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向型经济转型与民营经济发展研究

2011-02-19谢启标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谢启标

(中共厦门市委党校,福建 厦门 361027)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逐渐形成了以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促进出口贸易为主要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这种以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劳动力就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等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自身的缺陷日益明显,其带动和刺激经济社会发展的效应逐渐弱化,国内要求外向型经济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为保持今后较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们有必要在外向型经济转型中,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缺陷

(一)居民收入远落后于GDP增长速度,收入差距扩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GDP)快速增长,而作为居民收入主要渠道的工资收入,在生产要素中的分配比例偏低,仅占企业运营成本的不到1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50%的水平。居民收入增长缓慢,与我国现阶段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有极大关系。因为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下游的中国出口企业,风险转移能力差,所以,为了在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出口产品价格不断下跌的情况下保持市场占有份额和获得利润,势必通过压低工人工资、减少必备劳动条件投入来提高竞争力,从而导致工资过低、工作环境恶劣。而不少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招商引资的“政绩”,常常对有关劳工利益保障的法律规章的执行力度不够,对侵犯工人权益的事情听之任之,甚至在劳资产生冲突时站在资方立场上。同时,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也使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较为迟缓,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加大,这反映在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上,就是区域收入分配水平产生越来越大的差距。

(二)外贸依存度过高导致经济波动风险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大幅上升,由1978年的9.7%猛增到目前的67%左右,超过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净出口更是成了拉动经济增长的一架主要马车。这种以国际市场为重要支撑点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规模越来越大、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的情况下,其负面效应也日益显现。最典型的表现,莫过于在全球金融危机迅速蔓延的背景下,30年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遭遇猝不及防的阻击,各项经济指标呈现急剧下滑趋势,大批的企业破产、倒闭,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滑铁卢”。而且,巨大的贸易顺差,使越来越多的国家采取各种措施,限制进口中国产品,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从而引发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摩擦事件急剧增加。更为严重的是,西方发达大国为了维护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以保护国内产业和国内就业为借口,不断逼迫人民币升值,有针对性地单方面对中国出口设置各种障碍,阻止、压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三)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进程缓慢

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构筑合理的产业体系,这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由于长期受出口导向的影响,我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国际市场需求而进行的。加上我国的产品出口行业是建立在低劳动力成本基础上的,投入少,市场进入门槛低,容易引起投资过剩,投资过剩必将引起生产和供给过剩,最终导致产品出口的恶性竞争。如果我们继续维持这种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必将导致产业结构畸形化发展,且在国际生产分工体系中一直处于产业链末端。同时,外资企业多集中在制造业,采用标准化的技术,其核心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留在母国,技术和管理知识的扩散十分有限,加上制度障碍和组织效率低下,使得一些大制造商宁可承担高额的运输成本在海外组织零部件生产,也不愿与所在地企业合作,从而进一步限制了产业链条的延伸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从长远看,这不仅增加了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而且影响产业链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四)“市场换技术”难以真正实现

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于“市场换技术”,提高我国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然而,我国目前引进的外资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比较重视制造环节,基本是两头在外,即“研发”和“营销”都是由海外客户企业控制的,虽有“生产基地”,却缺乏研发机构,支撑我国自主创新的主要力量仍然是内资企业。究其原因,一是不少外资主要依赖母公司的技术创新,本身没有太多的先进技术,并且不愿意把先进的技术进行转移,而目前我们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更多地是通过招商引资来启动经济增长。二是外商投资通过对其在华公司包括合资合作企业的技术转让,总体上说,虽然提高了我国产业技术水平,但我国企业获得更多的是产品生产或生产设备中的技术,而非开发设计技术和生产的核心技术。三是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很不明显,尤其是跨国公司以国家安全为由,对华采取技术封锁战略,对与高新技术产品相关的核心技术实行严格控制,导致我国引进的技术以二、三流为主,未能对我国内生技术能力的培育起到促进作用。

二、外向型经济转型中民营经济的作用分析

(一)民营经济是确保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结构中是最活跃、最积极、最具竞争力的经济成分,民营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的关系。目前,民营经济(狭义)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经超过1/3,达到40%左右;在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私人控股投资比重更是超过60%;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量部分,60% ~70%来源于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需求大幅下降,外向型经济发展步履维艰,启动民间投资成为事关政府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民间投资及时大规模跟进,政府投资的经济刺激效应将大打折扣,经济增长将后续乏力,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也很难保持,我国经济就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走出“W”型。不仅如此,民营经济还将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注入持久活力。

