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问政:政府与媒介环境和谐的构建

2011-02-19刘海中

政法学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问政网民媒介

刘海中

(广东警官学院 公共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0232)

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和生存环境,并正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一个高关联性、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的全球社会系统。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中国网民数量已达4.77亿。从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来看,网络信息铺天盖地,媒体波及速度之快,媒介的影响力之大,很多时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其低门槛、无边界,即时性、互动性强的双韧性,为民众问政、议政、表达诉求提供了便捷途径。互联网在中国民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中国公民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渠道。

一、网络时代:政治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当前,国家的最高决策层越来越重视网络舆情,无论是胡锦涛主席在人民网与网友的在线聊天,还是温家宝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坦陈经常上网了解民意;无论是一些省、市级政府利用网络让网民对本地的发展献计献策,通过网络进行干部评议和政绩评估,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或实名登录论坛或实名开设博客和微博,诸多信息显示。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改变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环境。

1.网络时代:人的能动性被激发

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们的信息获取与信息传播变得更加自主、平等、民主,信息的接受与传播呈多向发散状。在网络上,所有的网民都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网民不仅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积极地发布信息和意见。一旦进入网路空间,个人和组织便能够凭借网络建立多向的相互联系。托夫勒在分析第三次浪潮对社会影响时认为:“第三次浪潮的变革,只会使生活越来越多样化,而不是更进一步标准化。这就像思想观念,政治观念,性欲癖好,教育方法,饮食习惯,宗教观点,种族态度,音乐爱好,时新风尚,家庭模式一样,都是自然产生的。”[1]282网络的便捷表达大大地激发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巨大的空间。

2.传播工具:趋向“非群体化”和多样化

按照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每一种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它不仅影响着人类的感官能力,还触发了社会组织的巨变。也就是说,在网络信息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思维空间、信息获取方式都在改变。《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它述说了人类的共同理想。中国网民正在互联网这种传播自由度最高的信息平台上不断开辟自身的话语空间。在这个自由、开放、平等的时空环境中,人人都有发言权,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不受他人制约地自由选择。

3.倾听民意:民主政治的本质与核心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是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的本质区别之一。没有人民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早在1945年的延安,毛泽东同志在回答民主人士黄炎培如何防止国家政权“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周期率提问时,就鲜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伴随着网络产生而发展起来的各种新媒体,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推动网民民主意识的逐步增强,从而改变着现实中的政治生态,让政府在治理公共事务中越来越重视倾听民意。

4.草根情结:培育民主、公平、开放意识

如果说网络民意是一片海,那么在以往,其更多的是借风起云涌之势起作用,而今这种力量已跃出海面,走向现实。有两个标志性事件可作例证,其一,云南成立网民调查团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开全国之先河;其二,河南洛阳三位“资深网民”出任市代表委员,引全国瞩目。对此有专家称,这标志着素有议政传统的网民,开始从虚拟空间走向现实世界,进而对社会政治生态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自由、开放、平等。网络问政,为民众问政、议政、表达诉求提供了便捷途径。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创刊60周年讲话中说过:“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

5.网络民意:从隐性走向显性

广大网民处于社会的各个阶层,对社会的发展体验最深刻,意见最直接、最坦率,通过网络征求意见,能更直接、更广泛地了解社会各个层面议论的重点问题。据调查,超七成公众认为网络表达将成中国民主建设的新通道,近六成人认为有助于拉近政府与民众距离。马歇尔·麦克卢汉曾经预言:“随着信息运动的增加,政治变化的趋向是逐渐偏离选民代表政治,走向全民立即卷入中央决策行为的政治。”[2]234“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在网络面前,世界已经没有边缘,人人都是中心。人人都是新闻记者,一个网络问政的时代已经到来。

二、政府与媒介环境和谐的构建

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在信息时代,从经济信息到政治导向,从生产到生活,从学习到娱乐,人们时时刻刻都处在媒介环境中。媒介环境是一个信息丰富、变化迅速的现代信息环境。与传统的传播相比,具有信息容量大、传播路径宽、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的特点。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利用媒介成为现代人发展自我的新的方式;其次它综合作用于人的感官,形成有效的信息传递,制造各种思潮和热潮强化人们的从众现象。其强大的舆论优势和多样性的强化方式,引导人们把感觉集中在某一或某些人或事物上,进而影响人们的选择。从“70码”事件到“华南虎照”再到“我爸是李刚”,媒介的影响力可见一斑。网络基础雄厚,网络民意汹涌澎湃,网络意见领袖、新社会意见阶层、新社会底层成规模崛起。

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政府不但要更新观念,更要进行管理创新。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方式。从而达到政府与媒介环境的和谐互动。认清媒介环境的特点和作用,政府应在构建与媒介环境和谐上下功夫。

