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设置有效问题的初步尝试
2011-02-19鲜万苗江苏省金湖枫叶国际学校
■ 鲜万苗 (江苏省金湖枫叶国际学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教学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思路、理解课文内容的常用方法;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情感和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恰当有效的提问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还可以调动学生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态度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并促使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教学效率。但是,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每一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宗旨。这就要求我们设计问题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设计问题要精当
1.设问要有目标性。王安石说:“问之不切,则听之不专;其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固。”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泊尔的学习论表明,教师在确定讨论目标时应考虑如何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讨论,而不是机械化讨论,这是成功地进行小组讨论的第一步骤。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要紧扣重点、难点,针对阅读课型的不同特征设问。而且问题要难易适中,过于简单的问题,学生容易产生惰性和厌倦情绪;过难的问题会使学生感到高不可攀,甚至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
2.设问要有关联性。关联,指各问题间有内在联系,不断章取义,问题之间要有梯度,形成一个“问题流”,有必然的前后联系,问题还要层层深入,环节之间的语言要流畅,让学生顺其自然地实现教学目标,才能“水到渠成”地解决问题,使学生获得满足感、成就感。
3.设问要有挑战性。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教学中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往往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并有所发现和领悟。
二、提问时机要巧妙
提问时机要巧妙,是指教师针对课堂状况即兴提出恰到好处的讨论问题,把握时机,深化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能力。阅读课中教师应把握好设问、讨论的时机,使之起到推进思维、化解难点、深化认识的作用。我认为,在课堂中即兴设问、讨论的最佳时机有以下三种:
1.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时设问、讨论。例如在《孔乙己》的教学中,根据小说最后一句写道:“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设计讨论题:“你认为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活着?为什么?”问题一出,学生兴趣盎然,边研读课文,边积极思考,寻找依据、判断真伪,深入分析外显语言中的信息。最后交流得出结论:“孔乙己的确死了。”理由是: (1)最后一次来酒店的惨状; (2)嗜酒如命而终于没有再见到他; (3)掌柜没有再提十九文钱。继而深入探讨作者为什么用“大约”“的确”这种矛盾的写法。学生交流后顿悟:因没有“亲见”用“大约”,因没有“再见”用“的确”,对世态炎凉、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有了更深的认识。
2.在貌似无疑实则蕴疑之处设问、讨论。貌似无疑是学生学习中思维停留在浅表层面的反映,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学生没有发现深蕴其中的问题。老师在此处设问,并组织学生讨论,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时,学生只停留在觉得故事荒唐好笑的浅层次理解之上。于是,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皇帝上当受骗怨谁?”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怨大臣;有的学生说怨骗子、怨群众;有的学生说怨自己……放手让小组展开讨论,讨论后学生意见统一了:昏君确实穷奢极欲,荒唐可笑;大臣们也是明哲保身,曲意逢迎;被愚弄的老百姓胆小怕事,人云亦云;而骗子总是善钻空子,欺骗有术。从而揭露了封建皇帝和官吏腐朽虚伪的本质。这个貌似无疑的问题,恰恰是理解全文的关键。
3.在学生难以理解之时设问、讨论。就目前教材的选材看,有些课文虽然是文质兼美的作品,但是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体验,所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难以理解。老师在此处设问,并组织学生讨论,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进行创造性思维,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父亲的背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由于学生缺乏生活体验,让他们跨时空理解这种伟大的父爱很难。学习时,就好像是在向学生灌输父爱。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讨论题:“如果你是文中的父亲,你会怎样表达对儿子的爱?”学生很感兴趣,马上展开了交流。这样的设问往往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总之,设置精当的问题和抓住设问的时机是积极开展课堂讨论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让课堂讨论系统而有效地进行。
参考资料:
1.施良方、崔允淳《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