书,增加文化底蕴,是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保证

苏霍姆林斯基以读书作为自己人生成长的一笔重要“财富”:“我私人的图书馆里,在几间房子和走廊里,从地板直到天花板都摆上了书架……有成千上万册图书……我每天不读上几页,有时不读上几行,我是无法活下去的……”但与他自觉的读书态度极不协调的是,我们有相当一批教师很少有时间去读书。在他们的观念里,教师的知识“一旦拥有,终身受益”,所以他们故步自封。以其昏昏,焉能使人昭昭?

“身正为范,学高为师。”语文教师要自觉读书更是责无旁贷。一个语文教师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读书的习惯、读书视野的宽窄和读书积累的厚薄。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准,要广通博览,在脑子中建立一个“活书库”。

曾经在一次初三的统一阅卷时,出现过这样一件事情:当时模考试卷的作文是以“等待”为话题写作文,记得一名同学的作文叫《我们不需要等待“戈多”》。“戈多”是何物?文章写了两个流浪人的对话,结构似乎很凌乱。所以一位语文老师没有耐心把文章的结尾看完,就打了24分。当我在复查试卷的时候,发现了这篇文章。我在本科函授的时候,老师曾经要求我们看过这篇贝克特的成名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的代表作——《等待戈多》。文章的内容是,两个像瘪三一样的流浪汉自始至终在等待一个名叫戈多的人。他们穷愁潦倒,希望戈多的出现能使他们得救。然而戈多自始至终也没有出现。当老师们在电脑中看过这篇文章的内容梗概时,再来看学生作文的结尾:“在奔跑的路途中,我们应向失去戈多的人们学习,不去奢望等待戈多的归来,而是自力更生,摆脱困境”。学生利用“戈多”阐释了什么是积极等待和消极等待。这篇作文最后得到了34分的高分。教师即使学富五车,也很难说可以知晓天下。所以,教师必须改变自己的知识观。

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语文教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便落后于时代,靠一张大学文凭就可以“吃”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语文更是一门内涵丰富、信息量大的学科。面对新一轮的课改,语文老师更应该是一个杂家,要加强阅读、广泛涉猎,培养出语文老师特有的气质和才华,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二、走进文本,深透解读教材,是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根本

新教材文化含量大增,要把教材用好,完成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教师自身就要钻研文本。教师只有自己首先走进了文本,领悟了文本,教学时才能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美国教育家杜威有过这样的阐述:“一个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吃透教材结构的人,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探究学习方法。否则,任何的生搬硬套,不论动机如何良好,只能导致两种结果,牺牲学生和败坏这种理论的声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掷地有声的警言告诉我们,如果读书不思考,往往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回。读书是汲取别人的智慧,而思考才是获得自己的智慧。对文本的积极钻研又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必由之路。当代语文教育专家于漪、钱梦龙、魏书生、王崧舟等,他们专业成长的共性中,除了勤奋读书外,对文本进行有价值的思考,形成个人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是一个重要因素。教材是载体,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开放的课堂当中,在知识来源广泛的层面上,就看老师思考能力水平的高低了。

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文本,教师要在文本解读时,指导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和感悟语文的美妙,否则就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几年前,在某中学听了一位男教师上的《苏州园林》。这一节课中,老师只是干巴巴地讲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几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文章中集中出现的“总分”的说明顺序,除此之外,再无话可讲了。当时我就在想:一个男语文教师的气韵和风采何在?中国园林的美何在?江苏人的自豪又何在?有很多语文老师课前不是先解读文本,而是先阅读教学参考和各种资料,然后再阅读文本,或者如这位老师一样,认为自己熟悉的课文,根本没有必要去阅读,而是在备课前就把大量的相关资料变成最后结论充塞了自己的头脑,没有自己的阅读体验,更没有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学会解读文本是必备的素养,是专业知识、言语技能、伦理情操和审美价值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我们除了学会对自身的知识、能力,对自己的情感、心智等进行解读外,还要学会解读学生。当然,最为重要的是,作为教师要学会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这一环节中,最能体现出一个教师的思想修养、学理结构和他的文化视野。

三、务实科研,思考教学真谛,是提高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途径

苏霍姆林斯基在自己的著作《给教师的建议》里指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这石破天惊般的至理名言,同样也适合我们的语文教师。语文教师“真正的专业成长之路是自我成长”。法国哲学家叔本华也说过:“读书是走别人的路线,而写作才是自己的思想路线。只有经过自己的思想路线,把读书的知识消融掉,才会成为自己的东西。”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能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只是一个教书匠。要想真正在语文专业之路上走得更阔更远,就要走上科研兴教的道路,以大胆务实的科研态度思考教学真谛,提高自身的文本解读能力。

确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单会读别人的东西是不行的,那充其量也只是矮人看戏。只有自己会构思,会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才能结合自己的写作体验,对文本作更深层次的把握,才能创造阅读中的主体意识,才能不需要依靠教参“指点迷津”,以自己在写作中的亲身体验来影响学生。写作是语文教师自我成长的发展途径,是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丰富自我、实现自我的过程。所以,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一名好教师。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素质教育的舞台上,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语文教学科学研究是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文本解读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把握语文教学规律、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记得几年前,我参加了临安市第一届学科带头人的评选活动。我认真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了教学方案,灵活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尽管做了精心准备,按照事先写好的教案一步步地教学,可领导对我的评价并不理想,最后的结果当然是落选。我既迷茫又沮丧。后来,我静下心来认真反思:当时,我除了自认为能上好一节40分钟的课外,从没有在教学中及时反思,及时总结,并不能主动地将零散理论转化为内在的学理结构,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结构。也就是说,我还没有涉足科研的神坛。在教学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也不过是一名教书匠,没什么教学艺术可言。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既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理论。走科研的道路,才是教学的生命所在、教师的魅力所在。

教学是科研的起点,科研是教学的深化。语文教师只有边教学边研究,把教育事业变成科学事业,才有可能成为学者型教师。所以,教育科研是提升理念、思考教学真谛、促进教师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正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创造着机会。它不仅需要我们在观念上脱胎换骨,而且需要我们在实践上改弦更张。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以此为契机,加强学习、钻研文本、务实科研,全面完善自身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才能真正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

猜你喜欢

戈多读书文本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个漫长的下午
戈多是谁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戈多是谁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