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兼论党风与政风、民风的互动关系

2011-02-19张书林

治理研究 2011年3期
关键词:政风民风党风

□ 张书林

从哲学上讲,世界万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党风对党外风气的影响是一个客观存在。这种影响,在当下集中体现为“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一命题上。这一命题初看起来所涉及到的是党风与政风、民风的互动关系,但从更实质的层面上、从更深邃的视角看,它所展示的则是党文化与官文化、民文化的互动关系。

一、优良党风的理论形态

(一)优良党风的基本内涵

探究优良党风的内涵,就要从研究党风的内涵入手。综合学者研究观点,党风通常是指党的组织、干部和党员在工作生活学习等各个方面所展现出来的体现党性原则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党员党性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这一定义表明,党风与党性之间是外在形态和内在依据的关系。因此,有什么样的党性就应该有什么样的党风,不同政党由于党性的不同必然推崇不同的党风,党员之间在党性水平上的差异往往会通过在作风状态上的差异体现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才明确提出:必须“以坚强党性保证党的作风建设。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优良作风养成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加强学习、加强实践、加强党内生活锻炼,自觉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增强党员意识、党性观念,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对于党风类型的划分通常有两种标准。一种标准是横向的划分:根据党风在党内生活中所覆盖的领域,从内到外把党风划分为党的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等五种类型。一种标准是纵向的划分:根据党风的优劣程度,从上到下把党风划分为优良党风、一般党风、党内不正之风、党内不正之风恶性发展所形成的党内腐败之风等四种类型。可见,优良的党风属于党风建设的重要范畴,是支撑党风体系的中流砥柱,是党风在实践中得以发展延续的鲜明旗帜。

从内涵上讲,所谓优良党风或党的优良作风,通常可以定义为在党90年的发展历程中沉淀在党的作风体系中的具有优秀品质、传统、基因、特质的作风形态,这些作风形态一方面要从各个层面对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要直接或间接对推进党领导下的革命、改革和建设事业产生重大积极影响。这是本文关于党的优良作风的基本定位。

(二)优良党风的内容体系

从内容体系的构成上,到目前为止优良党风至少应该涵盖以下范畴。

一是党的三大优良传统作风。这是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来的包含“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内的作风体。它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在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光荣作风传统,奠定了党的优良作风体系的根基。

二是“两个务必”作风。所谓“两个务必”的作风就是:“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作风是毛泽东在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充分预测到党在执政之后可能面临的风险,在我们党实现由革命党转向执政党的前夜,针对党员特别是党的干部在党执政以后如何应对执政的考验、建设的考验、和平环境的考验、生活状态转好的考验而超前提出的党在执政条件下作风建设的新要求。

三是“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执政作风。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为主体框架的党在执政条件下的优良作风建设体系,显示了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不断与时俱进的政治品格。所谓“八个坚持、八个反对”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总的看来,“八个坚持、八个反

”风充分融合起来,又拓展了党的优良作风的领域和范畴。

四是领导干部应具有的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作风。随着党在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深入,对执政的领导干部应该有的执政作风的研究和思考也需要提升上来。适应这一要求,胡锦涛在2007年1月的十六届中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在工作中要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执政风气。即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要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要顾全大局、令行禁止,要发扬民主、团结共事,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五是当前需要在党内大兴的“四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结合党执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要在党内大兴“四风”,即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这“四风”初看起来都是我们早已经倡导和推崇过的,并没有什么新意,但其实它们都被赋予了具有新时期执政要求和时代气息的内涵,其外延要求也更具广泛性。

(三)优良党风的价值评判

对于优良党风存在价值的判定,是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必须切实解决好的基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判定:“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说到底,就是陈云和邓小平反复强调过的“党风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这一战略命题。之所以说党风事关党的生死存亡,论证依据主要有三:

其一,党风关系到党的性质。党的性质决定党的生死,性质变了,党也就名存实亡了。党的十七大党章对党的性质作了新的表述,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

。” ,了党的先进性。但党的先进性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将来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因此,如果搞不好,政党是要丧失先进性、是要变质的,东欧国家共产党的集体“变色”就是鲜明体现。

