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城市的历史孤本
2011-02-19王琳
文/王琳
过去和未来的对话,最重要的不是握手和拥抱,而是互补,应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公平地对待历史的积淀和未来的知享
大概比较念旧的人,总爱去城市的一些历史地段走走。十年前,我初到杭州,正赶上城市建设的世纪高潮,到处扩建翻新,不过城南的吴山脚下还是珍贵地留藏着一片杭州老城的商住风貌,虽然暗旧拥挤,却洋溢着老杭州的气息,让我这个邻城客,常常品味其间,着实为有这样难得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而庆幸。
不过一年,政府就宣布清河坊保护与改造工程启动,再过一年,全新的河坊街开街。令人遗憾的是,这条古街在政绩和效益的追逐下,被按照现代人的旅游要求并仿照清代的样式建造,旧时民居大多推倒重来。精装后“假古董”,再难散发老城的底蕴。“老杭州们”鲜有涉足,“新杭州们”匆匆掠过,而那些原本设想会效益暴涨的商铺,也是开开关关,入不敷出。假的毕竟是假的。
之后几年,城南的中山路南段还是留着几分旧城的意蕴。这里曾是南宋御街的主体,“十里天街”的商贾云集曾繁荣了800年。现今虽然冷落清静,但是旧时的建筑风格、空间尺度,散落其间的建筑旧址以及生活气息还是可寻可探。也许是与新杭州的格调不一,也许是还未在城市更新中作出经济贡献,也许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原因,前年中山路也拉开了改造大幕,目标是要打造国际旅游综合体!如今,中山路已全新亮相,融入大量现代设计元素,新旧建筑参半,还引入水系,艺术美学和游赏玩乐结合的可圈可点,着实亮了一把。但是,所谓的历史街区已经变了味道,古朴低调的氛围已被浓重的现代商业气息替代,将来还要与河坊街一起组成“大清河坊商圈”,新的城市商业中心竟要在珍贵的历史保护地段复燃了。
想来心寒,不敢妄论这又会是一次城市规划在长官意识下的“牺牲品”,更不敢妄论历史的痕迹会在这场浩荡的“保护”行动下消失,但至少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商圈建设相结合,实在令人汗颜。时代在进步,我们可以拓展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但是保护的宗旨不能改变,那就是延续和传承历史文化传统,最大程度地将传统风貌和历史格局保存完整。
想是如此!而在轮番上阵的旧城改造和城市更新中,历史街区被现代商业地块所挟裹,经济地位与日俱增,想要回避市场经济法则的影响,实非易事。在原住民生活条件改善、投资者效益回报上等问题上的不尽如人意,使得城市的规划决策有着难言之隐,于是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多少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根本就是打着保护的旗号来制造新的现代商业热点,文化气息早已荡然无存,如此事例实不在少数。这是权衡当下的结果。
尊重历史就是尊重现在,更是尊重未来。城市的历史街区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所在,是历史“记忆”的物化。这些鲜活的记忆能够赋予城市以个性的生命力,是前进的资本,是自我认同的基础,更是文化自信力的象征。珍视这种建设文化的经典,延续发展的脉络,才可能构建起完整的,具有民族个性的空间。其实,城市的历史地带,作为一种历经千年历史沉淀的公共产品,早已经渗透进城市的发展脉络,流淌着地域文化的血液,散发着传统生活的气息,就同一位阅历非凡的老者,虽是垂垂老态,但常是怡然自乐,如此怎可对其大行手术,甚至还要迫其赶上现代化的步伐!“过去和未来的对话,最重要的不是握手和拥抱,而是互补”,我们应该本着公正公平的原则,以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公平地对待历史的积淀和未来的知享。
我们博大精深的历史建筑文化流传到今天,所剩寥寥,若是真能“修旧如旧、补新如旧”,以虔诚平和的心态来保存她的原真性,完成当代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传承使命,那也许还来得及守住最后的底线,建起过去和未来能够互补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