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低碳城市建设
2011-02-19黄彦程李英姿
黄彦程,李英姿
(1.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低碳城市建设
黄彦程1,李英姿2
(1.清华大学,北京100084;2.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山西太原030006)
工业文明是当前城市生态困境的根本原因,接受生态文明价值理念的指导是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它的基本思路是城市的生态化。低碳城市建设应以“亲自然”、“爱自然”、“敬自然”为基本价值理念。要防止三种倾向,即创新低碳城市的发展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庸俗化;创新低碳城市的保障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形式化;创新低碳城市的动力机制,防止低碳建设的片面化。低碳城市正是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特殊阶段和表现形式,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它除了自身的个性之外,也有城市生态化过程中的共性,承担着扬弃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历史责任。
低碳城市;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生态化
低碳城市是“低碳经济”与“低碳社会”的实践载体,是人类稳定地球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自我国提出低碳城市建设的目标以来,低碳城市就成为生态科学、规划科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焦点。然而,低碳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发展模式,只有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进入城市自身发展的逻辑之中,才能正确定位其在城市发展中的位置,把握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使低碳理念成为解决当前城市发展困境的思路,为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一、生态文明与城市生态化
(一)工业文明的困境与城市生态化。工业文明是当前城市建设陷入高污染、高能耗发展困境的根本原因。工业文明是以物质为基础,以消费为导向,以欲望满足为目标,在其所倡导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价值观的诱导下,人们的欲望被无限放大。〔1〕它鼓励人们去大量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它所指导的城市发展模式要求无限的资源输入和废弃物输出,这必然导致城市建设陷入高污染、高能耗的困境。因此,在工业文明的框架下,城市是掠夺性的,城市的发展与地球空间和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走向生态文明是当下世界的大势所趋。〔2〕
生态文明是城市生态化进程的基础和主导力量。由于我国在以往的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忽略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从而使城市的发展丧失了生命力,因此,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这为我国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生态文明指引下,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了生态化的建设阶段,这也是我国城市内在发展逻辑的必然指向。
(二)城市生态化的两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开始集中反思城市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生态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各省市都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在生态学原则指导下,提出各自的城市生态化建设之路。如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城市等一系列城市建设模式被相继提出,且都建立了相应的建设和评价指标体系。〔3〕但这些指标具有不可通约性,也难以被精确定量化,城市建设缺少严格标准化的指标。这一阶段我国城市生态化处于定性研究阶段。
21世纪初英国首先提出低碳经济,并为低碳城市考虑了城市碳排放的问题,低碳成为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又一城市建设模式,它围绕着碳排放指标的具体化发展和完善而展开,是一种新的城市建设的指导方向和评价技术。低碳城市最大的优势是研究和评价的可精确计算性,保证了城市建设的可标准化。因此,提出低碳城市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城市生态化发展进入定量研究的新阶段。
(三)城市生态化两个阶段的辩证关系。城市生态化进入定量研究阶段,是城市建设一次重大的进步,在实践中,城市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多样性,其各种特性可能千差万别,不能一叶障目,要进行全面的审视和系统的反思。因此,在城市生态化建设的过程中,应不断思考像“低碳”这样具体的、可标准化的概念。同时,在专注低碳城市建设时,也要不断反思、更新城市生态化过程中宏观的、一般的、普遍的指导性原则。因此,从生态文明分析的角度出发,只有在更抽象的哲学层面整理最一般的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理念,才能使低碳城市在具体实践中做到纲举目张、有条不紊。
二、生态文明视域下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价值理念
工业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紧张对立的关系。人与自然是“敌手”或“对手”,人类活动与自然时刻处于“交手”的状态。而生态文明则要求人们改变以往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与之“交手”,而是与之“牵手”、“握手”。生态文明指导下的低碳城市建设正是人与自然的一次意义重大的“握手”。从哲学的角度反思低碳城市建设,“亲自然”、“爱自然”、“敬自然”应是低碳城市建设的三条基本价值理念。
(一)亲自然——以自然为邻,是革新规划理念,打造低碳城市的重要指导原则。亲自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城市居民能有享受自然的空间;二是城市居民能有享受自然的时间,居民能与真实的青山绿水便捷接触。它要求城市的社区建设应遵循自身的地理条件,高效利用自然资源,做到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色的和谐统一。同时要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优化公共福利机构,并配以城市轨道交通等设施,完善公共交通机制,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能源消耗。“亲自然”主要反映在城市规划、交通规划和住宅规划中。
(二)爱自然——以自然为友,是革新生活理念,打造低碳文化的重要指导原则。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低碳主题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市民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良知,使其能够愿意与自然成为朋友。通过普及自然知识,使越来越多的市民了解自然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并认识到人类是自然中的一员,而不是自然之外的主人,自然是人类应当关爱的朋友,而不是人类要去征服的对手。“爱自然”主要反映在环境教育中,培养市民热爱大自然的品格和审美取向。
