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风”隐含的多重意义指向

2011-02-19

淄博师专论丛 2011年1期
关键词:郭沫若东风

逯 艳

(山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建国后郭沫若担任新中国重要领导人,60年代逐渐成为文艺界的权威象征,“文革”之后郭沫若俨然成为党中央在文艺界的传声筒,成为高层领导者政治决策的解说人。所以,郭沫若进入晚年之后文学创作减少,政治性的外事活动增多,他的政治身份日益凸显。由此以往多数研究者的注意力都放在晚年郭沫若与政治的关系上,从政治性角度切入,以郭沫若此时的政治活动和政治取向、政治对他文艺观的影响、政治身份与文学身份的双重选择、深陷政治漩涡的苦痛挣扎等等为研究重点,这就主观强化了郭沫若单一的政治身份,忽略了政治背后身为文学家的郭沫若在精神和心态上的复杂变化过程。在郭沫若晚年文学作品中,“东风”是一个出现频率相当高的词语,就目前掌握的资料统计,仅郭沫若晚年文学佚作中,“东风”就出现了二十五处。出现频率如此之高的一个词语,它的背后又暗藏了什么复杂性的含义呢?深入地分析郭沫若晚年文学作品的“东风”现象,笔者发现郭沫若对“东风”有着三级渐进式的过渡,即从单纯的自然现象“东风”引申到暗含了政治意义的“反右”和“反修”,再上升到精神层面的奖掖后进和砥砺自我这三重渐进式的层次和多重的意义指向。随着这三层渐进式的过渡,郭沫若晚年在平衡政治姿态、文化身份和精神导向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过程中的复杂性特质便显现无遗。

最开始的“东风”并没脱胎于政治的子宫,而是从诞生那一刻起它先有的是最基本的一层含义,也就是字面理解上的自然界的“东风”。这一点在郭沫若的诗作中屡见不鲜。

1960年秋,郭沫若为行将出版的北京荣宝斋国画插图本《百花齐放》题《十六字令》3首:

花,歌颂东风遍海涯。春永在,亿载斗芳华。

花,赤县齐开一刹那。红旗下,飞入百工家。

花,傲视冰霜藐石砂。天不怕,畅饮一杯茶。①

类似的还有晚年佚作中的诗作,比如:

赞焦裕禄同志

(调寄《水调歌头》)

伟大红旗展,雄心壮志伸。刚上青天揽日,奋迅缚鹏鲲。或用毛诗毛选,事事调查研究,一心为人民。兰考焦裕禄,耿耿铁精神!

盐碱净,内涝治,风沙驯。弦歌声气,杨柳东风万户春。若问津梁何处,专在躬行实践,献出此身心。群众中来去,光天日月新。[1]

歌剧《白毛女》重上舞台

忆秦娥二首(其二)

红旗举,红旗解放白毛女。白毛女,重上舞台,泪飞入雨。

春来宇宙东风煦,风卷杨柳千万缕。千万缕,百花齐放,兆民齐舞。[2]

什么时候“东风”跳出单一的文字含义,开始暗中增加另外一层政治含义呢?契机就是“东风压倒西风”[3](P104)的著名论断。

一、由“东风”压倒“西风”

