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兼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趋向
2011-02-19王晓升
□ 王晓升
虽然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卢卡奇和科尔施都曾经指出: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一方面由于他们的论证不够翔实和周密,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被看作是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他们的这个重要观点并没有受到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足够重视。一些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证化、去哲学化,从实证科学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理解为实证科学意义上的真理,把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理解为因果意义上的科学规律,并试图用经验的材料来论证这些规律。马克思主义面临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化的危险。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在批判马克思的思想的时候,也认为马克思的思想中包含着实证主义。①Axel Honneth,“Eine ontologische Rettung der Revolution,Zu Gesellschfttheorie von Cornelius Castoriadis”,ders,Die zerrissene Welt,Suhrkamp,1999,S.144ff.因此,批判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凸显马克思的历史观与实证主义历史观之间的原则差别,再次成为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重大而又迫切的理论问题。
一、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与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实证方法
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就学会了用自己的感官来观察世界——自然界和社会,也学会了用数量计算的方法来探讨人的活动以及社会的运动过程。我们把这种通过感性观察和数量计算的方法称为实证研究方法。这种实证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展示人的活动的相对稳定的特点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这是因为,人的行动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按照习惯来进行的,人们也是按照习惯来处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这种习惯性的行动方式会把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来。而这种稳定的社会结构不是某个人的行动所能够操控的。于是,社会现象具有了类似于自然现象的特点。在这样的前提下,实证的研究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人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的特定规律。按照这样的实证方法,社会学的任务就是要在预先观察人类行为的基础上来建立关于人的行为的理论。①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38页。这种研究方法是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研究社会的。这些观察者关注行为者与可观察事实之间的外在联系,甚至用数学的模型来说明这种外在联系。当然,他们也可能强调,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指导的,但是思想被他们看作是社会事实中的一个要素②(吉登斯:《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40页。。他们甚至用数量的方法来计算人的思想观念,比如,具有法西斯思想倾向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是多少等。但是,人的行动并不总是按照惯例来行动,社会的结构也不可能绝对地作为外在的强制力量来限制人的活动。这正如吉登斯所指出的那样,“在社会活动的实践操作方面,所有具备资格能力的社会成员在完成各种实践活动方面都掌握了各种各样的技巧,都堪称专业‘社会学家’。”③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90页。这就是说,所有的社会行动者都会努力像社会学家那样认识社会,并根据自己的对于社会的认识来调节自己的行动。所有的社会行动者在社会行动中都有一定的认知和社会调控能力。当人们在社会中不断地反思调控自己行动的时候,社会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在这个时候,人就不是作为外在的观察者来观察社会,而是在认识社会中实际地调节社会。