其二,党风关系到党的执政合法性。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政地位丧失了,党也就无所依附了。党的执政地位能不能保持,关键要看党的执政是不是具有合法性。就其本质而言,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在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的拥护,在于人民群众对党执政正当性的认可。合法性对党执政的价值意义在于:它能够使党更加长期持久地保持执政地位,并且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党在执政过程中付出的成本。要保持党的执政合法性,很显然就要使党持续获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持久获得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党就必须向人民群众展示一个能够值得认同和认可的形象,就必须做到密切联系群众、代表和维护群众利益,这就涉及到党的作风建设问题。

其三,党风关系到党的领导的实现。我们党是领导党,保不住领导地位,党也就走向死亡了。党的领导地位当然通过党的领导活动来实现。而党的领导活动又主要是通过制定和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体现出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贯彻执行了,党的领导也就实现了。实践表明,党的作风建设显然对党的领导的实现起着重要作用。具体说来,党风搞得好,党的三大优良作风得到充分发扬,我们就能够在实现党的领导的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注重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此基础上做到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创造、尊重科学,与人民群众建立密切的联系,从而真正制定出符合实际需要、符合人民利益要求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接下来,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贯彻到群众中去,也要靠我们党发扬优良作风,团结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带领群众去完成。

(四)优良党风的基本维度

由于我们党是领导党和执政党,党的优良作风在发挥作用的维度上通常不是单维的,而是多维的。一方面,党风要对党内政治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构成党风的党内维度或曰组织维度;另一方面,党风不仅要在党内发挥作用,也必须对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这就构成党风的党外维度或曰国家维度、社会维度。而党风的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其基本的表现形态就是本文所论的“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一命题。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这一命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一个历史发展演变的过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①《毛泽东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这是我们党最早关于党风影响党外风气的思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的过程中提出了“端正党的作风,具有决定的意义”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的观点,作出了“如果党风不正,社会风气、民风、政风、军风也好不了”的判断,强调“要搞好我们的党风、军风、民风,关键是要搞好党风”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6页。,从而初步形成了党风决定、影响政风和民风的思想。进入新世纪,我们在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党的作风建设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带动和促进政风、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建设。”这就初步涉及到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党的十七大报告正式提出:要“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则进一步强调:要“下大气力解决突出问题,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这样就正式明确形成了“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重大命题。

(五)优良党风的实质所在

作风的背后是文化。党风是一种行为模式体现,更是一种文化模式的体现。从实质上看,党风是党文化的外在形态、表现形式,也是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党风是根植于党文化之中的,优良党风则无疑就是优秀党文化的集中体现。

党文化是指我们党在社会大文化的母体中,在吸收借鉴社会文化、外来文化、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总结形成的涉及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领导、执政等各个领域的具有先进性、综合性、动态性、开放性、手段性特征的一整套理论体系、思想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括。对于党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作如下概括:有较之于官文化、民文化的更为先进性之特色;是包括党的意识形态、理念体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目标方向、制度偏好等在内的综合性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体系;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体系,其结构、功能、价值评判远不能仅停留在党内政治生活的层面上。从存在状态上讲,党的思想文化、组织文化、作风文化、制度文化、反腐倡廉文化、领导文化、执政文化总体上构成党文化的基本存在状态。因此,党的优良作风是党文化的一种形态,是透视党文化的一面镜子。可以说,没有优秀的党文化,就不能培育出优良的党风;没有与时俱进发展的党文化,就无法坚持和发展优良的党风。

二、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

(一)以优良党风促政风的内涵

解析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内涵首先必须对政风概念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于政风,我们可以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政风就是指国家政权系统、公务机关、官僚体系、公务人员在权力运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是政权机关和公务人员从政之德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态。狭义的政风则专指负责行政管理职责的政府机关、政府公务人员在实施公务活动和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所展示出来的行为风格,是政府机关和公务人员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的外在表现,是判定政府形象的直观依据。本文是同时在广义和狭义来使用政风概念的。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其基本含义是:以党业已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示范和榜样、为衡量标准和基本依据去推动、促进政风建设,使政风建设克服盲目状态、节省探索成本,从党风建设中吸收借鉴生长养分并在宏观上被纳入党风建设的体系结构之中的状态。从根本上讲,“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在执政条件下集中体现了“政党执政”对“政府行政”的带动,是执政党和政府关系的一个缩影。

