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评述

2011-02-19赵武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俄国资本主义马克思

赵武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评述

赵武

(北京交通大学,北京100044)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认为,东方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列宁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使其由理论变成了实践;毛泽东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邓小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运用并发展了这一理论,更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东方社会理论;“卡夫丁峡谷”;社会主义

一、东方社会理论形成的背景

马克思对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构想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即“西方社会理论”和“东方社会理论”。西方社会理论是以英、法、德三国为基础背景,是马克思通过对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后得出的,其主要代表作有:《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西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在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后作出的系统、全面的理论阐述。但通过对英、法、德三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全面、深入分析,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是“资本主义发达的生产方式和强大的无产阶级力量”,但处于上升阶段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法、德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19世纪70年代,俄国“农村公社”的瓦解使得民粹主义者认为“农村公社”是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条件,民粹主义者认为依靠农民的力量推翻沙皇政府的统治,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发现这一现象后,在理论方面作出了相应指导、修正和完善,提出了一种新的理论,并在《共产党宣言》1882年的俄文版序言中写道:“假如俄国革命将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末现今的俄国土地公共所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1〕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爆发使得马克思将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重点从西方转向了东方。马克思在晚年时期,将印度、俄国、中国三个东方国家作为典型,深入研究了东方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现实状况并大胆预测了未来走势,形成了东方社会理论。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理论虽然没有关于西方社会理论那么多理论著作,仅出现在对印度、俄国、中国三个东方国家的文章、通信以及《人类学笔记》中,但马克思对于东方社会的研究最终成为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社会主义社会合理存在和发展的理论渊源。

二、东方社会理论的发展

东方国家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为马克思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马克思以东方社会为基础进行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卓越的理论成果,其核心在于东方社会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这一伟大构想为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里,列宁不仅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同时胜利论”,并且在经过长期革命斗争的实践后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在革命初期,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同时胜利论的影响下,认为没有欧洲无产阶级的帮助,孤军作战的俄国无产阶级几乎是毫无希望,而且必然失败。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战争的军事纲领》中第一次提出了“一个或几个国家胜利”的理论,表明他对东方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即东方的社会主义革命首先是民族民主革命,在完成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斗争任务后,才能将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十月革命首先也是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约资本主义活动的前提下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同时,通过强调国家组织的重要性,让无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居统治地位发展苏维埃经济,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计划、分步骤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东方社会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在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影响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客观情况相结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成功地让中国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在革命斗争初期,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发展进程具体表现为:中国革命要经历两个不同性质的革命过程,并经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2〕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并对新旧两种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区分,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决定性的突破。毛泽东从理论的高度论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逻辑关系,并且从革命纲领和社会政策两个方面将二者严格区分,既站在理论的角度指导实践又在现实中抓住了矛盾的突出点,解决具体问题,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领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邓小平在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成功地将中国国情与世界大环境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运用改革开放的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手段飞速发展了生产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物质基础。邓小平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指出建设的根本在于一定要适合中国国情,而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还将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他说:“建国以来我们犯的几次错误,都是由于要求过急,目标过高,脱离了中国的实际,结果发展反倒慢了”,〔3〕202因此,搞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必须认清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邓小平揭示了社会主义初期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认为我们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正确理解东方社会理论,仅以革命热情和政治运动是不能够跨越任何经济发展屏障的。他反复强调并指出:“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3〕63

四、结论

马克思所讲的东方社会理论是在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下结合东方国家的特点提出的,可以说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为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国家量身定制的理论。从俄国推翻沙皇统治带领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等,东方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都是有一定的特殊背景的。本文认为,东方社会理论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东方社会理论是在一代代领袖人物领悟马克思主义后,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发展的。〔4〕以中国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国土上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推翻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在这期间存在较深的历史问题和民族问题,与马克思所论述的以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为背景而衍生的东方社会理论不同的是,马克思描述的是无产阶级最终推翻资产阶级,是国内阶级之间的斗争,而中国是在一代精英人物领导下,以先进思想为指导推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广大人民想要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即反帝反封建。〔5〕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不同,中国革命成功的关键是无产阶级领导者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是本国对抗别国的斗争,是反侵略的斗争。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1.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51.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斌.毛泽东、邓小平: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继承和发展〔J〕.理论探索,2006(4).

〔5〕颜广明.邓小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探析〔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0(2).

D0-0

A

1009-1203(2011)06-0033-02

2011-09-05

赵武(1982-),男,河北保定人,北京交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俄国资本主义马克思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