各种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的共同特点就是把实证的方法作为研究社会历史现象的唯一方法。对于实证主义者来说,人和社会只是被观察和控制的对象。作为被观察和被控制对象,人和社会在这里被物化了,被看作是与自然现象相似东西。只是由于人们把这两者作为相似的东西来处理的时候,人们才会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实证方法作为研究人的行动和社会结构的唯一方法。而在自然科学中,认识者和被认识者、主体和客体是相互独立的。客体只是主体的观察和控制对象。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不存在独立于客体之外的主体。作为被观察对象的人或者社会,会与观察者之间发生互动。观察者和被观察者同时都是社会事实的参与者。观察者的观察行动参与了社会事实的建构,而被观察者也会作为观察者来观察观察者并针对观察行动而进行反思性调适。实证主义的主客体认识模型恰恰忽视了社会行动者的认识和调控能力。在社会中,社会行动者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作为参与者,他不仅会以客观的态度观察社会事实,而且还会对社会事实做出情感性的反应。他会对社会事实表现出肯定或者否定的态度。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中却不包含对于社会事实的价值评价,它缺乏了参与者的维度。
吉登斯用“正统舆论”来概括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他认为,这种“正统舆论”有三个主要特征。第一个特征是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认为,社会科学应该遵循自然科学的模式,社会科学的逻辑框架应该类似于自然科学的逻辑框架。第二个特点是,人们应该按照社会因果关系来解释人类的社会行动。社会科学的任务就是要解释人的行动背后的社会原因。第三个特点是功能主义。社会科学家相信,社会科学虽然不可能像物理学那样研究社会现象,但社会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如同生物系统一样,社会是按照功能调控的模型来运行的,社会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研究这种功能调控的模型。④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3-64页。虽然功能主义与自然主义、因果分析有一定的差别,它不满足于经验观察和数据分析,但是它还是把自然界的生物进化思想简单地搬到社会领域,是实证主义的变种。按照吉登斯的观点,这种实证主义的社会理论具有三个方面的缺陷。第一个缺陷是:实证主义社会理论错误地理解了自然科学的认识模型。在它看来,自然科学的认识活动就是建立在经验归纳和演绎推理基础上的,这是一种逻辑经验主义。现代科学哲学的研究表明,自然科学的研究也不是完全建立在经验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的。任何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框架的背景上的。第二个缺陷是:社会科学家错误地理解了人的社会行动。在日常生活中,作为日常生活的行动者,所有的人都知道他自己是在做什么,但是社会科学家却告诉他们说,他们的行动受到他们自己所不知道的因素的驱动。社会科学家们要研究社会的结构,探索制约个人行动的社会结构。而实际上,个人对社会结构都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并且直接参与了社会结构的建构过程。脱离个人行动的社会结构并不存在,它也不是作为外在的东西来制约者人的行动。第三个缺陷是:社会科学家认为,社会生活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自然现象中的规律,社会科学家能够发现这些规律。①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6-68页。
吉登斯在评价这些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的时候指出,在过去,这些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大多数人的立场和观点,而现在它已经变成了少数人的观点来。②吉登斯:《为社会学辩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这就意味着,实证主义在现代西方学术界已经不占主流地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否定。这些学者大多是从社会认识论的维度来批判实证主义社会理论的。其中所存在的理论问题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重视。然而,他们却很少从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来分析这些理论。而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人们对于实证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错误仍然缺乏足够的认识,对这种理论的意识形态特性缺乏深刻的理解。
二、实证主义历史观的资产阶级性质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卢卡奇就强调指出,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讨论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对立的时候,他指出,资产阶级思想家把那种不对“事实”进行“不偏不倚”的研究做法,看作是不科学的。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47页。在他看来,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是辩证法,而这种方法是与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对立的④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53-55页。他明确地指出,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资产阶级思想。他说:“关于现象具有社会的自然规律的形式的观点,按照马克思的说法,既标志着资产阶级思想的顶点,又标志着它的‘不可逾越的障碍’。”⑤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60页。那么,为什么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呢?为什么资产阶级只会用实证主义的方法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呢?