(二)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启动器

结构调整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民营经济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磨砺出的创业勇气以及追求效率的企业精神,对调整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启动民间投资,势必要打破行业垄断。这不仅可以强化市场竞争,大大提高这些行业和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和经营效率,消除行业暴利产生的制度基础,而且有利于建立稳定、平衡的社会产品供求关系。其次,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其优越性集中表现在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两个方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仅有助于解除对民营资本投资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限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更重要的是能改变目前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现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再次,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消除经济增长过分依靠政府投资的痼疾,增强民间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量,构建均衡协调的投资主体结构。

(三)民营经济是促进市场经济体制机制转换的重要载体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经济以其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特点,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民营经济积极探索股份合作、出售转让、兼并破产、租赁承包等多形式改革,形成了产权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格局,激活了企业动力机制,增强了竞争活力,造就了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并冲击平均观念和官工官商作风,促进政府管理经济职能的明显转变。同时,民营经济灵活的经营机制和较有效的分配机制,使民营企业始终能以市场为导向,把握市场需求和用户使用特性,灵活经营、高效决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开发适销对路产品,提供个性化服务。民营经济的上述特点和自身作用的发挥,既促进了市场体系功能的完善和经济市场化的提高,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又在客观上为国企改革提供了有益思路,促进国企不断转换机制,加快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市场竞争主体。

(四)民营经济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

一般来说,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迈过三道坎,即资本的原始积累、市场的扩张和占有、自有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育。民营企业虽然在发展的起步阶段很难迈过资本积累这道坎,市场的扩张和占有问题也不好解决,但是,一旦发展壮大起来,将会有很强的自主创新优势。据统计,民营企业目前拥有全国约66%的专利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82%以上的新产品开发。民营企业还把创新与创业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与创业的并举,促进了我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大大推动了“中国创造”的前进步伐。

(五)民营经济是富民强国扩内需的动力源

首先,民营经济是吸纳就业的巨大容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实践表明,正是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劳动力需求,吸纳了劳动力增量和存量转移的绝大部分,明显改善了就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也确保了社会的基本稳定。其次,民营经济是培育和壮大社会中间阶层的舞台。民营经济的实质是指公民投资、公民受益、公民承担风险的经济活动。在开放经济体中,民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各种经济形式间的竞争与壮大,为整个中国经济注入了活力,从而培育出了一大批极具经济实力的企业家阶层和较具经济实力的管理者阶层,使社会稳定与和谐最需要的中间阶层或中产阶级大量涌现,橄榄型社会结构初步形成,为建立和谐社会带来积极而广泛的影响。再次,民营经济是富民扩内需的推手。从全国范围看,经济发达、人民首先富裕起来的地区恰恰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而且民营经济比重越大,地方经济就越发达,民生投入越多,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越健全,从而居民的消费需求、消费能力也就越高。

三、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对策

(一)优化环境,着力解决民营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和“弹簧门”问题

为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于2010年5月颁布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新36条),但是,目前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玻璃门”和“弹簧门”现象。所谓“玻璃门”,是指某些行业和领域虽然未明文规定禁止民营企业进入,但是却通过各种不合理的政策或非政策手段,将民营经济拒绝在外。“弹簧门”是指由于国企的行业垄断或在政府部门占有垄断地位的领域,使民营企业虽然走得进,但生存发展困难,最终被弹出来。为此:

一是打破行业垄断、地方保护。长期以来,我国在金融、电信、教育、水利、煤电等行业国有垄断严重、壁垒森严,民营经济无法进入,也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竞争和发展。但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技术进步、社会融资体系的发展以及收益成本的变化,许多传统上只允许政府进入的行业,若给予民营企业国民待遇,按照市场原则开放所能开放的所有领域,将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有序竞争,达到合理有效配置资源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建立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监管和行业自律,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秩序。

二是要放宽市场准入。坚持“非禁即入”原则,所有竞争领域内的投资行为,政府都不应该主导,应该交由市场解决,市场、企业按照利润预期,决定自身的投资行为,并自己承担风险。要进一步放开经营范围的限制,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有关政策法规,调整不利于民营资本进入的相关规定,保护民营经济的正当经营和合法权益。切实采取措施,创造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环境,使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真正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三是要降低创业投资门槛。加快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项目,简化审批步骤,合理制定审批标准,强化行政审批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降低前置许可审批条件,坚决避免出现互为前置条件而限制企业入门的情况,消除和降低居民、中小企业投资创业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民营经济登记准入资金要求,延长资金到位年限,放宽出资方式,缓解居民创业、民营经济投资发展起步资金不足的问题。

