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高标准
——以浙江省临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2011-02-19徐钊虹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临安市临安环境保护

徐钊虹

(中共临安市委党校,浙江临安310000)

生态文明建设要有高标准
——以浙江省临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徐钊虹

(中共临安市委党校,浙江临安310000)

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大,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县级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但是还有很多难题需要破解。为了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临安市需要更高定位,致力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制订规划,有序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财力基础;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加强与高等院校、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的合作,坚持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科技

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一直走在浙江乃至全国前列,成为县级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典型。其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表现出几大亮点,本文旨在对其主要做法和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县市建设生态文明提供参考,并在这个基础上对今后临安市如何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一、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亮点

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中,临安市先行一步走上了生态与经济并行的道路,完成了以经济为先到经济与环境并行、再到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市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五大特色亮点。

(一)临安市拥有以森林为最大特色的山水生态环境,获得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荣誉称号。随着源头护水工作的落实、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农业全方位综合开发的加快,临安市山水环境日趋生态化“,蓝天、碧水、青山”渐成为全国品牌。建成了以竹笋、山核桃等商品林基地为依托,百万亩生态公益林为基础,千余公里通道绿化为骨架,公园、广场、社区、庭院各种绿地相互交融,点、线、面、环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拥有天目山和清凉峰两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高达76.55%,林木蓄积量多达830万立方米,具有很强的碳吸纳能力;全市饮用水源和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年均空气优良天数高达345天。2007年5月,临安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这是目前浙江及长三角地区唯一获得这一称号的城市,也是全国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县级城市。

(二)临安市跻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临安市继2000年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后,2003年又挑起了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重担。在创模过程中,临安市突出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坚决保证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积极发挥山区城市开展创模的带头示范作用,努力通过创模提升城市品位。2008年7月,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组专家一致同意通过临安市创模工作的考核验收,临安市成为通过我国执行国家“十一五”创模新指标考核验收的首座城市。考核验收组认为,临安市创模对照“十一五”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考核指标,工作重过程、重特色、重环境难点热点,在创新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方面为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做法和经验。

(三)临安市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指导下,生态经济发展道路越走越宽。2003年临安市确立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发展理念,初步探索生态经济体系;2007年临安市与时俱进提出新型工业化道路;2009年临安市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又提出高举生态与科技两面大旗推动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战略决策。一直以来,临安市致力于生态农业与效益农业相结合,努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致力于环境治理与工业生态化,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建设;致力于发展生态旅游与建设宜居宜业型生态城市相结合,努力提升生态文明程度;致力于自主创新和发展科技产业,打造“绿色硅谷”;致力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市域经济体的生态化;致力于开放融入,面向长三角定位城市功能,生态小康道路越走越宽。

(四)临安市山村发展模式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沙村作为临安市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村,谱写了卖木头、卖山货、卖生态三部曲,其地位和影响力如同安徽的小岗村,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等20多家国家级媒体前来采访报道。白沙村成为集自然保护、生态观光、“农家乐”休闲旅游、体验传统生态农事活动为一体的“全国绿色小康村”,荣获“国际示范林合作伙伴”“、全国林权制度改革100例”、“全国生态文化村”等荣誉,这也意味着临安市山村发展模式在推进我国城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已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五)临安市荣获“中国十佳和谐可持续发展城市”称号。临安市之所以能跻身“十佳”,在于切实做到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初步实现了从“绿色临安”到“品质临安”的跨越;坚持生态与经济共赢,初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互促互进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坚持城市与农村互动,着力打造了“绿色家园、富丽山村”;坚持强市与富民统一,把发展为民、共建共享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始终;坚持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工业化新路,推进招强引优、招院引所、招才引智,全市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坚持把每年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事业,初步建立了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坚持硬环境和软实力并重,逐步强化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和文化支撑。

二、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经验

(一)在发展目标和路径选择上,临安市始终坚持与时俱进,走在时代前列,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临安市历届党委、政府依托生态优势,积极探索具有临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共同发展的道路,从封山育林、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到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大市、生态名市和“强市、名城、胜地”,再到全面构建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全市上下对生态的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