1957年11月2日,毛泽东来到莫斯科,这是他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出国。这次出行任务有两个:一是参加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活动;二是出席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11月6日出席纪念十月革命胜利四十周年大会,到莫斯科后毛泽东多次与兄弟党的领导人举行会议和谈话,“毛泽东谈话的目的之一,很大程度上就是想要了解西方国家是否真的存在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过渡’的可能性。在毛泽东看来,‘和平过渡’的观点是背离列宁主义的国家理论的。”[4][P412]11月16日,又召开了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出席会议的有64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毛泽东一开头就说:“现在我感觉到国际形势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世界上现在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中国有句成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认为目前形势的特点是东风压倒西风,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的力量对于帝国主义的力量占了压倒性的优势。”[5][P291]毛泽东本来就不赞成赫鲁晓夫“和平过渡”的论调,他认为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性是存在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害怕战争。于是,他说:“现在还要估计一种情况,就是想发动战争的疯子,他们可能把原子弹、氢弹到处摔。他们摔,我们也摔,这就打得一塌糊涂,这就要损失人。问题要放在最坏的基点上来考虑。我们党的政治局开过几次会,讲过这个问题。现在要打,中国只有手榴弹,没有原子弹,但是苏联有。要设想一下,如果爆发战争要死多少人?全世界二十七亿人口,可能损失三分之一;再多一点,可能损失一半。不是我们要打,是他们要打,一打就要摔原子弹、氢弹。我和一位外国政治家辩论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如果打原子战争,人会死绝的。我说,极而言之,死掉一半人,还有一半人,帝国主义打平了,全世界社会主义化了,再过多少年,又会有二十七亿,一定还要多。我们中国还没有建设好,我们希望和平。但是如果帝国主义硬要打仗,我们也只好横下一条心,打了仗再建设。每天怕战争,战争来了你有什么办法呢?我先是说东风压倒西风,战争打不起来,现在再就如果发生了战争的情况,作了这些补充的说明,这样两种可能性都估计到了。”[6](P297)

苏联领导人本来就对“东风压倒西风”的说法不敢认同,现在毛泽东又用如此轻松的语气说,如果帝国主义摔原子弹,社会主义也可以摔,而且“极而言之,死掉一半人”,那就更不敢认同了。后来,赫鲁晓夫在其回忆录中说:“在会议进行期间,已经出现了某些迹象,表明这种摩擦可能会采取何种形式表现出来。当出席会议的80多个代表团谈到热核战争的可能性时,毛泽东发表了一次演说……。那时,除了毛以外,大家都在想着如何避免战争。我们的主要口号是:‘继续为和平与和平共处而斗争!’可是突然来了个毛泽东,说我们不应该害怕战争。”[7](P394-395)11月21日,毛泽东离开莫斯科回国。此次莫斯科之行,使他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威信大增。与之相比,赫鲁晓夫不免黯然失色。

郭沫若起先洞察“东风”承载着这一层政治含义之后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尾随并鼓吹,而是做出投石问路之举——解释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1962年,《人民文学》5月号上拟发表毛泽东领导工农红军在十年内战期间写的六首词,编辑部将六首词抄送给郭沫若请他写注释性文字。在解释《忆秦娥·娄山关》一词时,问题出现了。这是毛泽东在1935年遵义之战胜利后写下的他一生诗作中最为雄伟悲壮的诗篇: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8](P47)

遵义之战是一次在敌情非常严重,红军处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战役,它大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获得了物资补充,打击了蒋介石的嚣张气焰。郭沫若在解释这首词时有这样的推论:“‘西风烈’,不仅是自然界的西风,也隐喻着受着帝国主义支持的敌军力量的相对强大。”[9](P67)虽然郭沫若缺少毛泽东所经历的实际环境和严苛斗争,不可能复制主席当年那种深切的感受,虽然毛泽东看完《喜读毛主席〈词六首〉》清样时,将其关于《娄山关》的解释部分全都删除,但并没有否认郭沫若对于“西风烈”暗含的指向——“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10](P48)假如说毛泽东在《忆秦娥·娄山关》中无意在“西风”的“西”字上附带上政治上的意义,那接下来的两首诗便开始在诗意中增添政治暗示了。最早发表在1957年《诗刊》1月号的七律《念奴娇·昆仑》,作于1935年10月,是紧随《忆秦娥·娄山关》之后的一首词: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11](P55)

“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还东国’首次发表时原作“留中国”,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还东国’”[12](P57)毛泽东此时已经开始在诗词整体主调上比较明确地埋伏政治性的暗雷。什么时候开始在具体的字眼上做政治化的文章呢?同样是在1957年《诗刊》1月号发表的作于1935年10月的《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13](P59)