我们知道,自从启蒙运动以来,启蒙思想家就高举理性的大旗批判封建神学。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总结启蒙运动的特征的时候指出,“‘经验哲学之父’培根早就归纳了启蒙的主旨”,这个主旨就是“倘若我们能够在发明中顺从自然,我们就能在实践中支配自然”。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培根所说的“在发明中顺从自然”就是要用经验的态度观察自然,并归纳出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种用经验的方法观察自然,按照数学的原则来衡量自然体现了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理性原则。这种理性原则也贯彻在资本主义的经济过程中。韦伯在分析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过程的时候,明确地指出,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的差别不在于赚钱的欲望上,在他看来,自从有了人就有了赚钱的欲望。资本主义和前资本主义之间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赚钱。他说:“所谓前资本主义的,是指这样一种状况:在一个长期企业中,合乎理性地使用资本和按照资本主义方式合乎理性地组织劳动尚未成为决定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⑦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1页。资本主义就是用合理化的方法来组织劳动获得利润。这种合理化的精神被韦伯理解为资本主义精神。既然合理化思想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的精神,那么这种资本主义的精神就会体现在资产阶级各种活动中。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强调指出,按照这种合理化的、实证化的思维方式,“历史被简化为事实,事物被简化为物质。”在这里,形式逻辑为“为启蒙思想家提供了计算世界的公式”,而“数字成为启蒙精神的准则。同样的等式也支配着资产阶级的正义和商品交换”⑧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页。。启蒙精神运动所倡导的理性原则在培根那里表现为一种实证精神,在韦伯那里表现为合理化的资本主义精神。换言之,培根所倡导的实证精神在韦伯那里被转换为认识社会,调控社会经济行动的精神。霍克海默和阿多诺敏锐地发现了这两者之间的联系:启蒙精神中贯彻了一种实证主义的原则,这种实证主义的原则是资本主义精神的体现,也是资本主义精神的要求。在许多人看来,这种实证主义原则是一种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与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关,而实际上其中隐藏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商品交换都是建立在合理计算的基础上的,是完全自由和公正的。由此,我们可以说,已经包含在启蒙思想中的实证主义精神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而产生的,虽然这种实证主义精神不能简单地被等同于资本主义精神,但是实证主义的原则却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内在要求,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商品交换制度的正当性提供辩护。
虽然实证主义原则是资本主义精神所要求的,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正当性提供辩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于是,我要进一步说明,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把实证方法看作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它用认识外在自然界的方法来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而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表现出来一定的物化特征,或者说,具有了第二自然的特征。这种物化特征只有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才最显著、最典型地表现出来。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的这个特征。他说:“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88-89页.这就意味着,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一种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或者说,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化了。人们可以用物和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来理解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物化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市场交换的领域,而且存在于整个社会生活领域。卢卡奇强调,资本主义社会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商品交换的形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②卢卡奇:《物化与无产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145页。。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已经全面物化为商品交换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是被当作商品来对待的,他的价值是由他所可能获得的货币或者所拥有的货币的多少来衡量的。在一个社会中,一旦人成为商品,成为“物质”的东西,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完全成为“物质”的东西。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交换关系对人所产生的影响的时候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的力量多大,我的力量就多大。货币的特性就是我——货币持有者的特性和本质力量。由此,我是什么和我能够做什么,这决不是由我的个性来决定的。”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9页。这是由货币决定的。货币的力量决定了“我”的力量。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凡是我作为人所不能做到的,也就是我个人一切本质力量所不能做到的,我依靠货币都能做到。因而货币把每一种本质力量都变成了它本来所不是的那个东西,即变成它的对立物。”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0页。在这里,不是我支配货币,而是货币支配我。货币成为“主体”,而“我”作为货币的持有者则是货币所支配的客体。由此可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已经完全物化了,成为货币控制的对象。
