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软实力竞争与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2011-02-19刘鹏

治理研究 2011年5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产业文化

□刘鹏

全球化使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导致综合国力竞争由政治、经济、军事领域向文化领域扩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场世界性的文化博弈悄然兴起,文化软实力竞争已成为国力竞争最为激烈的关键领域。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成就斐然,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的硬实力,但从文化建设来看,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却比较缓慢,在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实力结构的失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而且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极不相称。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一、内涵解读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软实力竞争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在西方学者的话语体系中流行的主要是“软实力”概念。这个概念由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Nye)首先提出。他认为,在当今世界上美国不仅拥有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hard power)优势,而且还有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等软实力(soft power)优势。硬实力是通过经济“胡罗卜”诱惑或军事“大棒”威胁,促使别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情;软实力则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去影响、诱惑和说服别人相信或同意某些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制度安排,以产生软实力拥有者所希望的过程和结果①Joseph S.Nye,Jr.,Bound to Lead:The Changing Nature of American Power.New York:Basic Books,1990,pp.188.。由于约瑟夫·奈把软实力解释为一种与“经济和军事”相对应的“文化、价值观和国民凝聚力”,所以,我国学者对于其“软实力”理论多倾向于从文化角度来阐释,使用较多的是“文化软实力”这一概念。笔者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社会制度、文化模式所表现出来的凝聚力、吸引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它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等刚性力量而言的软性力量,包含对外对内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外来讲,文化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以及文化产品传播力和辐射力;对内而言,文化软实力包括民族团结精神、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思想、观念、原则等价值理念,它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

“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及“文化软实力”被重视与全球化有关,全球化“构成了软实力概念得以成立并大行其道的背景”。②陈玉刚:《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国际观察,2007年第2期。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自由扩张和信息的自由流动使国际竞争领域日益扩展并变得越来越复杂,文化软实力的地位日益凸显,成了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加强文化建设,全球范围内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

美国是最早提出软实力理论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国家,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处于十分有利地位。长期以来,美国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其国家利益的工具,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的文化战略来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早在“二战”末期,美国就制定了对外文化关系纲要,认为“战后世界将要求美国在文化上,如同在政治和经济上一样,在全世界担负起领导责任”。③(美)弗兰克·宁柯维奇:《美国对外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续)》,编译参考,1991年第8期。1993年,克林顿政府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西方民主思想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三大支柱”之一,积极推行“文化软实力”战略。奥巴马政府成立后,美国又提出了“巧实力”战略。即将美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结合起来形成“巧实力”。“文化软实力”战略的实施,使美国不仅成为了当今世界的经济、军事超级大国,而且成为了文化上最强势的国家。

英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大国,其硬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为了扩大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英国政府推行积极的文化外交政策。英国的“文化外交并不满足于语言、对象和机构设置上的比较优势,而是适时将外交动因从文化帝国主义调整为文化国际主义,不断扩展文化的内涵,并在重视精英路线的基础上努力开拓大众路线”,“将其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三种资源有效地转化为软实力”,从而使得英国的“帝国余晖”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世界。④胡文涛、招春袖:《英国文化外交:提升国家软实力的成功之路》,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9期。法国是一个文化大国,长期以来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拿破仑曾经说过,一支笔等于1000支毛瑟枪。面对美国的文化软实力竞争,法国倡导文化多样性。作为后起之秀的韩国和日本深感自己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失衡,因此在成功实现经济起飞之后,都十分重视发展和提升自己的文化软实力。1998年,韩国制定了“文化立国”方针,将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随后,在政府的支持下,韩国的影视、音乐、游戏软件等文化产业迅速兴起,其产品从周边迅速走向世界,在全球刮起了一股股“韩流”。日本于1991年就制订了针对美、中、加、英、德、法等国的文化外交战略,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1995年,《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策略》,报告确立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2005年,日本又发表了《推进日本品牌战略》的研究报告,呼吁国民通过塑造具有影响力的日本品牌,向世界展示日本“魅力”。