“红旗漫卷西风”中的“红旗”首次发表时原作“旄头”,1963年版《毛主席诗词》改为“红旗”。[14](P60)这里再次出现的“西风”相比于《忆秦娥·娄山关》中的“西风”已经有了政治含义的飞跃。不管是《念奴娇·昆仑》还是《清平乐·六盘山》,都在1963年版的《毛主席诗词》有过字眼的改动。这些改动是否与1962年郭沫若解释《忆秦娥·娄山关》时认为“西风烈”具有一语双关的政治含义有关呢?毛泽东是否在郭沫若的歪打正着似的解释中顿悟到文字具有承载政治宣传的功能才决定修改原作中某些字眼呢?这当然是有可能的,所以郭沫若对“西风烈”的解释明显带有投石问路的意味,当他在证明了“西风”除了代表自然界的西风之外还暗含了政治因素的合理性之后,在接下来的诗作解释中就开始集中紧扣毛泽东的“东风论”了。

1962年1月30日,是春节前六天,在海南岛鹿回头的郭沫若读到了康生转达毛泽东复信内容并抄示了《卜算子·咏梅》与陆游原作。郭沫若在当天即写了一首《卜算子·咏梅》以意唱和:

曩见梅花愁,今见梅花笑。本有东风孕满怀,春伴梅花到。风雨任疯狂,冰雪随骄傲。万紫千红结队来,遍地吹军号。②(P296)

兴之所至,郭沫若还写了一组绝句,题为《东风吟》:

岭南冬令如初夏,丛菊常开四季花。春节到来加倍乐,东风送暖遍天涯。

总有寒流天际来,不教冰雪结奇胎。东风吹遍人间后,万紫千红次第开。

青女相欺又几时,眼前百卉茎芳菲。东风本在胸怀里,何日迎春春便归。

松柏森森气更豪,东风常在朔风逃。请看珠穆三峰顶,也有红旗雪上飘。③(P297)

1963年适逢《东风集》出版,郭沫若访韶山毛泽东旧居,赋《满江红》一阕:

久慕韶山,喜今日,能谐夙愿。车过处,田园蔬菜,青青一片。时雨纷飞公路净,湘江横跨长江现。自长沙,仅费二时余,真方便。

群山顶,绿化遍;新松意,乐尧甸。桃花源,有自湘潭输电。地上乐园天下足,人民公社乾坤变。齐颂歌,领袖万斯年,东风健!④(P335)

二、向“反修”新义的过渡

随着时间的变化,“东风”必然会有含义上的转移。郭沫若最先察觉到这种变化是在毛泽东对他的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和词。1961年10月间,浙江省绍剧团在北京演出根据《西游记》第二十七回白骨精故事改编的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郭沫若看过戏作了一首诗,借以反对当时所说的现代修正主义: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⑤

毛泽东看到诗作后做了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15](P109)

本诗的主旨与郭沫若诗作相同,这也是作者此后大多数诗词的主题,只是不同意郭诗敌视被白骨精欺骗的唐僧的看法。毛泽东的这首和诗,据郭沫若说:“我在1962年1月6日在广州看到,是康生同志抄示给我的。”[16]读了毛泽东的和诗后,郭沫若当天即用毛诗的原韵,又和了一首七律:

赖有睛空霹雳雷,不教白骨聚成堆。九天四海澄迷雾,八十一番弭大灾。僧受折磨知悔恨,猪期振奋报涓埃。金睛火眼无容赦,哪怕妖精亿度来。⑥

这里的关键并不是对唐僧的态度问题。即使郭沫若并没有把握好对待“唐僧”的尺度,他能在诗作中涉及到现代修正主义就是一种先锋。所以说这首七律的意义在于郭沫若洞察出政局的变化,他得到了暗示之后迅即将“东风”的寓意做了相应的转换,赋予“反修”的新意。由此之后的作品中涉及到的“东风”,已经不再是1957年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提出的“东风压倒西风”的“东风”,而是“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的“东风”了。