既然整个社会已经物化了,获得了“第二自然的特性”,那么人们就可以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把握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虽然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可能早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就出现了,但是只有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会出现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这是因为,只有在资本主义阶段,社会才会出现全面的物化现象。而这种全面的物化现象使人们认为实证的方法是认识这种物化现象的唯一正确的方法。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正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出现的。
然而,虽然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了物化现象,资本主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铁的规律,但是这种物化现象是人自身造成的。人在这种社会中认为,经济活动理所当然地应该按照这种经济规律来进行,于是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不断强化这里所出现的物化现象,而忽视了这种物化现象正是他们自己构成的。吉登斯说:“行动者自己有关社会系统的理论会使这些系统物化,而这些系统的反复构成却正是得益于这些行动者自身的活动。”①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于是,人在这里发生了一种误解,或者说,产生了一种颠倒的意识,他把自己所造成的东西当作自然的东西或者自然而然的东西,看不到自己对于这种自然的东西的形成所发生的作用。这种颠倒的意识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吉登斯指出:“社会关系的物化,或者说人的行动中具有历史偶然性的环境与产物在话语层次上的‘自然化’,是社会生活中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之一。”②吉登斯:《社会的构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0页。如果人们在思想上确认这种物化现象,看不到这种物化现象是由人造成的,那么这就是颠倒的意识。实证主义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体系确认了或者肯定了这种物化现象。于是,这种思想体系就是一种意识形态。
这种意识形态是以肯定的态度来对待物化的。我们知道,在这种物化现象中生活的人们会以参与者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物化现象。他们或者以肯定的(positive)也就是实证的态度来对待物化,或者以否定的也就是批判的态度来对待物化。当他们以肯定的态度或者实证的态度来对待物化的时候,他们会强化社会生活的物化关系。而当他们以否定的态度对待这种物化现象的时候,他们就会根据自己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来调整自己的行动,并由此来否定或者破坏这种物化现象。实证主义从表面上来看是价值中立的,只是准确地描述客观现象,而实际上它是以肯定的态度来对待这种物化现象。实证主义者对待物化现象的这种肯定的态度,实际上也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态度。马克思从参与者的视角来分析人们对于异化劳动的态度的时候指出,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对于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0页。虽然这种劳动给工人带来了不幸和痛苦,但是这个活动却“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④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6页。。这些从异化劳动中得到享受和欢乐的人就是资本家。实证主义所蕴含着的对物化现象的肯定态度就是资产阶级对待物化现象的态度。而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对社会历史现象所采取的辩证法的态度就是要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使工人从这种物化中解放出来。因此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观是无产阶级的社会历史观,而实证主义的社会历史观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实证主义历史观孤立地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对待社会历史现象,它忽视了社会历史研究中的参与者维度。而马克思自觉地从参与者的维度来看待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发现了这种物化现象是人的活动的异化的结果,并以此否定了这种物化现象。实证主义虽然没有参与者的维度,但是却不自觉地站在了维护这种物化现象的实证态度上来,其中也潜藏着一种参与者的态度。
三、马克思对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批判
应该承认,马克思本人并没有直接批判过以孔德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在他的理论中没有涉及这个问题。马克思对于商品拜物教的批判,实际上也就是对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批判。实证主义和商品拜物教是同一种理论的两种不同形式。
按照马克思对物化和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物化现象是人的活动所造成的,在商品交换关系背后存在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物和物之间的交换关系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所采取的一种虚幻的形式。如果人们只是看到这种物和物之间的交换关系的虚幻形式,而看不到其背后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就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指出,在宗教中,“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做拜物教。”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90页。在宗教中,人赋予自己头脑创造的东西以生命,并使之成为一种独立的东西,人膜拜这些东西;而在商品世界里,人把自己亲手创造的东西看作是独立的、有规律地运行的东西,并崇拜这种规律;在实证主义观念中,人把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物化,独立化,研究这些规律,以非批判的态度对待这些规律。宗教是一种颠倒的世界观,而实证主义则是一种颠倒的社会历史观。在宗教世界观中,人把自己所构造的东西当作神来崇拜,而在实证主义历史观中,人把自己创造的历史、把自己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看作是具有自然特性的东西,以为它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也指出了经验分析的方法的局限性。他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9-100页。