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特色
——基于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2011-02-19覃采萍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政策特色

覃采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发展特色
——基于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覃采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7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列宁新经济政策都是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理论成果。前者不仅与后者有相同点,而且对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突破在广度、深度和清晰度方面大大超越了后者。由此可以进一步发现,前者正呈现出思想越来越解放、内容越来越完善、表述越来越规范、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色越来越鲜明的发展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新经济政策;中国模式

回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肇始于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而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存在同一性。在海内外对“中国模式”内涵和特色进行探讨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与列宁新经济政策进行系统的比较,无疑对怎样定位“中国模式”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这对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发展有一定指导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存在同一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与列宁新经济政策在思想基础、基本观点、发展方向方面有很大同一性。

(一)在思想基础方面,两者遵循的都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后,列宁企图依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将俄国直接过渡到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实践证明此政策不仅不能促进反而还阻碍了俄国的发展。战争、灾荒、挫折、落后的现实迫使列宁真正从实际而不是从书本出发审视社会主义建设的出路。“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1〕中国在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也曾企图通过照搬苏联模式建立起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但实践证明行不通,甚至使中国的发展陷入了困境。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在反思中国照搬苏联模式和“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时就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一边破除苏联模式的教条束缚,一边对适合国情的经济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基础上的理论成果。

(二)在基本观点方面,两者推行的都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经济主张。在经济构成方面,两者都主张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新经济政策主张俄国的经济构成应包括如下几方面:“(1)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2)小商品生产(这里包括大多数出卖粮食的农民);(3)私人资本主义;(4)国家资本主义;(5)社会主义”。〔3〕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4〕426

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两者都主张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唯一运行机制,应将市场机制引入其中。1921年12月召开的俄共(布)第十一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强调,党领导经济工作,“必须从市场的存在出发并考虑市场的规律,掌握市场,通过有系统的、深思熟虑的、建立在对市场过程的精确估计之上的经济措施,来调节市场和货币流通”。〔5〕137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突出内容,这一点无需多说。

在分配制度方面,两者都主张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制度。1921年10月,列宁指出,“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误了。”〔6〕实行新经济政策后,俄国废止平均主义的实物分配制,实行以工人技术熟练程度和生产效率为标准的劳动报酬级差制,如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励制、提成制、分红制等。中国自改革开放后,也一直在分配制度上进行探索和改革。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673

在对外开放方面,两者都主张与西方国家进行经济交往。列宁认为向资本主义学习和开放并不会玷污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必要途径。“有一种力量胜过任何一个跟我们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心,这种力量就是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正是这种关系迫使它们走上这条同我们往来的道路。”〔7〕自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就一直提倡对外开放和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三)在发展理念方面,两者坚持的都是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的统一。列宁晚年一再强调现有的经济政策还要后退,还要更多地采取类似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形式,但这种后退并不是无原则的、无限制的后退,而是退得虽远但退得适度。这个度就是列宁所坚持的,利用资本主义并非为资本主义谋利益,而是为社会主义发展准备必要的生产力阶梯,满足群众的生活需要和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建设一个“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8〕520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既利用好各种经济形式发展生产力又引导社会向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前进的问题,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9〕372这一标准将人和物、个人和国家、物和社会的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进行理论创新的科学指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发展和超越了列宁新经济政策

从一定意义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基因构成方面有同一性。但由于两者所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有所差异,两者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长度不同,两者可供参考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同,因而两者在内容表现上也必然有所不同。

(一)在经济构成方面,前者逐渐明确和发展了后者对不同所有制地位及形式的认识。由于各种原因,新经济政策并没有将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明确为社会主义某一特定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新经济政策一方面强调利用和发展,另一方面宣称要将其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要用一切办法坚决发展流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因为在我国……给予资本主义活动的范围,是相当狭小而‘适度’的。”〔5〕512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如何做到既适度又狭小,显然在操作层面上不好把握,加之当时俄国很多人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必要性认识不足,以致非公有制经济在新经济政策执行期间的发展始终受排挤,地位始终不稳定。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对不同经济形式的发展方针渐趋明朗,提出了“一项基本制度”、“两个毫不动摇”的发展方针,即“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10〕