1964年10月6日国庆期间公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郭沫若在人民大会堂观看演出后于14日写了《赞〈东方红〉》,最后一小节这样表述:“全世界都会有延安,全世界都会有延安的窑洞,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民要扫除一切害人虫!侵略罪行,阶级剥削,种族歧视,都要一扫而空;高举着革命的红旗,要是东风永远压倒西风!”⑦

巧合的是,这首赞美歌舞剧《东方红》的白话诗在《人民日报》刊发的当天,刊登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苏联于日前发布公报,宣布苏共第一书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因健康原因辞职”。被国人视为“现代修正主义投资”的赫鲁晓夫下台增强了“反修”的正义感和自信心。23日,郭沫若写了生平第一支也是唯一的一支散曲《〈猢狲散〉带过〈破葫芦〉》:

“猴儿戏巧乎?只博得全场倒彩。戏未演完滚下台,一个倒栽葱摔破了天灵盖。像一窝兔子堕胎,像一篮鸡蛋打坏,像一缸粪便倒尘埃,像一头泥牛入沧海。真个是西风落叶下长安,树倒猢狲散裙带,看后台又怎么样安排。呜呼哀哉!……”⑧(P359)

假如说这些诗作在“反修”的姿态上是内敛的,那么社论便是义正词严的外向辐射。这里“东风”的重心不再代表单纯的“东”和“西”的地域特征,在语意上已经带上了明显的民族主义色彩。

1966年3月19日,郭沫若在《首都各界纪念越南全国反美斗争日和[声援越南人民周]大会上的讲话》曾这样说:“在越南人民斗争的这面照妖镜面前,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叛徒面目暴露地越来越清楚了。现代修正主义者,大叫大嚷地在越南问题上采取‘联合行动’,而实际上却和美帝国主义里应外合,企图利用越南问题同美国进行肮脏的政治交易,大作联合反华的文章。如果他们没有同美国达成默契,试问,美国怎么敢从欧洲抽调兵力到越南去打大侵略战争呢?他们究竟是在同谁搞‘联合行动’,这难道还不明显吗?”[17]这里已经很明确地指出苏联修正主义伙同美国共同侵略的目的。

1966年7月,在亚非作家紧急会议在北京召开,亚非各国结成统一的文化战线,共同抵制苏联修正主义在文化领域的霸权。在《亚非作家团结反帝的历史使命》中作为团长的郭沫若“谴责美帝国主义在世界各国扩大侵略,谴责苏联修正主义着策划召开亚非作家伪三会,破坏亚非作家运动,为美帝国主义效劳。”[18]他说:“我们是亚非作家,我们是用手中的笔来从事团结反帝的战士。我们既要反抗敌人的武装侵略,也要反抗敌人的文化侵略。我们要用我们的笔杆来动员人民、团结人民,并进而打击敌人、消灭敌人。我们的文艺应该是战斗的文艺,反帝的文艺,人民大众的民族解放斗争的文艺。因此,不仅美帝国主义的腐朽文艺是我们的对立面,苏联修主义的反动文艺也是我们的对立面。”[19]出席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的特有53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的160多位作家代表和观察员。也正如郭沫若所言:“我们的大会表达了亚非人民一定要把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斗争进行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反映了亚非人民排山倒海、不可遏止的战斗气势。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革命旗帜,就是我们这次会议的战斗旗帜。”[20]“这次大会是亚非作家的空前未有的团结大会,它严格遵守民主协商的原则所通过的具有纲领性的公报和一系列决议,将亚非作家运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亚非人民反对团结的历史上树立了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1]