二、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现状及其竞争挑战

十六大以来,在党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指导下,我国坚持科学的文化发展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软实力建设稳步推进。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效显著,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提高了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对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根本性意义。经过5年的努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马克思主义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已成为全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社会主义荣辱观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同,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正在逐渐形成。第二,公共文化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渐形成。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一批重大公共文化建设项目,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健全,文化产品和服务内容日渐丰富,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2009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478个,文化馆3214个,公共图书馆2833个,博物馆1996个,档案馆4035个;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教育台44个;有线电视用户17398万户,有线数字电视用户6200万户;广播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①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人民日报,2010-2-26。公共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三,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5月14日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底,我国文化产业共有法人单位46.08万个,非法人单位2.43万个,个体经营户49.69万户;文化产业从业人员1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2004-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2%,高于同期GDP年平均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400亿元,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占同期GDP初步核算数的比重为2.5%左右。②胡谋、刘阳:《去年文化产业保持较快发展》人民日报,2010-5-15。第四,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文化贸易稳步增长。2009年,我国已同145个国家签订了政府间文化合作协定,与上千个文化组织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文化产品的对外输出逐步增加。据统计,2007年中国的文化贸易额占世界文化贸易总量的4%,已成为继美、日、英、法之后的世界第五大文化贸易大国。③邓清柯:《科学发展观是文化软实力成长的灯塔》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年第2期。第五,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随着中国迅速崛起,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约瑟夫·奈在《中国软实力的上升及其对美国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最近30年来,年均8%—10%的增长率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这一实打实的经济表现,伴随着以儒学为主要特征的传统文化的复兴,提高了中国在亚洲和整个世界的软实力。”④Joseph S.Nye,Jr.,The Rise of China’s Soft Pow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United States,in Richard N.Rosecrance and Gu Guoliang,eds.,Power and Restraint:A Shared Vision for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New York:Public Affairs,2009.

当我们盘点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成绩时,也必须正视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国文化软实力就其整体发展来看,影响力非常有限,在当前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面临着严峻挑战。

首先,我国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发展存在着结构性失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04亿美元,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从文化产业比重来看,2009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了8400亿元,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3.2个百分点。但在GDP中的比重明显偏低。从公民文化消费系数来看,我国文化消费总量过低。根据国际经验,一定的GDP发展水平与一定的恩格尔系数及一定的文化消费支出具有相关性,如果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恩格尔系数应为33%,文化消费在个人消费中应占20%,实际消费总量应为20100亿元。⑤王颖、王登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改革与战略,2008年第1期。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文化消费总量却只有4685亿元左右,与应达到的消费总量相差15415亿元,居民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还不到需求量1/5的。可见我国文化产业状况与大国地位和经济发展水平极不相称。

其次,我国文化创新能力不足,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存在巨大“文化赤字”。由于“文化领域缺乏大师和创意型人才”,⑥魏静茹:《我国文化发展现状与未来——访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欧阳坚》,理论视野,2010年第12期。在文化内容产品贸易中我国一直处于“入超”地位,存在着巨大的“文化赤字”。据文化部有关负责人透露,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逆差总体达10∶1,对欧美国家文化贸易逆差超过100∶1。在出版物方面,从1995到2003年,中国引进版权与输出版权的数量分别为58077项、5362项,比例达到11∶1,其中,2005年中国对美版权贸易中引进与输出之比达到4000∶24,逆差非常严重。⑦王岳川:《大国文化创新与国家文化安全》,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2期。

再次,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不强,导致我国文化被“误解”并遭受“软打击”。近年我国积极开展文化外交,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我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但是,由于对外文化传播能力不强,再加上意识形态的差异,我国对外传播文化的努力常常被西方国家“误解”甚至遭受西方国家的“软打击”。如我国在加拿大创办的孔子学院就曾遭到加拿大情报机构的监视。2010年2月,美国南加州哈仙达岗地区居民集会抵制开设孔子学院,抗议孔子学院向学生传播共产主义思想,给学生“洗脑”。①甄祥、程刚:《美一社区反对建孔子学院》,环球时报,2010-3-1。面对西方媒体对中国的“软打击”,我国总是处于被动应战地位。更有甚者,我国某些文艺工作者为追求票房效应,主动向西方示丑。“一些在国际上获得较高评价的中国电影,其主题和基本内容往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的阴暗面以及扭曲人性的揭示。这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受众的猎奇心理,却远远未能真实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的真实面貌,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的歪曲”。②肖永明、张天杰:《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中的对外文化传播》,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

