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选用
2011-02-19赵淑华
赵淑华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人文科学系,山东 淄博 255130)
一
小学语文教材课程资源的选择,是一个意义非凡的问题。被选择的课程资源某种程度上具有楷模、示范的作用,它们对于儿童的语言能力、价值观、人文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它的表层内容是在一个大的语文理念的统摄下,由各种体裁综合有机地组成,其中诗歌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门类。目前,我国小学语文教材影响力比较大的主要有三个版本:人教版、苏教版与北师版。这三个版本的语文教材各有自己的特色与体系,但是在诗歌的选择上都是以古诗词为主,以现代白话儿童诗为辅,北师教材甚至选用了很多知名歌曲的歌词。这里笔者要谈的就是关于小学语文教材诗歌的选择问题。
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包括古诗与古词、儿歌与儿童诗,我们可以稍加细致地梳理一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选择了80多首诗歌,其中有将近50首是古典诗歌,所占比例近60%;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文选择了60多首诗歌,其中有30多篇为古典诗歌,所占比例同样近60%。教材中选择的古典诗词大多为田园、乡村抒情诗,而选用的现代白话新诗即儿童诗,内容上多为描写四季、自然景色以及抒发对祖国、自然、农民、老师等的热爱,如《一株紫丁香》、《欢庆》、《快乐的节日》、《长城和运河》、《走,我们去植树》、《我们爱你啊,中国》等等。同时,如《让我们荡起双桨》、《长江之歌》、《北京的桥》、《英雄赞歌》等广为传唱的歌曲也入选进诗歌部分,这在北师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尤为突出。
面对语文教材诗歌的选择,我们首先要面临几个本体问题:第一,诗歌是什么?第二,给儿童阅读的诗歌有什么独特性?第三,诗歌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依据或者标准是什么?第四,诗歌与小学语文、与小学生的关系是什么?这些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比较棘手,而且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从现行小学语文版本诗歌的选择状况来看,经典的古诗词居于首位,诗歌的学习几乎成了古典诗词的学习,同时,白话新诗选择的出发点总体是本着知识性、教育性、道德性的目的。
在文学诸类别中,诗歌是最具有审美性、情感性的一种文体。孙绍振对诗歌的理解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特征不同于小说和散文,在客观特征和主观特征在想象中结合、变异的时候,情感是占优势的”[1](P226)而且诗歌中的感情要非常特殊,“如果感情不特殊,就概念化、公式化了”[2](P230)。“在整个诗歌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诗歌的个性化、特殊化,诗的感情的不可重复性,诗的感情创造和想象,成了诗人追求的核心。”[3](P230)中国古典文学的最高成就在于诗歌,这种诗歌是用文言文创作而成的有韵律、有节奏、有意蕴的形式。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后,诗歌的创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诗歌的承载主体不再是文言,而是白话。所以,中国文学质的飞跃首先是从诗歌开始的。自胡适的《尝试集》到现在,白话新诗已然比较成熟,有了自己的形式特征。在白话新诗发展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分化出了为儿童写的新诗。在这里,为儿童抒写,并表达儿童世界的情思意趣的白话诗,我们现在称它为儿童诗歌。
小学生能接受能阅读的诗歌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古代文人、诗人创作的浅白古诗,如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静夜思》、《春晓》、《锄禾》等,还有一类是白话儿童诗歌。小学语文教材无论哪个版本,诗歌的选择无外乎这两类。但是,这两大类诗歌究竟哪一类应该占据主导地位,现行版本的选择告诉我们,答案是古典诗词。小学语文教材实行此种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真正的价值?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回到问题的原点,即小学语文教学承担着什么样的功能与意义?《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价值意义的表述是:“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这里把中小学语文担承的塑造现代人的责任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对于中小学语文的这种理解基于一个事实,“对当今社会上的绝大数人来说,中小学的语文教育决定了他的人文素质、他的阅读趣味、他的文字表达能力和他的口头交际水平,即使再受教育,如果不是学习与语文密切相关的专业,他的一切语文能力都是由中小学语文培养出来的。”