()

“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基本原理在于:我们党是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主导国家政权机关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的运作。具体说来:第一,在执政党执掌国家政权、主导政府运作的过程中,优良党风就会通过党的执政活动进入政权机关、进入政府行政之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对政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第二,我们党是执政党,形式上是党组织在直接执政,实际上却是由党选择的骨干力量——领导干部所进行的间接执政。因此,党的执政具体是由在政权机关、政府机关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领导干部去实施的。党员领导干部身兼两种角色:从党内来看,他们是党员;从党外来看,他们是政府公务人员。所以,在他们身上优良党风的底蕴是根深蒂固的,他们把在党内生活中习得的优良党风带入政务活动之中,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对政风的形成和保持产生重大示范带动功效,成为主导政风形成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才强调指出:“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要在作风建设中起表率作用。要求全党做到的,中央和各级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作出榜样,抓出成效。”

(三)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要点

从当前以优良党风促政风的实际出发,契合党的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决定、影响政府行政的现实状态,实现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应该着重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最核心的是要确立领导就是服务、权力就是责任、公仆就是奉献的理念;树立正确的地位观,就是要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位置;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个人或小集团利益与广大人民利益的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就是要坚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历史的观点来看待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政绩。

第二,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公务活动中要自觉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坚决反对和克服不负责任的好人主义。

第三,自觉做到执政为民。在公务活动中,领导干部要自觉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

、,

,人民。执政党的干部要对人民群众怀有深厚的感情,真正解决“人生为什么,入党做什么,掌权干什么”的问题,深怀爱民之心,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关心人民群众的疾苦,体察人民的喜怒哀乐,关心群众的安危冷暖,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帮人民所需,想问题、办事情首要的考虑是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赞成不赞成。

第四,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实现以党风促政风,应该以十七大提出的“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加强调查研究,改进学风和文风,精简会议和文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弄虚作假。倡导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奢侈浪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重点在政权机关运作、政府公务活动中大力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四)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的实质

作风属于文化的范畴。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初看起来是党风与政风的关系,但其实质上所展示的却是党文化与官文化关系,体现了优秀党文化对官文化发展的促进功能。

官文化是官员文化、官僚文化的简称,是对从政官员、官场的文化特质的概括。一般说来,官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精华官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契合了时代精神、执政使命对官员的要求,能够引领官场积极的精神风尚,从而服务服从长期执政之目的。糟粕官文化则通常是指腐朽的、没落的、消极的甚至是反动的官场文化,是官员违背做官使命、曲解正当的官场道德而形成的错误认知。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封建社会积累沉淀下来厚实的官文化,党成立90年、执政62年来也锻造出有影响力的官文化,这其中当然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精华官文化在传统政治社会的经典表述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在当下,精华官文化的集中体现则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所内含的党文化对官文化的促进带动功能,显然展现的就是优秀党文化对精华官文化的助推过程。众所周知,优秀党文化是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标志的。以此为标志的优秀党文化,去促进带动“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管好权”的精华官文化显然要容易轻松得多,因为二者在很大程度是同质的、一致的。

三、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

(一)以优良党风带民风的内涵

民风是一个通俗的说法,通常是指社会民众待人接物、行为做事的态度、习惯和风格,是民众精、气、神整体风貌的集中展示。民风通常构成社会风气,等同于社会风气,所以二者是融合在一起的。

由于我们党是中国唯一的领导党,担负着对社会、人民群众的领导职能,所以社会领域就被纳入党的领导体系之中。既然党要去领导社会、领导人民群众,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党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就是顺理成章的。这种影响显然首先是强势的、水平更高的优良党风对民风、社会风气的影响。因此,“以优良的党风带民风”这一命题也就能够立起来。对此邓小平曾经深刻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只有搞好党风,才能转变社会风气,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8页。