在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明确定位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还深化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并拓展了其实现形式。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4〕426-427在此引导下,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对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各种集体经济对发展公有制的作用进行了肯定,这对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又促进公有制健康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在经济运行机制方面,前者比后者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更成熟。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逐渐明确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归属关系。新经济政策虽然探索出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利用和发展市场机制的必要性,但其将这一过程中市场经济的性质归属为资本主义。如列宁指出:“商品交换和贸易自由意味着资本主义和资本家必然出现。”〔8〕269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发展资本主义,这对那些受传统社会主义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的人们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思想束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邓小平的开拓下,成功地破解了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束缚,从历史的考察和经济发展的规律出发,指出市场经济只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手段,不具有社会属性。“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9〕373(2)逐渐明确了市场机制与计划机制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辩证关系。新经济政策虽已初步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中关于经济运行机制的模式,但仍然突出了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优势地位,将市场机制当作实现计划经济的方法,而不是与计划经济平等的经济手段。“新经济政策不是要改变统一的国家经济计划,不是要超出这一计划的范围,而是要改变实现这个计划的方法。”〔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从经济发展的本身目的出发,认为市场和计划都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不存在绝对的主辅关系,二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下具体地统一起来。“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形式,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可以有所不同。”〔4〕158(3)逐渐明确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统一关系。市场经济要完全融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还必须突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中商品经济与公有制不相容的束缚。新经济政策也探讨过国有企业要讲究经济核算,要利用市场机制,但由于新经济政策没有厘清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归属问题,再加上列宁晚年的身体状况不好等原因,新经济政策总体上没有明确肯定市场经济可以与公有制统一起来,也没有探索出多种有效的统一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则在解决市场经济的社会性质归属前提下,肯定了市场经济与公有制可以统一起来,并探索出了实现两者有机统一的多种形式,如混合所有制、现代企业制度、股份制等。

(三)在分配制度方面,前者比后者对社会主义分配的认识更有创新性。对如何处理分配的来源和比例、如何建立既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又能维护社会主义本质的分配制度,新经济政策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则在这些方面进行了突破,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分配理论。(1)在分配的来源上,明确肯定了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也可以参与分配。新经济政策鼓励资本家以租借制、代购代销制、租让制的形式参与经济建设,实际上就暗含着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可以参与分配,但新经济政策对非劳动之外的生产要素可以参与社会主义分配的论述很零星、很间接,可见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明确,思想解放的力度不够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打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束缚,主张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基础上,“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4〕430这些对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是有促进作用的。(2)在分配的比例上,逐渐注重以人为本。分配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在分配中如何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劳方和资方的关系,如何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新经济政策涉及很少。一个时期以来,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政府和企业所占比重持续提高,而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明显偏低;在劳动报酬中,资方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偏高,而劳方的比重偏低。这都使得居民收入偏低,制约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违背了社会主义生产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根本目的。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10〕(3)在分配制度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确立下来。新经济政策没有明确与经济构成和经济运行机制相应的分配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则确立了相应的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10〕

(四)在对外开放方面,前者逐渐拓展和深化了后者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认识。由于新经济政策执行时,世界还处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互对立的思维态势中,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并不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也未在俄国建立起来,所以新经济政策没有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对外开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国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明确了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关于对外开放的向度、广度、深度的认识都大大超过了新经济政策。(1)在对外开放的向度方面,主张将“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在继承新经济政策主张引进外国商品、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双向度思维,鼓励和支持国内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这对促进我国经济的转型、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一项重大举措,“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4〕674(2)在对外开放的广度方面,主张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仅拓展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向度,而且拓展了对外开放的广度。党的十四大报告指出:“对外开放的地域要扩大,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的格局。”〔4〕160这对促进国内外的交流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是一项重要举措。(3)在对外开放的深度方面,逐渐完善了相关的开放制度。新经济政策在推行对外开放主张的时候,更多探究的是为什么要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更多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以开放促进发展,已深入到制度这一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层面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外经贸体制改革,推进外贸主体多元化,完善有关税收制度和贸易融资机制”。〔4〕674

三、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有着鲜明的发展特色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与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前者对后者有所创新,且显示出如下发展特色:

(一)思想越来越解放。思想解放是理论创新的先导。思想解放的力度、广度、深度决定着理论体系的成熟度。从上述两者的比较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比新经济政策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突破力度要大,而且呈现出思想解放进程一直在前进的态势,这主要得益于这一理论背后有统一的思想路线在支持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在“文革”结束后,我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背景下进行的,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支持的理论成果,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深入人心的理论杰作。正因为有统一的思想路线作基础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才能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思想解放互动中,不断突破苏联模式的教条束缚,不断突破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思想束缚,不断更新和扩展自己,不断超越新经济政策,逐渐使自己成熟。与之不同的是,由于俄国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的转变比较急剧,又由于俄国的民粹主义传统比较深厚,群众对共产主义向往的热情比较浓厚,这就使主张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在俄国实行起来具有社会阻力。面对如此重大的转变,俄国共产党没有在全国甚至在全党范围内进行思想路线的清理,以致俄国共产党内关于新经济政策的认识也不统一,这都束缚了俄共思想解放的力度和创新的活力。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同,导致两者发展的命运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经三十多年,方兴未艾;而新经济政策则在俄历经数年就快速夭折。

(二)内容越来越完整。思想越解放,实践越丰富,理论对实践的反映越及时,理论的内容就越充实。与列宁晚年俄国的状况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形成期间的背景更有利于新理论的产生,这期间三十多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参与全球化的力度,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能力都是列宁晚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所无法比拟的。在宏观上,我党对事关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重要制度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上述所提到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运行机制、分配制度、对外开放制度等等,这对保证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微观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基本主张的实现形式和具体措施进行了细化。如前所述,其在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结合形式、分配的过程和比例、对外开放的对象和配套措施等方面,都有体现。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还对经济发展道路、经济发展理念、经济增长方式等进行了新的发展。如在经济发展道路方面,不仅强调要走工业化道路,还要与时俱进地走信息化道路;在经济发展理念方面,不仅强调人和物的统一,还强调人、物、自然的统一;在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经济结构要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区域协调发展等主张。这些都对经济发展中暴露出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合理以及背后经济发展理念滞后进行了及时修正,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反馈、纠错、创新、完善机制在走向成熟。

(三)表述越来越明确。富有创新意义的理论要获得社会认同,成功地指导实践发展,取得长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注重表述形式,因为好的表述形式会更好地促进理论的发挥和发展;反之,则会起相反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与新经济政策的命运不同,与各自的理论表述也有密切关系。新经济政策是第一次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突破,在宏观战略和具体思路的表述方面还有不确定之处。如在发展战略方面,一方面根据实际的发展需要认为经济政策还要后退,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还要更放开:“我们还退得不够,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由国家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5〕605;另一方面又根据党内外情绪的波动,宣布退却一年就已接近终点:“退却已经结束,现在的问题是重新部署力量……战胜私人资本家。”〔5〕677这种进退不定的表述,显然会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发挥必要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几经实践的磨炼和检验,在理论表述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步。在战略方面,明确表述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各方面发展的措施必须从这一实际出发。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奠定了一个科学的平台,使其发展的定位更明确,克服了新经济政策对其形成和发展平台表述的缺失。在性质归属方面,明确了若干经济举措的含义和性质,如在公有制的含义、市场经济的性质、按劳分配的来源等方面有所体现,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新经济政策中若干认识上的偏颇和缺陷之处,促进了实践中社会主义的思想解放和统一。在制度定位方面,将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经济思路提升到制度的高度,这是新经济政策中没有达到过的认识高度,对中国当今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稳固作用。

(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特色越来越鲜明。这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更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不仅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中的精华成分,而且敢于抛弃其中的不妥之处;不仅将其精华运用于中国实际,而且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了,而且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了。二是文化更中和。其不仅传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先进理念,而且注重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注重吸收先进的外国文化,注重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和。比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10〕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中要求执政党为人民群众谋福利、中国传统文化中要求统治者藏富于民观念的发展。没有文化内涵和包容度的理论走不远,有先进文化内涵和包容系数大的理论会走得更远,正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础上,对其他优秀文化持吸纳和开放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走得更远。三是中国模式更鲜明。其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范畴,但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简单照搬,而是在继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践经验的集中反映,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其借鉴了西方资本主义先进的管理经验,但同样不是对它们的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中国实际有所变通,其不属于资本主义理论范畴,而是有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越是中国的,也越是世界的;越有特色,也越有生命力。在继承中发展中国特色,在借鉴中发展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才能独树一帜并进一步科学发展。

〔1〕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66.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3.

〔3〕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22.

〔4〕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央全会重要文献选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

〔5〕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2分册〔G〕.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0.

〔7〕列宁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32.

〔8〕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9〕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11〕列宁全集:第5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40.

D089

A

1009-1203(2011)04-0017-05

2011-06-1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32410118002),负责人覃采萍。

覃采萍(1973-),女,湖北赤壁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

责任编辑 周荣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政策特色
政策
政策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助企政策
政策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