(二)在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临安市始终坚持“规范”领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8年颁布实施了《临安市生态示范建设规划》,临安市实现了生态建设从以保护为主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的跨越,以较低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换取了较高的经济发展速度,逐步构筑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生态经济体系,开始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2002年颁布实施的《临安市“十五”环境保护规划》、2004年制定的《临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对临安市的基本情况,包括自然地理状况(地理位置、地质地貌、气象特征、河流水系、土壤特征、植被特征)、资源利用状况(森林、水、土地、矿产、能源)、社会经济状况(行政区划与人口、经济总量、工业、农业、第三产业)、社会发展状况(城市化水平与基础设施、收入水平、科教文卫事业、社会保障)、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环境质量、湿地、自然保护、水土流失、城区热岛效应、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进行了科学研究,并对生态市建设的良好基础和条件进行了分析论证。尤其是2004年制定的《临安生态市建设规划》,对临安生态市建设的近期(2003年~2007年)、中期(2008年~2010年)、远期(2011年~2020年)目标与特征体系进行了科学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现状基础分析和指标可达性分析),从中筛选出了生态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且在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中,除强调政策法规保障、组织措施保障、实施手段与技术保障以外,规定各级政府要切实增加生态市环境的投入,将生态市建设资金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三)与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总体目标相配套,临安市提出构建三大生态体系并付诸实施。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打造“绿色浙江”的重大战略决策,临安市作为全省仅有三个、杭州市唯一的首批国家生态示范区,市委、市政府把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贯彻到立足基础、把握机遇、加快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之中去,决心在全省“打造绿色浙江”的进程中,率先打造“绿色临安”,发挥示范和领跑作用,通过建设生态市,建成三大体系:一是建设生态经济体系,实现市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做大生态农业、做强生态工业、做优生态旅游、做美生态城市。在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建立具有生态特色的城镇体系,中心区要向园林城市方向发展,两个副中心镇分别以生态旅游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并各辐射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次要按“环”、“线”“、块”的布局绿化城市“,环”就是保护市区周围天然林“,线”就是沿02省道建设一条生态公益林风景线“,块”就是在市区建设一批绿化精品工程。二是建设生态环境体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施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色工程、宁静工程、洁净工程。三是建设生态文化体系,实现观念意识的与时俱进,加强环境教育,推广科研成果,倡导绿色消费。

(四)按照系统工程理论,临安市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确立了一个大中小不同层面载体的联结系统。第一层面是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第二层面是构建三大体系,即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第三层面是以“指标”为目标,根据当地特点,在三大体系即三大板块中确立若干“载体”,比如“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交通道路绿色通道工程”“、千库保安和防洪工程”等;第四层面是确定重点工程项目,根据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方法,重点突破要靠实施“重点工程”。

(五)在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和动力源上,临安市把农民、进城务工者群体、企业职工和管理者、知识阶层、个体经营者和私营企业主阶层等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和最坚实的社会力量,全民动员,创建生态城市,打造“绿色临安”。临安市推行绿色企业,发展绿色经济;创建绿色学校,崇尚绿色文化;建设绿色社区,开创绿色生活。以人与自然和谐为主线,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运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工程的方法和循环经济理念,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现代化生态市。生态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等方方面面,政府推动只是先导,最终施行还离不开全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生态文明的倡导。为此,临安市的一贯做法是,既注重全方位地加强舆论宣传,提高全民生态保护意识,也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积极普及公众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珍惜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使市民树立新的经济观、发展观、价值观、资源观、生产观、消费观,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的积极性。

三、对今后临安市更好地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起步早、发展快、成效大,但还有很多难题要破解,需要提高认识、解放思想、凝聚合力,采取一些高起点、大视野的创造性举措。

(一)要更高定位,致力于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2007年以来,临安全市上下紧紧围绕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战略目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取得了大突破、大成果,而且国家级生态市已通过技术评估。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成功后,要根据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党中央的要求,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方面有所作为,要走在全国前列,树立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城市的形象。一方面要明确目标,选定路径;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经营生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来临安作经济形势专题报告时说:临安因为生态而成为一块宝地,这里的生态就是未来的财富。生态文明城市的牌子打得越响,就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集聚临安,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临安、了解临安、参与临安的建设和发展。为此,我们不仅要把临安市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典范城市,还要树立经营生态的理念,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和经济学的角度保护生态、创造生态、经营生态。