(三)敬自然——以自然为师,是革新生产理念,打造低碳产业的重要指导原则。自然的物流、能流都能通过精妙的途径达到完美的循环,如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使自然界不产生“废物”。低碳城市建设以自然为师,首先要淘汰或关闭落后的高污染、高能耗非支柱型产业。其次要通过革新生产技术,降低支柱型产业的能耗和包括碳在内的污染物排放。最后要加大第三产业的支持和改造力度,发展低碳旅游,合理调整城市服务业结构,大力开发文化创意和知识创新产业,做到城市经济结构和自然经济结构的有机统一,使城市的物流和能流进入自然的循环中,而不对自然造成危害。“敬自然”主要反映在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商业活动之中。
作为哲学层面的价值理念,有别于生态科学或规划科学等学科在低碳城市建设中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它更为抽象,更为基本,也更为深层,更为普遍,它是思考低碳城市建设的背景和前提。
三、生态文明视域下创新低碳城市的发展、保障和动力机制要防止几种倾向
(一)创新低碳城市的发展机制,防止低碳城市建设的庸俗化。庸俗的低碳观认为,生态文明完全隔离于工业文明,它们彼此排斥,生态文明指导的低碳城市建设则是对工业文明“高碳”的彻底反叛。这种观点其实是否定发展、否定进步,错误认为退回到前工业文明社会才是低碳的唯一出路,此观点暗含了一种复古情节和历史倒退主义色彩,忽略了低碳城市建设中城市自身的发展问题。
在人类文明中,文明形态的变更不是倒退,而是对文明内部因素的更替。正如工业文明时代依然需要农业,只是更新了农业的生产模式。同样,生态文明时代依然需要发展工业,只不过是将工业生产模式完全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中,不会对自然造成危害。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回到“小国寡民”,不能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4〕低碳城市不是否定“发展”,它依然包含了“发展”之意,它寻求的是人与自然更和谐的“发展”。〔5〕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不断创新低碳城市发展机制,才能走出低碳城市建设庸俗化的误区。
(二)创新低碳城市的保障机制,防止低碳城市建设的形式化。形式化的低碳观忽视了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本质区别,将其看作是对工业文明的重大改进,认为发展生态文明需要工业文明的物质积淀。这种观点在城市建设中过度强调城市的经济因素,认为低碳城市建设首先必须是工业大城市,工业大城市具有强大的工业基础,否则,低碳城市建设就无从谈起。这种形式化的低碳观必然导致将低碳变成口号,使低碳城市建设中新瓶装旧酒,专注于形式,工作浮于表面,忽视了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质和内容。
生态文明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更高级的文明形态,而不是高级工业文明形态。两者的区别不是发展程度的差异,而是发展方向的差异。因此,并不一定是高度发达的地区或城市才能进入生态文明,发展低碳城市在发达地区具有技术和经济的优势,而作为相对落后的地区同样也具有着环境相对良好、生态资源相对完整、可塑性强以及直接引进先进生态技术等后发优势。发展低碳城市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而不是恪守条框下的千篇一律,死搬硬套。因此,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不断创新低碳城市建设中的保障机制,才能走出低碳建设形式化的误区。
(三)创新低碳城市的动力机制,防止低碳城市建设的片面化。片面的低碳观割裂了低碳城市与城市生态化过程的有机联系,它使低碳城市发展脱离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将低碳城市建设仅仅看作是一场生态技术的革命。因此,在强调新能源新技术等先进生态技术的同时,忽略了人的因素对技术的影响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意义。
从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角度看,低碳城市建设离不开低碳经济的支撑,消费作为经济活动的末端,对整个经济活动都有着刺激和引导作用,而过度的物质欲望则是低碳经济最大的障碍,因为在现实中技术革新的脚步一般无法跟上人们对物质欲望膨胀的速度,这最终将导致低碳城市难以实现和维持。因此,低碳城市建设不只是技术的革命,而是全方位的变革。要坚持生态文明的基本价值理念,一方面要革新技术;另一方面要将人们的欲望从对物质的追求转变为对文化、思想层面的追求,将物质消费转变为精神享受的消费,从而创造绿色消费,形成绿色产业,为文化、休闲、保健、观光等非物质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和更广阔的空间,同时,为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广泛的动力支持。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不断创新低碳城市建设中的动力机制,才能走出低碳建设片面化的误区。
四、生态文明视域下低碳城市建设生态化之路
工业文明下的城市发展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也是必须要放弃的。在生态化的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盲目否定发展、放弃进步,还是盲目追逐新技术都会对我国在国际上产生负面影响,降低我国的综合国力,使我国的发展戴上西方发达国家新技术的“紧箍咒”。因此,若不能有效走出低碳城市建设庸俗化、形式化和片面化的三种误区,则有可能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从生态文明的角度审视城市的发展可以看出,工业文明才是低碳城市建设困境的内在根源。低碳城市建设处于中国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特定历史进程中,有着特殊的发展地位,除了它自身所具有的“低碳”意义外,它还代表了生态文明的建设以及对工业文明的扬弃,使城市建设进入到更高级的阶段。因此,必须深刻理解人类必将迎来生态文明时代,理解低碳城市不是工业城市加技术革新和生态保护,而是在生态文明指导下的全新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是城市发展全方位的变革。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创建低碳城市的同时,也在塑造人类的品格和追求,创造一种更有价值、更有意义的生态文明的人类生产、生活方式。这样,城市建设才能走出高污染、高耗能的发展困境和边污染、边治理的环保怪圈,成为真正的低碳城市,在生态文明指引下的城市生态化之路才能得以完成。
总之,低碳城市建设承担着城市生态化历史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的特殊使命,在低碳城市建设中应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抓住当前低碳城市建设的时代机遇,在文明变革的历史大潮中,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城市的发展,走向生态文明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1〕杜维明.现代性与物欲的释放〔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4.
〔2〕周生贤.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和灵魂〔J〕.求是,2008(4).
〔3〕黄肇义.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01(1).
〔4〕戴亦欣.中国低碳城市发展的必要性和治理模式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3).
〔5〕解振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1).
G31
A
1009-1203(2011)06-0056-03
2011-10-15
黄彦程(1984-),男,四川安岳人,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环境伦理。
责任编辑 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