用“显微镜”和“化学试剂”进行研究的是实证科学的方法,是经验直观的方法。在马克思看来,对于人类社会现象的研究,这种实证科学的方法是不完全适用的。在这里,人们需要用抽象力来探讨社会现象。在《剩余价值学说史》中,马克思还批判了亚当·斯密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经验主义。他说“粗俗的经验主义……想用简单的形式抽象,直接从一般规律中得出不可否认的经验现象,或者巧妙地使经验现象去迁就一般规律。”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第一册,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69页。在马克思看来,这种从经验主义的角度描述经济规律是把经验现象和社会规律简单地拼凑在在一起。显然,经验现象既无法证明规律,也无法展示规律。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采用这种实证主义的方法。正因为如此。一些实证主义者也直言不讳地指责马克思是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19页。那么究竟应该如何用抽象力来探讨社会现象呢?在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承认,他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方法,并承认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3卷,人民出版社第一版,第24页。。马克思在1858-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具体地说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而在那里,他所说的研究方法就是黑格尔的从抽象到具体的思维方法。这就是马克思的辩证法。当然,我们必须指出的是,马克思在他的研究中在部分的情况下也采纳了经验研究的方法,但是这只是把它作为辩证法的一个环节,而没有把它作为认识社会的唯一方法。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实证的方法在一定范围内是恰当的社会研究方法。马克思在一定限度内所使用的实证方法不能被理解为实证主义。
虽然马克思在他的社会历史研究中没有深入批判这种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但是他还是把他所采取的辩证法与实证主义对立起来。马克思强调,社会历史研究必须把参与者与观察者结合在一起。马克思把参与者和观察者形象地比喻为“剧中人”和“剧作者”。他指出,“难道探讨这一切问题不就是研究每个世纪中人们的现实的、世俗的历史,不是把这些人既当成他们本身的历史剧的剧作者又当成剧中人物吗?但是,只要你们把人们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是迂回地回到真正的出发点,因为你们抛弃了最初作为出发点的永恒原理。”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把这种致力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永恒真理”的思想理解为实证主义社会历史观,但是他从参与者维度和观察者维度来论述社会历史研究方法,并把这种研究方法和发现永恒真理的研究方法对立起来。从今天来看,那些致力于发现社会生活中的永恒真理和必然规律的学说就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者就是试图像揭示自然现象中的不变规律那样揭示社会现象中的不变规律。他们完全不顾社会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忽视了人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在马克思看来,只要人们把参与者和观察者的维度结合在一起,那么人们就必定要放弃在社会历史研究中探索永恒真理的企图,不再把发现不变规律或者永恒真理作为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四、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研究中的实证主义趋势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中,人们对于如何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命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从这些讨论中,我们常常发现一种把历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化的趋势。许多学者在实证科学的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基本命题,把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基本命题理解为经验科学意义上的实证命题。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一些人把马克思的历史观理解为历史决定论。这实际上就是用因果关系来解释人的社会行动。一些学者强调,历史规律是历史学家对历史发展的规律性的描述和归纳,即对多次出现的具有相似性的历史现象和过程的描述,以及对导致这些现象和过程出现的内在因素与外部联系的归纳总结。有时,他们也觉得如果社会历史发展完全是按照规律来进行的,那么人活动的因素就被否定了,于是,他们也会弱化自己的观点。比如他们认为,历史规律是历史学家所描述的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在他们看来,马克思的历史观就是描述了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者趋势,而马克思对于社会科学规律的描述是一种实证的科学真理。对他们来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实证科学,而不是一种哲学理论——资本主义批判的哲学理论。在他们眼里,马克思的历史观只是采纳一个观察者的维度来描述社会历史进程。有一些学者直言不讳地用自然科学的理论模式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他们认为,科学研究探寻的规律有两类,一类是经验归纳或统计归纳性的规律,另一类是因果必然性规律。他们还力图对两类规律的性质、特点和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提出了因果必然性的普遍规律的表达和解释形式。在他们看来,马克思所主义历史观就是对于社会历史进程的科学描述。用定理式的语言可以把这个规律表述为:人类谋取生存的物质生产实践和生产能力的发展,必然要相应地推动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政治、精神的交往关系和交往形式从低级向高级发展,或者说,必然要推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这正是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如果我们用吉登斯对于实证主义的概括来分析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历史观的这种理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们所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际上就是实证主义的历史观。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科书中,人们也一再强调,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在1848年的革命中得到了经验上的检验。似乎历史唯物主义所提出的历史理论可以像自然科学的原理一样而被检验。