1966年11月1日,在《纪念鲁迅的造反精神》一文中,郭沫若敏锐地指出:“请同志们注意,今年九月二十五日是鲁迅诞辰八十五周岁。有的国家也有人在这个日子里举行纪念的。鲁迅受到国际友人的尊重,我们是感到鼓舞的。但不容讳言,有的人却是假借纪念鲁迅之名,而进行歪曲鲁迅,猖狂反华之实。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这便是一个例子。”[22]“这些现代修正主义者的小娄罗们,他们狂妄地假借纪念鲁迅来歪曲鲁迅,以企图达到猖狂反华、反共、反人民、反毛泽东思想的邪恶目的。我们要警告这些嗡嗡叫的苍蝇和貌似比它们强大的熊罴虎豹:你们这些害人虫,在‘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的时代,被各国人民彻底扫荡干净的日子,已经不远了。”[23]

三、“东风”散发的精神辐射

十年“文革”对中国知识分子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浩劫,它不仅仅对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带来一种强硬粗暴的挤压,对他们的言论自由更是一种生吞活剥式的霸占。此时的郭沫若,正是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之后进入暮年的老一辈文学家。遥想当年那个作为狂飙突进的创造派主将可以自由呼喊出“我是一只天狗啊,我把日来吞了,我把月来吞了,我把整个宇宙来吞了”。曾经的狂放激昂,曾经的肆意奔放,对老年郭沫若是一种怎样的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奢望。面对时局,郭沫若对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反思结果是寄希望于后代晚生身上,这一过程凭借的纽带恰恰还是“东风”。对与自己联系如此紧密的一个词语自然会生发出一种独特的感情,与其说感情不如说是感激。当“东风”这个词语被不断地提及和强调的时候,这本身就代表一个人潜意识里对某种事物的渴求。这时候的“东风”已经慢慢脱离政治的轨道,变成一种内向转的精神指引,这种指引首先表现在对新生力量的扶植和关爱上。

1968年3月初,做为中国科技大学校长的郭沫若写了一首《沁园春》表达对莘莘学子的期盼:

军训有方,凯歌迭奏,鼓荡东风。喜冰雪潜逃,苍山如海;云蒸霞蔚,红雨翻空。万丈长缨,倚天宝剑,缚就长鲲斩大鹏。怀三七,遇周年纪念,喜讯重重。

十年校庆欣逢,把抗大作风莫放松。要服务工农,一心一德;赶超国际,有始有终。解放人群,牺牲自我,永远忠于毛泽东。培党性,把红旗高举,树立新功!⑨

虽然字里行间像“服务工农”、“忠于毛泽东”、“红旗高举”这些标语不断被强调着(诗作是1968年,时值中国“文革”始发,所以不可避免会被政治氛围影响),但是作为校长、作为老辈激励新一代能“牺牲自我”,期盼他们可以“树立新功”的寄意总还是可以被后人体会到的。

1966年8月,暑期物理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是继1964年北京科学讨论会以来的第一次单科性的学术会议,有144位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参加。他们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33个国家和一个地区性的科学组织。大家共聚一堂,开了9天的会,报告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展开了热烈的学术讨论。这次会议,同时是继1966年7月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统一文化战线之后亚非拉各国在科学领域的大结盟。“西方优越论、欧洲和北美世界文明的中心,那样的一些说法,毫无疑问,是已经过时了。”[24]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在闭幕式上做了讲话,他说:“我们有共同的语言,那就是反对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要发展本民族的新文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的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要争取和维护本民族的独立和自由,就必然要加强团结,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25]1977年11月,在《祝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上郭沫若做诗一首:

神州赤县,长颂东风健。面目青年多俊彦,努力钻研实践。科研攀上高峰,促进国防工农,四项化成现代,廿年争取成功。[26]

可见郭沫若作为中国科学院院长不仅在促使国际战线的统一上的努力,而且还致力于国内科学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扶植上。

