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诗词的生命意蕴及教育启示——兼论当下语文教学的缺失

2011-02-19胡晓虹江苏省徐州一中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诗词生命情感

■ 胡晓虹 (江苏省徐州一中)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与生命相互交融、相互支撑的系统工程。生命教育就是让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存在,凸显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并以此渐臻生命的完满与幸福。充满人文气息的语文教学,应典型地体现生命教育的本质。然而,现实并不让人乐观。

一、当下语文教学中生命意识的缺失

对此,语文教育界不少有识之士多有论述。我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点表现:

1.背离语文教学的本质。与工业化时代普遍存在的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的思维模式一样,目前教育领域通常将教学蜕化为“知识教育”“技巧训练”,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富有诗意的唐宋诗词教学,往往紧紧围绕鉴赏的技巧积极备战,把诗歌教学上成纯技术化的习题课,课型板滞而无趣,学习诗歌的目的也极其功利。

2.教学理念落后。教师往往重视解析,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将古典诗词当成文言文来教。大量引进文章学、阅读学的理论知识,忽视学生体验与领悟能力的差异性,不能给学生展示思维个性的空间。只重结论,不讲过程和体验,而结论又强调一元,忽视多元。

3.教学手段单一。既忽视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涵咏吟诵、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又忽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漠视学生丰富的情感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及实践创作的机会等。特级教师韩军在《百年现代中国语文教育十大偏失》里多有涉及,不再赘述。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即学生的认识活动、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和道德活动。不少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诗词教学最能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有机整合,最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意志,最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果忽视赏鉴者从中获得的生命层面的教育,不能不说是一种减弱诗意、消减生命教育价值的憾事。

二、唐宋诗词中的生命意蕴浅析

唐宋诗词宝库,犹如一处风光旖旎的人间仙境。大师们营造的瑰丽艺术世界,至今读来仍然令人钦佩不已:飘逸豪放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精巧艳丽的温庭筠,凄婉优柔的李煜,娴雅清婉的晏殊,豪放旷达的苏轼……我们时常会为充盈其间的生命意识所感动。唐宋诗词艺术地记录了先人真实的社会生活、情感生活,以及对生命意义的不懈追寻。

1.奇伟绚丽的自然美。诗词中描绘的农耕时代的自然万物本身即为自然的艺术表现,充满了生命质感。无论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奔放洒脱,“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静谧朦胧,还是“淡妆浓抹总相宜”的恬静闲适,自然的山川花草、虫鱼鸟兽都是那样美好。徜徉其间,犹如穿越时空隧道,重新体验了田园的闲适与自然的清丽。诗人们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让我们感受到宇宙的永恒和阔达,获得自然造化给予的心灵平静,从而更踏实地前行。

2.细腻迷人的情感美。所谓情感美,是指在情绪体验基础上升华形成的一种健康高尚的肯定性情感,它是摆脱了各种狭隘的生理需要和实用需要的一种高级的情感形态。诗人丰富的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的体现,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真善美的陶冶,尤其在生命美育上获得教益。

唐宋诗词中不乏伤春惜花的作品。“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等诗句,让我们感受到韶华易逝的痴情绝望,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拥有的青春生命。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唐宋诗词中此类作品更是比比皆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的誓言,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感情幽邈绵长。“今宵剩把银缸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表达久别重逢、犹疑是梦的惊喜和追忆别后佳人的相思之苦,感情真挚。“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浓重相思情,缠绵悱恻意,尽在不言中。赋诗词以会友,友情自然也成为唐诗宋词中必不可少的旨意。“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道出杜甫对李白深切的理解。柳宗元二度被贬时,提出与刘禹锡对换处所,并劝慰说:“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患难友谊足以撼动天地,背后包含的是君子惺惺相惜的仁者之风。这也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生命意识,至今留存在炎黄子孙的血液中。爱国主义情感在唐宋诗词中也占据了相当的篇幅,涌现出岳飞、辛弃疾、陆游等一颗颗耀眼的星子。他们或驰骋疆场,或激昂文字,无不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也好,“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也罢,面对破碎的山河,把栏杆拍遍,诗人们流下孤独无奈的英雄之泪。悲壮上升为崇高,以情动人,照亮了华夏民族的千古岁月。

3.悠远深邃的哲思美。无论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千古奇想,还是登高时发出“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感慨,抑或是面对“海上升明月”的壮丽景象,诗人穿越时空,营造了“天涯共此时”的动人场景,都形象地折射了人生发展变化的哲理。因为其深刻,所以至今仍给人思想的启迪。

4.伟岸挺立的人格美。李太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何等酣畅淋漓,让人们尽领千年独绝的豪放飘逸。已遭贬谪的苏轼,依旧洒脱高唱“一蓑烟雨任平生”,昂首挺立,道一声“也无风雨也无晴”,鼓舞了天下多少懦弱的书生!柳宗元笔下的“芙蓉”虽经“惊风乱飐”,“薜荔”虽受“密雨斜侵”,依旧不屈不挠……一个个鲜活而高贵的灵魂,彰显了主体人格,宣扬了峻洁、挺拔的抗争精神。

三、唐宋诗词教学如何体现生命意识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面对充满生命底蕴的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强化生命教育的意识,更好地发挥生命教育的功用。

1.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理念。教师本身应该具有起码的人文精神,即“对真善美追求的冲动、感受、欣赏和创造” (陈思和语)。只有具备这样的素养,才会在诗词教学中准确地理解文本,尊重文本,并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水平。尤应指出的是,语文教师应该在诗词教学中将生命教育当作价值追求和教育理念。唯有如此,才可能在诗词教学中散发出生命教育的气息。

2.课堂上要开展丰富的生命实践。教师要努力创设互动和谐的课堂氛围,将鉴赏唐宋诗词的过程当成探寻“美”的过程。学生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可以欣赏它的“语言美”,亦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唐宋诗词是语言艺术,鉴赏时理应以品读为核心,读的方式多种多样:参读、诵读、美读、比读、议读、评读、研读,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抑或凭借多媒体教学手段,配合典雅的音乐和画面,图文兼具,声情并茂,在美的文字和音画中深入赏析,反复涵咏,继而联想创造,思考领会诗词的艺术魅力。

3.要努力提高学生生命的主体意识。教师通过对作者的介绍,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使学生努力接近诗人的情感,继而从意象入手,提出富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在学生们积极讨论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体味诗的意境,使得课堂上的每个生命主体都获得审美的愉悦。在此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走近古代某位诗人,进行研究型阅读。比如,可以集中苏轼的诸多词作进行比较阅读和专题研究,引导学生动笔写下自己的感悟,从而使其获得中国文化精神的滋润和给养,受益终身。

语文学科应以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为己任。通过品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在充满生命关怀的诗词教学课堂上,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启发下舒畅地沐浴古典诗词昂扬的生命阳光,吮吸东方文化的精神雨露,自如地行进在生命的审美活动中,提升审美品位,继而获得生命的幸福和快乐。这是我们作为教师的神圣使命。

参考资料: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李杏保等《纵论语文教育观》,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郑金洲、程亮《中国教育研究新进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唐宋诗词选读》,江苏教育出版社。

猜你喜欢

诗词生命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