[4](P230)小学语文能力的培养与人的综合素质相联,具有奠基石的意义。具体到诗歌这种体裁,它的功能主要在于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在于准确而有意味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于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情感能力。本着这样的原则与理论前提,再去探问小学语文教材诗歌的选用以古典诗词为主体是否合理?需要强调,提出这个质疑不是否定古典诗词的选用,而是阐释小学语文教材选择什么样的诗歌更为合理和有价值。小学语文选择的古诗都是古代文人创作的相对浅白易懂的篇章,但是古典诗歌的承载媒体毕竟是文言文,它用文言文表达古人的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哲学观,具体一点说它是借助田园、乡村的风土情景表达士大夫、文人的观念情怀。这种情怀都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人生体悟作为背景,比起儿童文化而言,它更成熟、厚重、宏远,更社会化。因此,小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接受只能限于去读、去听、去析。从文言诗到白话诗变化的表层是语言,但是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与情感方式。所以,古典诗词在语言工具与想象方式上与现代儿童相隔,无法把它们化入儿童自己的心灵世界。
小学语文这个词,我们需要突出儿童这个层面。儿童对于语文或者说艺术的接受,与成人不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于身体的参与、渗透,它更强调形象性。古典诗歌美则美矣,但对于以白话为交流媒介的现代儿童而言,在少年阶段确实只能作为背诵的材料。白话儿童诗则不一样,白话儿童诗对于现代儿童而言更贴切,它是儿童文学学科中的一个重要文体,它以现代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平台,发挥想象力,抒发当代的情感,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心灵共鸣。如舒兰的《虫和鸟》,“我把妈妈洗好的袜子,/一只一只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了一只多足虫,/在阳光中爬来爬去。/我把姐姐洗好的小手帕,/一条一条夹在绳子上,/绳子就变成一群白鹭鸶,/在微风中飞舞,/飞舞”。再如林焕彰的《红雨鞋》,“妹妹的红雨鞋,/是新买的。/下雨天,/她最喜欢穿着/到屋外去游戏,/我喜欢躲在屋子里,/隔着玻璃窗看它们/来游去,/像鱼缸里的一对/红金鱼”。这些小诗篇幅短小,用浅白精致的白话写成,想象的出发点就是现实中很普通很日常的生活场景:洗好的袜子、小手帕、雨中的红雨鞋。在这些平凡事物中生发出诗意、美感,把生活融入了诗歌。更为重要的是,白话儿童诗具有可操作性,儿童可以去创作这种诗歌。儿童诗给儿童的提示就是生活中到处都有诗,诗歌没有那么神秘,把自己的一个意念,一个小想法,用凝练的语言记录下来就是诗歌。蒋风主编的《儿童文学信息》这份内部发行的报纸曾经刊载过江苏常州一些孩子写的诗歌,在此摘录几首。一年级王琴写的《大地爷爷》:“大地爷爷最大方,/送一块地给绿绿的小草,/送一块地给五彩的花朵,/送一块地给蓝蓝的大海……/小草邀来了虫儿,/花朵请来了蝴蝶,/大海种起了波浪……/大地,/变得更富有了。”二年级吴思欣写的《笔筒》:“山/是个很别致的笔筒/里面插着各种笔/树笔/草笔/花笔/……”。二年级刘泽安写的《夹竹桃》:“春天/阳光把夹竹桃树枝/点燃了/枝头上跳起/一簇簇/芳香的烟火”……从这些小诗的创作中,可以发现,儿童的内心世界不是白板一块,而是一个蕴涵着无限美好情思的所在。小学语文教育就是要通过合理的方式,激活、张扬这种美好的情思,诗歌的学习与创作承担着这种内在的职责。
总而言之,白话儿童诗从语言介质、想象方式、情感特征等层面上更适合儿童的接受以及操作。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把现代儿童的生活与语文学习相结合,从生活中获取诗歌、诗意,使得生活与情感、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儿童诗歌的学习不是仅仅背诵,仅仅学会了分析,而是真正地滋润了情感,激活了内心的情思,形成了一种情感与想象能力。这对儿童来说,是一件很美好,很享受的事情,这实现了诗中有生活,生活中有诗的境界,实现了生活和诗歌之间良性的循环。
二