根据河北省邯郸地区东风剧团回忆:“当郭老听说我们是邯郸戏校的一个豫剧班,连个演出团体的名字还没有时,他充满了对我们这支在大跃进中诞生的新生力量的爱护之情,为我们定名为‘东风剧团’,并亲笔为我们题字。”[27]从这个层面可以看出,郭沫若把东风当成一种新手力量的代名词了。所以,我们不难理解在接下来的题词中他频频使用“东风”这一词的原因。“郭老还满怀激情的朗读了他亲笔书赠我们的词:‘曲闻天上,春满寰中。群芳竞秀,一片东风’。我团建团一周年时,郭老亲笔书赠我们:‘太阳光芒万丈,东风骀宕万年,鼓足干劲上青天,把九州四海吹遍。’我团建团四周年时,郭老又亲笔为我们题词:‘东风是富有生命力的。祝你们体现东风的力量,把生命传到四方,把生命传到永远。祝你们和你们的艺术永远年青!’有次,郭老为鼓励我们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亲笔题词:‘艰苦朴素,勤学苦练,团结友爱,东风永健!’我团建团五周年时,郭老让于立群同志亲笔书写‘东风’两个大字。郭老在上面又亲笔题词:‘伟大的东风呵!吹吧,吹吧,不断地吹吧,鼓足十分的干劲吹吧!把一切肮脏的东西吹散,把天上可能有的乌云吹开,让太阳永远大风光明,让大地茁壮着新生力量。’”[28]“一九七七年六月底,郭老又让我们把豫剧《朝阳沟》、《李双双》带到北京演出,和首都人民一起欢庆建军五十周年和党的十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演出期间,郭老和人大常委副委员长邓颖超同志又一次接见了我们。……就着这次接见我们时,郭老还亲笔题诗鼓励我们:‘五年阔别重携手,且喜蔷薇花正红,四害驱除天下乐,双双对对颂东风。’”[29]

当年涅槃的“凤凰”、狂放的“天狗”在这里其实被“东风”代替,“东风是富有生命力的”“伟大的东风呵!吹吧,吹吧,不断地吹吧,鼓足十分的干劲吹吧!把一切肮脏的东西吹散,把天上可能有的乌云吹开,让太阳永远大风光明,让大地茁壮着新生力量。”[30]或者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巧妙的设计,把剧团名字定为“东风”,那之后再大举重复带有东风字眼的话也是情理之中,这实际上很符合作为政治家的郭沫若管用的遮蔽手段。但是,在这里笔者认为设计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透过“东风”一词,我们可以窥测出晚年的郭沫若仍然是一个保持着积极向上心态,能不断给予自我暗示并在这种暗示中得到调节和释然的政治性的文学家。借助“东风”这个窗口,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给予新生力量和团体关怀、帮助,并不断鼓励后生们勇敢地破除旧的,像东风一样“把一切肮脏的东西吹散,把天上可能有的乌云吹开,让太阳永远大风光明,让大地茁壮着新生力量。”这种精神力量的辐射难道昭示不出晚年郭沫若作为一个文化先辈的姿态和稳健的生命力吗?

其次,“东风”开始承载郭沫若作为个体对国家、社会、民族不断强大富庶的期盼和祝福。

东风第一枝

(迎接一九七七年)

战果辉煌,凯歌高唱,东风欣有主。梅花万树朝阳,铁骑千营迎曙。严经考验,新历史重整机杼。望前途曲折光明,迈出坚强步武。

七七年光荣任务——批“四害”,肃清流毒;加强民主集中,纯洁先锋队伍;国民经济,一定要搞它上去;高举旗马列红旗,大治之期可数![31]

农业学大寨

(望海潮)

四凶粉碎,春回大地,凯歌声入云端。天样红旗,迎风招展,虎头山上蹁跹。谈笑拓田园,使昆仑俯首,渤海生烟。大寨之花,神州各县,遍地燃。

农业衣食攸关,轻工业原料多赖支援。积累资金,繁荣经济,重工基础牢坚,主导愈开展,无限螺旋。正幸东风力饱,快马再加鞭。[32]

歌颂十届三中全会

(调寄满江红)