最后,西方文化对我国构成了强烈冲击,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当前的文化软实力竞争西方国家处于优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方面的优势在资本逻辑诱引下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它们通过向发展中国家输入文化产品将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强加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重塑其价值观、行为方式、社会制度和身份认同,从而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西方国家的这种文化战略给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中国构成了强烈冲击,使中华文化面临着被侵蚀的危险。目前,我国一些青年人,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价值观念,都明显地“西方化”,高校中流行着全球主义、普世主义、消费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部分青年人国家民族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部分青年人崇尚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缺乏正确认识;部分青年人对民族文化缺乏认同,“哈日”、“哈韩”、“崇美”现象比较严重;还有部分青年人热衷于感官享受,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这些都是青年一代从中国文化中剥离的表现,也是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障碍。

三、文化软实力竞争背景下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文化复兴是实现强国梦的必备条件。没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就没有强大的综合国力。”③张锋:《中国寻找新的发展理念》,《联合早报》,2006-04-05。面对当前我国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情势,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寻求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1、统筹发展两种生产力,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协调发展。“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现象,各种文化价值在经济增长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④梁一群、潘起造:《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高扬浙东文化的优秀人文精神——对宁波区域文化在推进宁波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作用的考察》,《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期。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结构性失衡要求我们需要从战略上统筹发展两种生产力,实现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改变过去那种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在经济硬实力得到较大增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

但是,在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性时也必须避免陷入弃硬取软的误区。文化软实力的形成固然与文化及蕴含文化元素的载体力量相关,但更与经济硬实力是否强大密切关联。一般说来,强大的硬实力,既会为软实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又会使软实力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中国文化目前之所以受到世界普遍的关注,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科学技术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综合国力的提升。正是由于我们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才使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有了话语权,有了平等的谈判条件与磋商的议价能力。中国在经济上的巨大成就是文化软实力得以提升的重要根源,是中国文化愈来愈具有吸引力的根本原因。”⑤李齐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实现路径》,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6期。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远未达到与发达国家并驾齐驱的程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依然是我们的根本任务。如果说因重视经济建设而忽视文化建设是短视的话,那么以重视文化建设为由而轻视经济建设则是根本性的错误。我们要增强文化软实力,必须脚踏实地继续推进经济发展,只有如此才能为提升文化软实力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我国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是一种潜在的、隐性的软实力。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这些文化资源的开发,中国文化呈现给世界的多是一些诸如太极拳、杂技、功夫、唐装、汉服、书法、中华美食等表层的东西,未能展示中华文明数千年所蕴含的生命力以及当代中国的生机与活力,因而难以产生持久的影响与共鸣。文化软实力的核心问题是价值观问题,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主要体现为一种价值观的力量,它能够影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选择。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在于使外国人猎奇式地偏好中国文化表象化的东西,而是要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和基本价值产生认同。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各种观点、学说异彩纷呈,“尚中贵和”、追求“和谐”是其核心和精髓。中国古代思想家视“中”为天下之大本,“和”为天下之达道,主张通过“尚中贵和”的态度和行动达到“致中和”的结果和目的。儒家把“中和”、“和谐”看作处理人际关系、国家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的最高原则,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把对外侵略视为“大不义”。道家则将和谐视为是社会的本性,认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途径。“尚中贵和”中的“和”并非消极的“无斗”或“止戈”状态,而是一种积极的和谐。由于事物的构成因素必须保持某种确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也就规定了各种不同因素所应具有的“度”。即是说,“中”就是“和”的要求。事物各要素只有适度协调并处于适中状态,事物总体上才能达至和谐。这种和谐观正视差异,不求整齐划一,肯定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强调“和而不同”。两千多年来,在“尚中贵和”思想引导下,中华民族始终倡导“和谐”与“和平”,为世界文明宝库增添许多以“和”为基调的美好乐章。在新的历史时期,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中国共产党将这一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和共建“和谐世界”的战略构想。这种注重“和谐”、“和而不同”的“尚中贵和”思想是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融入全球化的精神武器,更是建立和谐的国际新秩序,实现世界和平的价值源泉。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空前加强,一国利益往往与他国利益密切相关,一些与各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的全球性问题开始出现,这就使得国家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合作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作方能否平等相待,恪守诚信,互惠互利。从现代国际关系角度来看,“尚中贵和”可以被视作是处理各个民族、国家关系的法则。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和谐”,讲究“和而不同”,把“和”视为解决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则,主张“协和万邦”,在化解人与人、人与社会、国与国、家与家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和谐”为主要价值目标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新的国际竞争形势下能够发挥独特的协调、平衡、包容作用,为解决新形势下国家之间的关系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仔细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积极因素,发掘其中具有普世价值的资源,将其推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3、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我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载体,是文化借以实现自己价值的重要平台,作为一种朝阳产业,文化产业具有能耗低、污染少、附加值高等优点。当今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及其现代化程度已经成为衡量各国对外贸易能力、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许多国家都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重要国家战略。我国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概念,把文化产业放到与文化事业同等重要的地位。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对文化产业进行了界定。①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产业”界定为: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具体可分为3个层次9个类型,其核心层是:(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外围层是:(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相关层是:(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9)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但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在世界文化市场份额中,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日本占10%,韩国占5%,而我国只占4%。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和灵魂,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创新。目前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在总结“十一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好“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②建立健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全面、系统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持;③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步伐,激发文化创造活力;④完善文化产业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采取不同的融资形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创新的支持力度;⑤开发、整合文化资源,充分发挥我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优势文化产品;⑥增加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促进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现代市场的结合,推进文化产业的现代化;⑦积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铸造文化产业基地和特色文化产业群,发挥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⑧加快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培育造就一批高素质文化产业职业人才。