(二)完善制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一是进一步完善私人财产保护制度。财产所有权是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只有为社会一切合法财产提供有效的保护,资产所有者才会将资产转化为资本,坚定民营经济长期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从而实现民富国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制度承诺,扩大生产、扩大投资规模也就失去了动力。我们要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就必须在法律上强调对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的所有合法财产给予同等保护,进一步确认和保障私人资本与投资的合法权益,使私营企业主大胆放心地加大投入、扩展规模、搞好经营管理,进而激励更多的人积极参与社会财富的创造与积累。

二是理顺民营经济管理体制。要进一步强化服务型政府职能,加强协调,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监测与分析,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要注重民营经济的产业政策引导,及时向社会发布和传递政府规划、政策措施、市场需求等宏观信息,有效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和经营活动。要完善民营企业劳动合同制度和劳资关系协调机制,帮助民营企业妥善处理好劳资纠纷。规范发展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发展职业经理等人才市场,形成规范的经理人才市场工资制度和评价制度。

三是规范财税制度,切实减轻民营企业负担。要制定合理的财税政策,千万不要看到民营经济稍有起色就在税收上、税外收费上给予特别照顾,相反,应在坚持不同所有制企业享受平等税收政策的同时,考虑制定针对民营企业的特别扶持政策,尤其是对那些符合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发展空间大,但是尚处于发展初期、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更应该考虑向它们提供更加具体实惠的财税支持政策。要规范对民营企业的各种费用的收取办法和标准,合理负担要减轻,不合理的税费项目要坚决取消,使民营企业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税收返还、行业标准等杠杆作用,促使民营企业加快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

(三)强化引导,夯实民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微观基础

一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家族化治理”向“职业化治理”转变。目前,民营企业普遍采用家族拥有的形式,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紧密结合,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在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手中。但是,随着企业经营领域的拓展和规模的扩大,家族制的管理瓶颈日益突出,因此,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建立规范的制度来克服家族式企业的弊端。这种制度可以包括三个方面:治理制度、组织架构和企业文化。治理制度既可以保证所有权不会旁落,又可以激励经理人为企业工作;组织架构从企业流程出发,到绩效考核为止,能够有效地评估企业人员的贡献;企业文化虽无形,却是企业的精神支撑和灵魂。

二是引导民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加快民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积极引导民营经济按照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条件的原则,根据市场状况及时调整经营方向和思路,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开发新产品,增加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产品质量和档次。鼓励民营经济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科技支持,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制,引导民营经济将发展从简单的依靠资源、扩大投资转移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民营经济由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为主转变。

三是引导民营企业强强联合和要素重组,推进民营经济集群化发展。竞争能够出生产力,合作同样能出生产力。因此,要积极支持具备资金、经营管理实力的民营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促进各种生产要素迅速向规模企业和骨干企业聚集,形成规模效应,增强市场综合竞争能力。强化以品牌、资本、技术等为纽带的紧密型关联产业网络体系,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进入龙头企业的供应网络,建立最终产品与零部件厂商的战略联盟,使龙头企业主要集中精力进行技术攻关和产品研发,少数核心部件生产,配套企业专注于某一生产环节,从而实现专业化协作,降低市场竞争强度,提升盈利水平。

(四)多管齐下,切实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目前,融资难问题仍然是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是要建立完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诚信信息体系。针对相当一部分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不够规范的具体情况,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对企业的指导,规范财务制度,将企业的资金财产情况、经营效益等详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企业信息库,为银行提供全面、详实、连续的企业资产负债情况。同时,加强企业诚信教育,提高民营中小企业的信用形象和地位,增强其信用实力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加强银企沟通交流,营建互信共赢的合作氛围,增强民营经济对金融信贷资源的吸引力。

二是要大力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积极协调、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加快面向民营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改进对民营企业的资信评估制度,完善信用征集、评价体系,放宽抵押物范围,加快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切实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支持政策性和商业性担保机构、地域性和行业性互助式担保机构发展,建立健全信用担保机构服务体系;支持银行与各类担保机构和企业加强合作,发展不动产和动产抵押质押,探索联保、互保、个人担保、群体担保等多种担保形式,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支持上下游关联企业、一定区域内的企业合作建立担保机构,增强民营企业贷款担保能力。

三是要积极组建地区性民营银行。理论研究表明,银行规模与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即小银行比大银行更加倾向于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从现实看,民营银行的草根性和民间投资的特性决定了它一定会对民营企业的融资起到直接的作用,推动民营企业的发展。从长远看,民营银行与民营企业的发展互为因果、相互促进,一方面,民营银行的建立把民间巨大的资本转化为对民营企业的投资,大大拓宽了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了一直束缚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促进民营银行开发金融新产品,创新金融服务,从而促进了银行业分工合作,提升了银行整体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民营企业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民营企业组建关工委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