治国抓纲,符民意,英明决策。长鼓荡,东风习习,红旗猎猎。一瞬四人帮粉碎,陈歌洋溢。起贤才,八亿一条心,同建国。

风雷激,反双霸,齐努力。把第三世界,连为铁臂。完成四个现代化,实现大治业。再坚持,二十个春秋,宏图奕。[33]

清平乐

(祝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

神州赤县,长颂东风健。满目青年多俊彦,努力科学实践。看眼攀上高峰、科研攀上高峰,促进国防工农,四项化成现代,廿年争取成功。[34]

水调歌头贺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

红日照天下,春满北京城。来自五湖四海,一片凯歌声。颁布重修宪法,通过辉煌报告,步武如雷霆。四化承师训,四害化灰尘。

高举旗,齐步伐,再长征。九亿大鹏展翅,飞散满天云!英明领袖英明,协力抓纲治国,遍地是东风。二十三年后,煮酒论群英。[35]

在这里,“东风”这个词不管是在“东风欣有主”,“正幸东风力饱”,还是在“长颂东风健”,“遍地是东风”,都已经不仅仅是字面本身的意思。这是郭沫若作为文学性的政治家用的言语描绘并表达着目睹自己国家不断进步不断强大的历程。透过这些话语,不能不承认自己会被其中迸射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侵染和鼓舞,这就是作为政治家的郭沫若言论的强大精神辐射力。换句话说,“东风”其实是郭沫若的一种实物虚指,是一种心理暗示,是一种稳健生命力的代称。所以笔者认为郭沫若在做这些诗作的时候贯穿其中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激情勃发的气势。假如没有这种牢靠坚实的气势和气场,诗作也不可能起到鼓舞人心的宣传作用,完不成政治的舆论导向任务。从这个层面上讲,郭沫若频繁使用“东风”一词除了传达见证国家进步时的兴奋和欣慰,更多的是透过他一己之兴奋向整个社会传输这种振奋的力量,进而在整个社会形成一种持续不断的、蓬勃激扬的气势。

综上所述,郭沫若晚年借助“东风”这一意象,首先由自然现象的“东风”这一单层含义向毛泽东提出的“东风压倒西风”这一政治性含义过渡,将自己对当局政治动向的察觉和预测透过文学作品这一特殊的平台传达出来。为发挥自我政治才能,以实现自我政治抱负找到了一个恰当和妥帖的途径,郭沫若接着透过“东风压倒西风”这一层含义对领导集团政治动向进行进一步揣测和传达,推导出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政治走向。这样,他紧贴了“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政情,顺势完成了作为文化界班头对政局决策的自觉响应和彻底贯彻。再进一步地,郭沫若超越“东风”的政治含义而向精神层面的转变,树立了一面高扬的精神旗帜,实现了作为一位高层领导的文化界前辈鼓励和奖掖后生,作为一名见证新中国诞生的政界领导衷心赞颂和祝福祖国,作为一个历经政治和现实沧桑的老者不断开导和砥砺自我的精神提升完成了由一个“党喇叭”到一位“神导师”的过渡。透过“东风”暗藏的三层渐进式的过渡,晚年郭沫若在政治、文化和精神等繁复的矛盾后交叠着复杂的价值取舍和心理取向。也正是透过以“东风”为例的看似单纯的政治现象,分析暗藏的晚年郭沫若在政治、文化和精神等多重的意义指向,笔者认为那些只抓住郭沫若晚年“政治性”这一木而不见其人生“复杂性”的森林,由此将晚年郭沫若的姿态定性成“消极性”等简单论断将不攻自破。

注释:

①1960年9月6日作《十六字令·题国画插图本版〈百花齐放〉》三首。载《诗刊》九月号,为《诗词七首》之二至四,初收入197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诗词选》。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②1962年1月30日作,初收入1963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东风集》,又收入《沫若诗词选》。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③1962年1月30日作七绝《东风吟》四首,载1962年2月8日《羊城晚报》;收入1963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东风集》,又收《沫若诗词选》。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④1963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东风集》,这是郭沫若1949年以来第五部诗歌创作的结集。是作者生前亲自编次、校订的最后一步绝大部分由公开发表的作品结集而成的诗集,收入1959年9月到1963年3月大约3年半时间里的二百余首诗。11日访问湖南韶山毛主席旧居,因成《满江红·访韶山》,有云:“久慕韶山,喜今日,能谐夙愿。”收《沫若诗词选》,有小序。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⑤1961年10月25日夜作七律《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赠浙江绍兴剧团。载于1961年11月1日《人民日报》;初收入1963年11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东风集》(注:收入《东风集》时,改题为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又收《沫若诗词选》。可见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⑥郭沫若1964年5月30日30日作,首先认为毛主席的和诗“是从事物的本质上,深一层地有分析地看问题的”,接着从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教训论证了“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的正确性,并表示同意“把唐僧作为‘中间派’”,“经过事实的验证,他们是可以转变过来的”。最后指出,“今天的齐天大圣”“就是发展了的革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见“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七律[N].人民日报,1964-05-30。

⑦1964年10月14日作诗《赞〈东方红〉》,有云:“《东方红》的演出要永不闭幕,永远正在开头”,“万里长征我们才迈出了第一步或者第二步”,“在《东方红》的照耀下我们感受着百倍的鼓舞,我们要比学赶帮,艰苦奋斗,永远不要迷失路途。”载于17日《人民日报》,初收入197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诗词选》。可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⑧1964年10月23日作;载1978年6月23日《光明日报》署名鼎堂;初收1978年9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东风第—枝》。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⑨1968年3月3日作;初收入1977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沫若诗词选》。可见冯锡刚.“文革”前的郭沫若1949-1965[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 郭沫若.赞焦裕禄同志[J].人民文学,1966,(4).

[2] 郭沫若.歌剧《白毛女》重上舞台[J].人民戏剧,1977,(2).

[3] 罗平汉.“文革”前夜的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 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

[5] [6]毛泽东外交文选[M].世界知识出版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

[7] 最后的遗言——赫鲁晓夫回忆录续集[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8] [10][11][12][13][14][15]毛泽东.毛泽东诗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9] 季国平.毛泽东与郭沫若[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

[16] “玉宇澄清万里埃”——读毛主席有关《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一首七律[N].人民日报,1964-05-30.

[17] 郭沫若在首都各界人民纪念越南全国反帝斗争日和[声援越南人民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版,1966-03-19.

[18] 增进亚非反帝反殖团结 粉碎苏修投降主义路线[N].人民日报,1966-11-15.

[19] 亚非作家团结反帝的历史使命——中国代表团团长郭沫若在亚非作家紧急会议上的宣言[N].人民日报,1966-07-15.

[20] [21]投身到人民大众的火热斗争中——中国作家代表团团长郭沫若在上海欢送亚非作家代表的群众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08-03.

[22] [23]纪念鲁迅的造反精神[N].人民日报,1966-11-01.

[24] [25]郭沫若在北京物理研讨会闭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66-08-01.

[26] 郭沫若.清平乐——祝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J].科学实验,1978,(2).

[27] [28][29][30]河北邯郸地区东风剧团.郭老和东风剧团[J].人民戏剧,1978,(8).

[31] 郭沫若.东风第一枝迎接一九七七年[N].解放军报,1976-12-31.

[32] 郭沫若.农业学大寨[N].光明日报,1977-04-03.

[33] 郭沫若.歌颂十届三中全会[J].诗刊,1977,(8).

[34] 郭沫若.清平乐祝共青团中国科学院第五次代表大会开幕[J].科学实验,1978,(2).

[35] 郭沫若.水调歌头贺五届人大、五届政协胜利召开[N].解放军报,1978-06-21.

猜你喜欢

郭沫若东风
东风Honda全新XR-V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东风Honda第十一代思域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
郎平:不信东风唤不回
郭沫若致郁文的信
郭沫若佚诗一首
郭沫若游晋祠之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