(二)以优良党风带民风的路径

从实际运作来看,实现以优良党风带民风,已经形成了两条基本路径。

第一,领导干部要主动发挥表率作用。要让优良党风为群众认可,进而引领民风和大众风尚,就需要党的领导干部切实在作风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不仅要说给群众听,更要做给群众看。邓小平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组织把群众的意见和利害放在一边,不闻不问,怎么能要求群众信任和爱戴这样的党组织的领导呢?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不与群众同甘苦,不实行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不服从组织决定,不接受群众监督,甚至对批评自己的人实行打击报复,怎么能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7-178页。也因此,邓小平反复强调:“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先要从我们高级干部整起。”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9页。如果领导干部的作风问题不解决,“我们就没有讲话的权利”③《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也就谈不上以优良党风去影响民风、带动社会风气好转。

第二,党要主动对群众进行社会风尚教育。以优良党风带民风重在教育。要通过教育把道理向群众讲透,使群众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优良党风的先进性,从优良党风状态出发,深刻反思置身其中的民风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以党风的先进因子引领改善民风、社会风气的自觉性。对此,邓小平曾经明确要求:“改善社会风气要从教育入手。教育一定要联系实际。对一部分干部和群众中流行的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思想问题,要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由适当的人进行周到细致、有充分说服力的教育,简单片面武断的说法是不行的。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坚持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对群众所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三)以优良党风带民风的实质

基于作风与文化的关联性,以优良党风带民风的实质是党文化对民文化的带动,是党文化影响作用于民文化的一种过程。而党文化作用于民文化的过程,则又始终伴随着党文化的世俗化过程。所谓党文化的世俗化,就是指党的文化体系逐渐揭开其神秘面纱,走出党内政治运作的神秘舞台,日益走向公民社会、世俗社会之中,溶入现实国家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并逐渐为社会民众所认识、熟悉、接受,进而在社会民众的心中得到内化的过程。党文化的世俗化在本质上是党与社会、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是党主动适应日益发展壮大的公民社会所应该采取由对民众绝对控制到相对控制的重要方式,是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政治认同进而增强党的执政合法性的基本方略。

实现党文化的世俗化,党文化对民文化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可小视。从现实的文化发展态势来看,党文化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层次上都高于社会文化和民文化。因此,基于文化的相通性,以党文化示范带动社会文化在逻辑上是能够自圆其说的。而鉴于党文化的强势地位,党文化在示范带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其文化基因会潜移默化地对社会民众产生影响,在触及到民众的兴奋点、使民众产生共鸣的地方,一些党文化就很容易为社会民众所接纳和认可,从而完成世俗化过程。通常是在两个向度上展开。第一,以党内优秀文化带动社会优秀文化。比如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和社会民主发展、以优良党风带民风、以增进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以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证国家社会的团结统一、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引导群众前进等等,所体现的都是这一向度的基本精神。第二,以批驳党内腐朽没落文化拉动批驳社会腐朽没落文化。比如以惩治党内腐败拉动对社会腐败的惩治、以批驳党内不正之风拉动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批判等等,所体现的则是这一向度上的基本精神。因此,以优良党风带民风实质上体现的是党文化对民文化的带动,展示的是党文化世俗化过程中对民文化发展的引领。

总之,优良党风对政风、民风的促进带动作用是清晰明确的,实现“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的命题是毫无争议的。不过,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虽然我们着力强调“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但政风、民风也不是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一些情况下政风、民风对党风建设和发展也会产生影响甚至是重大影响。通常,好的、优良的政风、民风有助于对优良党风的接纳,并对优良作风的保持、发扬、革新提供支持;坏的、日益颓废的政风、民风则既不利于对优良党风的接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腐蚀优良党风。这一现象从实质层面上表明:党文化与官文化、民文化的互动是双向的,在党文化作用于官文化、民文化的过程中,官文化、民文化对党文化的反作用也是要时刻牢记和警惕的。□

猜你喜欢

政风民风党风
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遵循——《搞好党风的几个问题》
廉政文化涵养廉洁政风
多彩民风
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洁宣教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以乐山市中区为例
“七一”高歌新党风
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全省政风行风群众满意度测评调查侧记
乘长风兮破万里浪
王岐山: 以优良党风政风带动社风民风
扎实开展党风讲评促进干部健康成长
——阳煤集团开元公司开展党风讲评的实践与思考
覃士泉:俚俗乡风入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