4、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增强我国文化对世界的亲和力,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国家形象是指国家的客观状态在公众舆论中的投影,是社会公众对国家的印象、看法、态度、评价的综合反映,是公众对国家所具有的情感和意志的总和。对外传播是展示国家形象的基本途径,也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传播学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的或集合的角色构成的。他们的行动是由他们所认识的现实的形象来决定的。虽然传媒不是塑造这种形象的唯一因素,但它的普遍性和持久性使它最有资格成为国际形象塑造者。”国家形象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其形成虽然离不开历史和时代的积淀,但也离不开主动设计、构建、传播和塑造。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增强我国文化对世界的亲和力,是化解我国崛起过程中种种怀疑和误解、避免遭受“软打击”必然选择。

针对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采取正确的对外传播策略;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建立起强大的对外传播媒体;要大力发展传媒经济,培育服务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新兴传媒产业;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的精通外语、通晓西方文化、懂得新闻传播规律的对外传播人才。当前,应重点做好以下两方面工作:①着力打造好文化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高我国在国际舆论舞台上的地位。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其开放性,中华文化要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必须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才能增进相互理解,增加信任,才能消除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走出去”才能享受世界贸易组织的权利,从而使中国文化产品在世界文化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由于历史上形成的文化多样性和差异性,各民族在面对其他民族文化时,不可能完全被其同化,而是有选择地借用。因此,在对外传播中,我们应注重打造好文化品牌,通过对文化产品的包装和营销,展示中华文化的优秀成果,突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②更新传播理念,改革对播体制,改进对外传播的手段和技巧,建立长期的、广泛的、有效的对外文化传播机制,扩大国家形象的宣传渠道。长期以来,由于受国内宣传思维惯性的影响,我们在对外传播理念上片面强调“以正面宣传为主”,在对外传播管理体制上强调事先预防,在传播手段上套用国内宣传模式,忽视了国外受众的关注点和价值观特点,形成了一种僵化的对外传播体制,极大地影响了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效果。当前,我国正着重从“和平发展的大国”和“负责任的大国”两个方面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通过对外传播战略的不断调整和完善,这种大国形象已经基本上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但是,我国对外传播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要想改变国外公众对我国国家形象的误解,我们应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在对外传播方面的经验,建立有效的、广泛的、长期的对外文化传播机制,努力改善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手段,扩大国家形象的宣传渠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我们的声音,提升我国国家形象。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产业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