(二)要制订规划,有序运行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生态文明是世界大势所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最高追求,又是一个内涵无比丰富的、浩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思考、探索、实践得越早,越能抢占制高点,掌握主动权,反之则会陷入被动状态。首先,要站在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高度完成临安市的“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要以全面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以全球的、前瞻的、战略的视野,对临安市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四大板块进行规划,构建全面、系统、深入建设生态文明的框架体系,确定并落实各个领域中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指标。其次,要围绕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完善城市建设规划。城市建筑与城市空间既有美学价值,又有社会学内涵;既与经济学的效率发生联系,又是很多城市问题的根源。如果城市面貌没有一种生态的视觉效果,其他领域的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再大也会黯然失色,而且会减少对外界的吸引力。为此,我们要按照生态学原理设计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城市蓝图,按照打造生态文明典范城市的要求规划城市建设,让一代又一代建设者根据我们设计的理想而延续奋斗,决不能因为城市建设的短视行为或者商人、小团体的利益而留下遗恨。再次,要根据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城市需求完成水资源综合利用长远规划。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水活城之魂。根据临安市水资源西多东少的特点,要做好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既保证居民饮用水品质,确保一江清水送出境外,又以水景观勾画出锦城的活的灵魂。

(三)要构建多元投入体系,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财力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大量工作要做、大量难题要破解,需要有雄厚的经济实力。第一,要增加财政预算。根据一定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参照国家要求和周边县市的投入比例,尽可能增加财政预算。第二,要争取上级补助。核算两大流域源头治理成本,争取省市实行生态环境效益补偿制度;申报一定数量的有影响力的生态文明建设项目,向上级政府争取必要的资金补助。第三,要鼓励民间投入。根据“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融资体系,采用多种经济形式和投资渠道共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第四,要收取环保保证金。按照“谁受益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权益交易体系,可能对有污染的企业、耗能量较大的企业分别收取一定数量的环保保证金、节能达标保证金。第五,要建设分级投入体系。根据生态功能区划分所确定的生态功能保护要求,建立分级投入体系,正确处理生态保护的成本负担问题。

(四)要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用法律手段来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保护生态与自然资源的必要手段;统筹兼顾、综合决策、互为协作、整体推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动力机制。首先,要健全法规体系,严格执法。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生态保护特别是农村生态保护法律体系,而且一些与专门资源相关的法律大都顾此失彼,开发一种资源却影响或破坏了其他相关资源,许多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得不到法律支持。因此,一方面要进一步贯彻国家及地方有关加强水、土地、矿产、森林、环境等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确立法制在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核心地位;另一方面要结合临安市实际依法制定重点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管理条例,健全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同时要加强生态环境监察队伍建设,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将生态环境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其次,要生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项目。在经济建设大局上和政策制定中,要重点突出促进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约束性政策、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在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上,要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生成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项目,既有经济、环境项目,也有文化、社会治理项目,继续根据“项目化管理,制度化推进”的思路强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再次,要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综合决策机制和协作机制。各地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梳理好生态文明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难题,理清本地本单位能为加强建设所做的事情,注重职能、制度之间的衔接,吹响生态文明建设集结号。最后,要健全考核体系。在创建满意单位的过程中,要整合环保、节能、清洁、生态文明等子项目完成情况,细分条目与要求,然后按比例纳入考评之中,不断完善考核机制。

(五)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的合作,坚持科技创新,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生态环境保护从根本上要依靠科技进步,科技与生态是建设杭州西郊现代化生态市的两面大旗。首先,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纳入科技发展计划。转型升级靠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同样需要依托科技创新。为此,要把生态环境保护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技术开发和推广工作。其次,要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地加强与浙江林学院、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的合作。浙江林学院与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是临安市推动转型升级、发展生态经济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资源,要与浙江林学院、省科研机构创新基地主动加强对接,拓展合作意向,瞄准合作焦点,建立长效、高效的合作机制,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再次,要培养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专业人才。针对目前临安市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和未来的国际趋势,需要加大科研支持力度,采用委托高校代培“、走出去,请进来”等形式,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人才培养,使临安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尽量少走弯路。最后,要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并开展预测预警。由环保部门负责,建设包括农业资源、生物资源、水土保持、河道水质、地质环境等内容的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网络,建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和监视体系,逐步建立生态环境质量动态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监测资料综合集成,同时建立完善预警系统和快速反应系统,避免和减少各类灾害造成的损失。

F323.22

A

1009-1203(2011)05-0087-04

2011-07-25

徐钊虹(1967-),女,浙江临安人,中共临安市委党校培训服务中心讲师。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临安市临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我校临安校区简介
夜空
临安市五措并举破解土地要素制约
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经验、做法以及给我国的启示
升级特色民宿 打造绿色太湖源——访临安市太湖源镇党委书记高吉亚
浙江临安郎碧村宋墓 一座平凡墓葬的启示
常山县天马一小