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选取了一部分的白话儿童诗,现在需要评判一下这些白话儿童诗的选择。白话儿童诗的选择在内容上大体上呈现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知识性诗歌。通过诗歌形式来传承知识,如人教版的儿歌,《比尾巴》、《雪地里的小画家》等;人教版的儿童诗《植物妈妈有办法》、《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等;北师版的歌词《北京的桥》等。二是描写自然,抒发对自然的情感。这个自然多指四季即春夏秋冬,如人教版《四季》、《春风吹》、《四季的脚步》、《春的消息》、《听听,秋的声音》等;苏教版的《秋天》、《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等。三是道德性诗歌。通过诗歌传授一种伦理道德,如人教版《平平搭积木》、《看电视》、《两只鸟蛋》、《一株紫丁香》、《“红领巾”真好》、《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中华少年》等;苏教版的《一株紫丁香》、《快乐的节日》、《老师,您好!》、《我们爱你啊,中国》等。北师版《国徽》、《爸爸的老师》、《爱我中华》等等。这些诗歌表达了热爱祖国、关爱长辈和家人、感谢老师、爱护大自然等情怀。还有的诗歌表达经历某种时间或者改造后,某种事物发生了变化,旧貌换新颜。如苏教版的《走,我们去植树》表达经过我们的劳动,荒滩、沟渠、山坡等变成了绿色宝库;再如《这儿,原来是一座村庄》表达贫穷的村庄经历现代文明后发生了巨大变化等等。很明显,从这些白话诗歌篇目的选择中,我们能够感觉到编选者的良苦用心以及内在的儿童观,即诗歌的学习和其他体裁的学习一样,都是为了培养“好”儿童。“好”儿童的标准就是爱祖国、爱自然、爱家人、爱老师,爱一切的人。这个标准本身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它成了语文教育的唯一与全部,它遮蔽了“原生态”的儿童与真实的儿童,这种标准混淆了语文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
白话新诗需要选择那些精致的审美性强的儿童诗入课本,它们不一定承载着非常重大的思想,但必须是审美地、精致真诚地表达了情感的诗篇。现行版本小学语文教材的白话儿童诗,在形式表达上总体比较粗糙,趋向大、空、假。在儿童诗中,确实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写自然来表达审美情感。但是,好的儿童诗都是从自然中的“小”来取材。能引起儿童切身感觉的还是那些细小、具体、琐碎的事物。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写自然的儿童诗大多数都是写四季,尤其是春与秋两个季节,其模式就是春来了如何,夏来了如何,秋与冬来了,又怎样。不仅仅是诗歌,其他的体裁如散文,依然是写春来了,事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笔者不是反对写四季、写春天,“春天”历来是艺术的灵感源泉。但是,到底如何写自然、写四季,需要慎重思考。自然与四季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不是都要选择轮廓式的写法。儿童诗中有很多更为优秀的自然诗,如《谁看见过风》:“谁看见过风?/你没有,我也不能。/不过当枝头的叶子瑟瑟抖动时,/风就在走过。/谁看见过风?/你没有,我也不能。/可是当叶子们垂下他们的面庞,/风就在吹拂。”再如《我想知道》:“我想知道为什么草地是绿的,/为什么总看不见风?/是谁教会了鸟儿筑巢,/又是谁告诉树站着休息呢?//当月儿不再是滚圆滚圆,/又到哪里去找那丢失的一块呢?/是谁点亮了沉睡的星星?/还让星星闪烁不止?/是谁在空中刷上五色彩虹,/又把那些毛茸茸的云挂得那么高?”相比较而言,这些小诗更是真诚与审美之作。
现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除了抒写大自然诗歌外,表达伦理道德的儿童诗歌同样存在“大”“空”,缺失细致的审美性等问题。例如抒发对祖国之爱的白话诗,此类诗歌小学语文教材选择了很多。但是这些诗歌的写作同样有一个常见模式,即跳跃性展示中国从南到北的地域以及从古到今的一些特色文化,如苏教版的《我们爱你啊,中国》、人教版的《中华少年》。这种跳跃性不是思维与情感的跳跃性,而是对于祖国地域、文化的一个走马观花般展示,情感的表达显得粗糙,过于宏大。对儿童而言,无法深入其心灵的世界。再如对于爱护自然的伦理道德表达,几乎采用了传声筒的方式。人教版有一首《“红领巾”真好》,前半部分比较鲜活生动地写了小鸟受到“红领巾”的保护后自由快乐的状态,但是后面,直接写到“崭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在这里,小鸟直接“高唱‘红领巾’真好”,没有内在逻辑和想象逻辑。实际上,小鸟成了传声筒,而不是动物意义上的小鸟了。
三
现行版本白话儿童诗的选择还有一个问题,忽视儿童内心体验与情感。诗歌最终是指向内心的一种文体,白话儿童诗同样要表达儿童在童年阶段的内心世界、情感萌动、心灵秘密。纵观小学语文教材的诗歌,大多数都是在写外在的客观世界与理性的情感,基本上看不到写儿童内在世界的诗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是一个缺失。现代白话儿童诗在表达儿童内在世界方面,也有很多优秀之作,如林良的《蘑菇》,“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诗歌很小,但是儿童本能的孤独感,渴望友情与关爱的心情淡淡地氤氲而出。
总之,给儿童看的诗歌应该是丰富、细致、灵动的审美篇章。小学语文教材在这种文体的选择上,理应考虑到它的复杂性,深入儿童诗歌中细细挑选。在选择的理念上,体现对儿童当下生长状态、情感萌动、心灵世界的关怀。
[1] [2][3]孙绍振.文学性讲演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 罗岗.想象城市的方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