这种实证主义的历史观从思想方法上来说就是把社会和人物化。从这个意义上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常常被指责为“见物不见人”的历史观。当然,这不是说,这种历史观中没有谈到人或者说忽视了人的活动,而在于这种历史观把人物化了。这种把人物化的历史观的典型特征就是把人理解为一种追求满足自我需求的动物,而人的活动全部被归结为满足自身需求的活动,劳动就是被理解为这样的一种活动。虽然人也会建立社会关系,但是这种社会关系的建立也是为了满足经济需求的。马克思在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家对人的这种理解的时候指出,“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的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竟应该怎样想呢?”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就是从人的需要或者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有效需求出发来研究经济现象,发现经济活动的规律。但是这并不是对人类历史的一般规律的描述,而是某个局部规律(经济活动的规律)的描述。如果我们把现代经济学对人的这种实证理解简单地移植到社会历史观的领域中,那么,这实际上就是把人物化。这种对人的物化的理解忽视了人的需要的丰富性以及人的活动的多样性。一些学者虽然也强调要从人的活动出发去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而问题在于,他们在理解人的时候,他们把人动物化了,人失去了其自身特有的禀赋和特性。
在这里,我们特别要讨论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所说的一段话。恩格斯的这段话常常被人们误解,似乎恩格斯也是按照实证科学的模式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恩格斯说:“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而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6页。在这里,恩格斯非常明确地把达尔文对生物进化规律的分析和马克思对历史规律的理解等同起来,历史唯物主义因此也是一种实证科学。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人们还没有把实证科学和哲学等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区分开来,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哲学也被包含在科学中,或者哲学和自然科学没有明确区分开来。马克思曾经说,费尔巴哈所创立的哲学是“真正的唯物主义和现实的科学”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这里的科学是指哲学。正因为如此,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恩格斯把马克思称为“科学家”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而没有说他是哲学家。如果按照我们今天对于科学和哲学的区别的理解,那么马克思就不是哲学家了。正是由于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地把科学和哲学区分开来,所以当恩格斯说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发现的时候,恩格斯并没有从实证科学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有关学说的,而是从哲学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第二,从恩格斯对于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是以参与者的态度来进行他的科学研究的,恩格斯明确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革命的力量。”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这种革命的力量就表现在马克思从参与者的视角来研究社会历史现象。作为社会历史中的参与者研究社会历史现象,他就不可能完全采取观察者的态度来研究社会现实,特别是资本主义的现实,不可能对于资本主义现实采取一种实证的态度,简单地描述他的经济运动规律,而不表明他本人对于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实证主义历史观违背了马克思的革命家精神。
从表面上看,把马克思所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看作是一种实证科学,把马克思提出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看作是科学真理,是确认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而实际上是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变成实证科学中的一个部门,消解了马克思历史观的哲学意蕴。马克思的历史观也就被人们从哲学中剔除出去。实际上,我们知道,马克思的历史观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成果,马克思在认识资本主义发展规律的时候就公开地声明他自己是黑格尔的学生。这种辩证法中包含了革命和批判的精神。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去哲学化实际上就是要把马克思历史观中的辩证法思想从历史唯物主义中剔除出去,使马克思的历史观实证化,使之成为确认资本主义制度必然性的实证科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也因此从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辩证法演变成为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意识形态。把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实证化、去哲学化,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只有从参与者的视角上理解马克思的历史观,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历史观的本质,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真正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批判理论。关于实证主义与辩证法的对立,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家们已经早有论述。⑤The Positivist Dispute in German Sociology(1969),TW Adorno,et al.,trans.G.Adey and D.Frisby,London:Heinemann,1976.阿多诺文集的第八卷中也有其中的部分论文。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在批判资本主义的时候就发现实证主义的局限性,而自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信徒的人们却不断地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实证化,把马克思的历史观排除在哲学研究的范围之外,把马克思的历史观变成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