1.善用网络媒介构建信息交换平台

网上的任何一种应用,都不是为谁专设的,都不存在正面和负面的问题。它只是一个平台,一种应用,关键看谁来用它,怎么去用?网络时代,对信息的控制已经不可能了。“网络把我们带进了后传播时代,在后传播时代,传播者和受众的极限被打破了,网络上任何信息的传播主体都可以身兼两种角色,每个人几乎都有可能成为传播者,传播机构和个体受众的区别也被缩小了,网络对传媒的舆论把关人角色是一种解构。”[3]正如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所说的,每个信息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正是这种分散体系结构使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无所不能。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其他手段,政府都没有办法完全控制网络。

网络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重要信息交流工具、平台和渠道,网络问政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因此,政府对一些事件简单粗暴的“封、堵、打、压”是行不通的,如何善用、善待、善管成为新的考验。各级政府官员不仅要积极顺应这个时代潮流,更多利用互联网去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更要逐渐将这种科学、优秀的运作模式明确化、制度化、纵深化,使网络民意最终在现实的公共决策和政策执行过程中有效展现出来。

2.平等交流促成政府与媒介良性互动

在网络时代,媒介环境对人的思想和心理的影响呈强化趋势。媒介不断地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增强可读性和眼球效应。这些挑战集中表现在媒介环境影响力的强化与政府信息主渠道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政府如何应对挑战,积极介入,改变过去当事件发生,被动进行媒体公关和应对,而是主动出击,建立与媒介环境良好的沟通机制,形成“网络通四海、网络达网民”的良好媒介环境。

网络已成为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学会利用网络、引导网络、管理网络日益成为政府及其领导干部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养。两会前夕,新华网以及搜狐网、腾讯网等各大网站相继推出的“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中国网络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丰富的参与社会建设的渠道,这是政府与媒介良性互动的结果。

3.发挥政府官方微博的凝聚作用

新技术和新思想有天然的融合基因,二者一旦对接会释放惊人能量,迅速推动各种社会政治变革。随着使用微博的人群越来越多,微博发布消息的便利与实时效果已超越主流媒体的新闻传播速度,引发公众的极大关注。目前随着3G逐步成熟,手机上网用户数量已经近4亿,与PC互联网用户数量越来越接近,预计到2013年,中国手机网民达7.20亿,占中国人口的52.9%,首次超越电脑网民。许多政府部门纷纷开设微博平台,开辟与网民特别是手机网民互动的新渠道,取得良好的效果。如肇庆市公安局经营“平安肇庆”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两个平台,自2010年2月25日至2011年5月9日,“平安肇庆”新浪微博的“粉丝”有794649个,发表博文10412篇,收到和回复评论95167条;腾讯微博的听众有1418403人,发布广播4794条;两个微博共为民办实事2000多件。广东省公安厅公共关系处整合全省21个地市公安局的微博,开设“平安南粤”微博平台,与“平安肇庆”等各地公安微博形成“纵向到底”的“平安”系列联动响应。微博留言和评论,成为公安机关了解民情、听取民意、集中民智的重要途径。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香港警务处的同行也前来调研借鉴,迅速成为政府官方实名微博的典范,发挥着联系民意的巨大凝聚作用。

4.与时俱进建立网络监督引导机制

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公众的监督范围在不断扩大,监督的途径在不断拓展,监督的效力在不断加强。近几年网络所聚焦的新闻事件,不仅促成具体问题的解决,而且将深层次的问题引发出来并推向社会焦点,即从个案起步并走出个案,寻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使同类问题从制度上予以解决。回看过往,从当年的孙志刚事件到一波三折的虎照丑闻,从黑砖窑官员的撤职、复职、再撤职到“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立案调查,网络一次又一次展示出巨大的能量。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事件的细节、关键事实的验证,一切公民的质疑、各种观点的争辩,都通过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推进着整个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最终演进成中国公民对政府行为实施全程监督的丰富多彩的社会变革进程。

要保证“公民问政、官员问计”的互动网络健康运行,必须从运行机制和规章制度层面来架构,使之制度化、常态化。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由于网民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媒体业和信息业的从业者的职业修养和水准参差不齐,对公民知情权实现造成了一定障碍,其发表的观点未必都是客观公正的,信息有时存在虚假性、片面性、煽动性。这就需要一个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政府应加强舆论引导能力,当出现干扰视听的事件时,应快速还原事实,公开信息,以正视听。

网络问政创新了民主形式,诠释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彰显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巨大进步。如今的“网络问政”风起云涌,其势不可限量。政府应积极发挥网络作用,接受老百姓的“网络问政”,开展好政府的“网络问计”,促进交流与理解,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促进科学发展,从而构建整个社会的和谐。

[1]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

[2]马歇尔·麦克卢汉.人的延伸——媒介通论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3]彭剑.关于“都市报社区”的思考 [J].记者摇篮,2002,(4).

[4]南都报系网络问政团队.网络问政 [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

[5]高钢.互联网推动中国社会文明进步 [EB/OL].胶东在线,2010-12-21.

猜你喜欢

问政网民媒介
做好人大代表问政需要三个条件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书,最优雅的媒介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
人大代表电视问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